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601期 >2023-02-03编印

于家务乡
非遗闹元宵
刊发日期:2023-02-0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3-3.jpg

杨帆指导工作人员制作花馍。(资料图)记者 党维婷/摄

本报讯(记者 田兆玉)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日前,于家务乡人大办组织乡人大代表以家庭为单位,在东垡村人大代表之家开展了“喜迎元宵过大年”花式馒头制作活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代表性传承人杨帆来到现场,带领大家学做非遗花式馒头。

“点面灯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据说元宵节这一天的灯光是吉祥之光,灯光所照之处,不仅祛病辟邪,还能保佑家家户户牲畜兴旺,五谷丰登……”活动当天,杨帆一边以生动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向大家讲述元宵节日的由来、风俗、趣事等,一边手把手教大家制作花式馒头。小小的面团通过一揉一捏,瞬间变成伶俐可爱的小兔子,大家看得津津有味,连连称赞,纷纷跟着学习制作。

各家庭分工合作,揉面、搓面、做造型,孩子们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纷纷卷起袖子有模有样地制作起了面灯和小兔子面塑。现场气氛热烈,其乐融融,不一会儿功夫一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面灯和小兔子面塑便呈现了出来。

乡人大代表裴志红说:“带着孩子和老师一起学做花式馒头,加深了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了解,作为人大代表,今后我也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进一步调研,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新闻:

“运河味道”成走俏“年货”

3-4.jpg

工作人员在炸制咯吱盒。记者 党维婷/摄

本报讯(记者 田兆玉)作为“京派年味”的代表,通州咯吱盒成为不少人喜爱的“运河边上的味道”。今年春节期间,通州名吃咯吱盒厂开足马力生产,共售出近7万袋咯吱盒,让老牌非遗美食成为新春走俏的年货。

走进位于永乐店镇内的庸禾坊咯吱盒生产车间,车间内宽敞干净,飘出阵阵豆香,工人们身穿工作服,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刚出锅的咯吱盒,像一个个“小方块儿”,堆成了金黄色的小山。“品质好的咯吱盒讲究色泽金黄,外表细腻,层层纤薄,形状自然圆满。如果颜色暗红,外表气孔繁多,外形分散,那肯定是用料或是制作工艺有些瑕疵。”生产车间相关负责人王新宇介绍。

据了解,复工复产后他们陆续接到了不少咯吱盒的生产订单,“有许多外地订单,基本都是春节前后要的。”王新宇说,目前公司日产量约2300袋,春节期间共售出近7万袋,“我们开足了马力,尽量满足大家对于咯吱盒的需求,让喜爱咯吱盒的市民品尝到地道、正宗的运河美食。”

饹馇饸是通州特色小吃,因为口感香脆,入口咀嚼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形状像个小盒子,又被当地百姓称作“咯吱盒”,是通州三宝之一。相传是运河上的船工们从山东带回酥脆的煎饼,日久受潮,煎饼变得皮软,入口不爽。有心的人将煎饼卷成卷切成段下油炸,食之香脆。后来,在京杭大运河码头方圆数十里传开,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2021年,通州区饹馇饸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技艺项目,入选北京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