02版:新闻总第618期 >2023-02-28编印

供水安全系数、污水处理率大幅提升
副中心碧波重现 运河清水入城来
刊发日期:2023-02-28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2-1.jpg

大运河治理成效显著,再现水清岸绿。(资料图)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 冯维静

自2013年起,先后实施了三个《三年污水治理行动计划》,污水处理率由67.2%提升至94.5%,排查出的53条黑臭水体治理全面完成,越来越多的水系空间变成了鱼类的家园、鸟类的乐园、市民的公园。日前,副中心第四个三年治污行动启动,预计到2025年实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8%。

从干涸断流,到碧波重现

城市副中心多河汇聚,其中主要涉及河道有温榆河、北运河、潮白河、运潮减河、通惠河、小中河、中坝河、凉水河、萧太后河、玉带河、镜河、减运沟、翟减沟、小盐河等19条河流,河道总长239公里,被誉为“北方水城”。除运潮减河、潮白河、翟减沟属潮白河水系外,其余均属北运河水系,整个北运河水系流域面积791平方公里,占87%。可以说,大运河的命运正是城市副中心水环境变迁的一个缩影。

北运河位于“九河末梢”,承担着北京城区90%的排水任务。尽管常年有水,但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迅速膨胀,北运河的水质逐渐恶化,甚至一度处于劣Ⅴ类。

进入本世纪后,北运河打响了“还清战”,尤其近10年来变化更加明显。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水环境管理科负责人王子龙介绍,自2013年起,北京市连续实施3个“三年治污行动”,清违建、拓河道、建湿地、净水源、治黑臭、兴植绿……北运河沿线排污口逐步关停,削减入河污染源。同时,还对河道进行了绿化景观提升,特别是随着河长制的全面推行,北运河管理处与通州区水务局联动,一方面持续加强黑臭水体及污水直排治理、管理;另一方面开展河道巡视,巩固整治成果。

2021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首次建立京津冀供水动态保障机制,从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南水北调中线等工程水源,对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进行跨流域生态补水,仅北运河流域就配置了1亿多立方米生态用水。

上游来水、雨水、再生水、生态补水让运河里的水多了起来,也活了起来。

2021年,大运河北京段全线通航;2022年,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并实现了京冀段旅游航道互联互通。如今,在城市副中心,如玉带环绕般的运河上,游船南来北往,两岸绿意葱茏、水鸟成群,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映成趣,运河两岸成为水绿交融的生态走廊。

既破解“水少”,更防治“水脏”

三个《三年污水治理行动计划》期间,全区共新建污水管线911公里、再生水管线137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线65公里,完成53条段黑臭水体治理,实现乡镇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覆盖,基本实现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污水处理率由2015年的67.2%提升至2022年的94.5%;国市控考断面由2016年的地表水劣V类水质提升至2022年8个国市控考核断面全部达标。

今年,北京启动第四个三年治污行动方案。按照行动方案,城市副中心预计到2025年实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8%,劣质V类水体全面消除,再生水利用量大幅提升,全区污泥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

区水务局水资源管理科科长张秀捷介绍,“十四五”期间,城市副中心将提高全区水资源调配能力,充分利用雨洪水、再生水等多水源保障河道生态用水,同时开展精细化需水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为39条区管河道“量身定制”出生态需水量。

对于已经有水的河道,城市副中心将实施水生态系统修复,提升水系生态品质,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主要河道形成约160公里连续贯通、便利可达的生态滨水岸线。潮白河廊道将以水空间生态调整及地表协同修复为重点,充分利用河网、坑塘、农田渠系回补地下水资源,同时保障下游生态基流;北运河廊道重点围绕通航水量保障、再生水补水河流生态修复、亲水空间改善等方面,持续推进生态调度;通惠河、凤港减河等中小河道以提升滨水休闲空间品质为目标,提升滨水空间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