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热点总第616期 >2023-02-24编印

民生之暖
刊发日期:2023-02-2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8-4.jpg中仓社区家园中心为居民提供“菜篮子”等便民服务。

8-5.jpg

北小园小区加装电梯,提升居民幸福感。

8-2.jp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

8-1.jpg

北京学校通州校区

本版摄影 常鸣 唐建

本报记者 田兆玉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城市副中心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在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就业等多领域持续发力,筑牢底线,补齐短板,推出一系列温暖人心的举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教育更优质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重要的民心工程。优质资源提升,每一步都看得到。

2021年8月31日,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1400余名学生与140名教师走进了新校园,这是城市副中心引进的首家市级优质资源学校。整座校园沐浴在阳光下,偌大的操场绿意盎然。“真没想到这么棒的学校开在了我们家门口。”家住附近小区的孙广智说,女儿能进入首师大附中,全家都高兴。

2022年9月1日,潞河中学教育集团成员校潞河中学附属学校次渠家园校区揭牌并开学。新校园宽敞明亮,朗朗读书声声声入耳。城市副中心教育资源布局均衡化得到进一步提升。

2023年,通州区教委在中小学第三批集团化办学启动会上宣布,将扩充潞河中学教育集团,成立东方小学教育集团、运河小学教育集团、官园小学教育集团。至此,城市副中心跨区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区内教育集团、九年一贯制学校等涉及的中小学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0%以上。

北京二中、北京五中、景山学校、人大附中、首师大附中、北京学校……近年来,一大批名校纷纷在通州开办分校,城区优质校也与区内中小学建立“一对一”支持关系。区教委按计划分两批试点组建多个教育集团,通过集团内教育教学管理、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学生贯通培养等方式,促进中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就医更便捷

优质医疗资源加速集聚,基层卫生服务中心依托紧密型医联体机制修炼“内功”。近年来,城市副中心医疗卫生水平持续提升。

“以前看病都要开车2个小时,到20多公里外的市区大医院,现在大医院都往咱副中心扎堆儿,再也不用跑市区了。”家住东潞苑小区的刘信凤患有高尿酸血症,需要定期到医院开药,但以前这种药只有市区医院才有,她每个月至少往返一次,现在附近的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就可以开到这种药,免去了舟车劳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开诊一年来,已为超过22万人次的患者提供了门诊服务,为超过2万人次的患者提供了急诊服务,为2.4万名患者提供了住院诊疗服务。前不久,该院区介入诊疗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通州区及京津冀百姓就近即可进行冠脉介入手术、永久起搏器植入、经导管血管栓塞治疗等高难度介入手术。

随着各大医院逐步落户,城市副中心医疗逐步建立起以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潞河医院和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4家三级医院为龙头单位的片区制医联体。安贞医院通州院区投用后,也将优化全市医疗资源布局,填补城市副中心东北部区域空白,同时辐射津冀地区,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优质医疗资源有序转移的同时,城市副中心也在同步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

2022年,梨园镇怡然社区新增一处社区医院,满足不少居民的诊疗需求。小区居民周大爷喜欢中医理疗,身体不舒服了更愿意拔罐、针灸。“以前都要让儿子开车专门给我送到新华医院,现在社区医院就有很多特色中医门诊,我自己走几分钟就到了,方便多了。”

养老更安心

上午10点,家住中仓小区的庞阿姨拎着环保袋,来到社区家园中心买菜。“菜新鲜,价格也实惠,关键是离家近。”每周,庞阿姨都要来这里三四趟。

中仓社区家园中心是城市副中心建成开放的首个家园中心,2021年9月正式开业。这座由小区闲置锅炉房改造而成的三层小楼,集商业功能、民生功能和社会功能于一体,可为居民提供菜篮子、社区食堂、医疗等综合便民服务。

建设家园中心是副中心控规的一大亮点。落实控规过程中,城市副中心先期启动了体量更小、更容易推进的社区级家园中心,补足民生短板,打造5分钟生活圈,与街区级别形成互补。

城市副中心还在布设养老照料中心、老年驿站、养老床位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建成城市副中心首家CCRC模式养老社区,北京市第二个共有产权养老社区,为养老服务行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副中心路径。

“儿女平时都忙着上班,我一个人在家实在没啥意思。旁边新开的养老照料中心可帮了大忙,吃饭保健都方便,还能跟同龄人聊聊天,再也不孤单了。”到于家务乡三乐养老照料中心体验后的陈奶奶十分满意,当即就决定搬到这里住。照料中心集健康护理、生活照料等养老服务为一体,内部装修精致。“我们还有清真餐饮,为入住老人提供优质、高效、全面的生活服务,让大家找到家的感觉。”工作人员表示。

2022年,城市副中心创新探索“家庭养老照护床位”项目,为失能老人家庭提供适老化改造、智能化支持、专业化服务。截至去年年底,全区共建成169家养老驿站,新增养老床位3429张,为1.4万名老人提供49.6万次基本养老服务,为2.4万名老人提供了超过230万次助餐服务,真正让老年人享受到“家门口的幸福养老”。

居住更踏实

住房问题,关乎民生福祉,更关系到城市吸引力和发展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近年来,城市副中心始终把让人民安居宜居放在首位,多措并举筹集建设各类保障类住房2.9万套,数量居全市第一。

“真没想到房子这么棒,厨房、客厅、卫生间都安排得妥妥的。”2022年4月,张先生和妻子搬进了珠江东都国际小区,这是城市副中心首批公租房房源之一,对于这个房子,他和妻子十分满意,“以后再也不用一年搬一次家了,我们终于在北京有家了。”

享受到住房福利的还有住在台湖镇的贾萍。2021年3月,她搬进了位于台湖镇的通和家园共有产权房,这是城市副中心首个共有产权房项目。“一直能盼着有个自己的家,每天下班回到家,我都感觉心里暖暖的。”侍弄着家里的花草,贾萍很满足。

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这两年,城市副中心的老旧小区轮番“变装”,有的增加了街心公园,有的新建了活动中心,还有的装上了居民期盼多年的电梯。

上午10点半,拎着一篮子蔬菜的张阿姨开开心心地回家,“今天菜新鲜,买的多了点。没关系,现在有电梯不怕爬楼。”张阿姨所在的西营前街小区新装了电梯,老街坊们别提多开心了,“我在这儿住了十多年,真没想到,老了还住上了电梯房。”

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系统工作中,加装电梯只是其中一部分。“十三五”以来,通州区共启动实施和申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75个,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惠及2.6万余户居民。

2021年改造完成后的复兴里3号院,小区里楼体颜色干净清爽,解决了健身、休闲、停车等多个问题。住在6楼的居民黄殿荣开心地说:“以前最害怕下雨天,屋顶漏水可烦人了,家里常年备着几个接水桶。”老旧小区改造后,小区屋顶“平改坡”,她家的接雨桶从此“下岗”,“屋顶不漏雨了,我再也不怕雨季了。”

生活更舒适

走出家门,步行15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圆心”,步行15分钟所及范围内为“服务半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服务商圈,为的是满足居民日常基本的消费和生活需求。在城市副中心,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正在成为便民生活的重要举措,勾画出城市居民幸福生活新图景。

周末,居住在华业东方玫瑰小区的王超步行到楼下,理完发后为妻子买了爱喝的奶茶和新鲜水果,顺手从快递站取回了包裹。流线简单,生活便利。

2021年,王超家楼下这条街进行了改造提升,如今有商铺231家,商场2个,商业业态覆盖了电影院、儿童娱乐、生活超市、餐饮、健身等多种生活性服务业态,可以覆盖周边百姓的生活品质消费。

2022年,城市副中心全年建设提升各类生活性服务业网点93个,社区便民商业网点覆盖率达到100%。

在便民生活圈建设中,区文化和旅游局、区体育局等部门也频频助力,近年来在全区新建多处文化空间和健身场所,满足居民生活多元需求。

周末,永乐店镇半截河村村民正在家门口进行篮球友谊赛。“中锋”王文和挺高兴:“以后再也不用去别的村蹭场地了。”自从去年村里新建了篮球和足球场,村民运动积极性立马高了。

仅2022年,城市副中心就建设了20处篮球、足球场地,更新新建健身路径50套,老城区内更新约200件室外公共体育设施。在城市副中心内,15分钟健身圈社区覆盖率、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均达到100%。

一动,一静。在于家务乡大耕垡村,新建成的全区首家24小时智能空间成为村民读书充电的新场地。“这里占地200多平方米,全屋地暖,一共有1.2万多册图书,种类非常丰富。”村第一书记祝鹏鹏说。

“小微项目”则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增加更多舒适感。

临河里街道玉桥东二路东侧,在“小微项目”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曾经破败的城市角落变身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沿河绿化景观,成了居民休闲活动的城市绿色空间。

2020年,通州区率先在全市实施“小微项目惠民生”工程,单个项目不超过50万元就能解决民生之事。截至2022年底,全区累计实施439个小微项目,解决了一批空间利用、路面修复等高频问题;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累计实施53个项目,不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就业更多样

富民之道,唯在乐业,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经过20多天的西点制作学习,小李成功找到工作。2022年,永乐店镇通过不断丰富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联合多家培训学校精准开设有针对性、定岗式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开设了化妆编发、保育员、西式面点烘焙等职业技能培训,帮助镇域内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创业。“本来我们计划就业人数目标是1100人,结果完成了1446人,大家都很振奋,特别有成就感。”该镇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苏海静表示。

自2022年春季成为全市唯一的公共创业服务体系试点以来,通州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通过简化事项办理流程、组建培训师资库、打造线上课堂、完善补贴政策等一系列创新机制,为创业者提供项目申报、市场调研、评估规划、融资对接等全链条服务。

北京鋆鼎国际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苏九会是城市副中心创业青年之一,大学时期,他参加了通州区创业大赛并获得优胜奖。“比赛期间,我每天都能和创业指导专家面对面交流,有不懂的可以马上问。”当时的参赛项目“智慧互联+云服务+社区联动的物业服务”,现在已经成为公司的主营业务。

城市副中心还在全市率先推出首次创业一次性补贴、创业场地房租补贴、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运作补贴等9项支持创业的政策,打造了创业服务品牌“通州源创”,常态化开展包括融资、产权、财务、法律等内容的创业公开课大讲堂,为全国输出副中心经验。

通过多措并举稳就业,2022年城市副中心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2.36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2%以内。本月,城市副中心还举办了2023年首场现场招聘会,累计吸引线上线下8000余人参加。

出行更绿色

便捷交通+绿色出行,也让市民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

绿色是城市副中心的生态底色。当前,城市副中心正在打造绿色慢行系统,从缓解交通压力、打造绿色交通环境等方面尝试,为大城市交通病治理提供副中心经验。

在环球影城慢行示范区怡乐中路,两条机动车道的宽度由3.5米压缩至3米,增设绿化隔离带将非机动车道独立,人行步道最宽处达4.5米,新增机非隔离带布置绿化。新修建的潞通新路,以绿化带作为隔离,自行车、小轿车、行人各行其道,互不侵扰。

2023年新年伊始,北运河东滨河路(玉带河大街—广渠路东延)段正式通车。这条路全长约1.1公里,通车后将为滨河中路、玉带河东街与紫运中路分压,进一步完善城市副中心道路网络,同时提高北运河周边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形成以步行、骑行体验为特色的慢行系统。

“十三五”期间,通州区持续推动慢行系统治理,完成80余条道路66公里的慢行交通标线施划,慢行系统逐步连片成网。目前,全区自行车道约1200公里,绿色出行比例已达74.2%。

除了骑行,更多人选择乘坐公交等绿色出行方式。

2022年,北京公交集团正式承接通州区域地面公交,副中心客运公司、客二分公司不断按照市级标准对“通”字头线路服务升级优化。

通12路是连接通马路与通州主城区的重要通行线路,日常客流量较大。城市副中心客运有限公司在三个月内两次延长末班车时间,最晚一班车发车时间延长至23时,让更多晚间乘客不再担心“下班晚没有车”了。

数据显示,“通”字头公交客流量正明显上涨,已由日均5万余人增长至8万余人。

“美丽乡村路”也越来越长。2022年,副中心共创建美丽乡村路43公里。

环乡路是于家务乡一条东西向联络的重要通道,道路原5米宽,经大修拓宽至7米,变为标准的双向两车道,道路两侧绿化提升,河滨岸边还新建了缆索护栏。如今的环乡路绿树成荫,花草繁盛,成为联系沿线生态、观光、旅游的绿色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