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热点总第591期 >2023-01-17编印

着力打造“演艺之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打造“演艺之都” 唱响大戏北京
刊发日期:2023-01-1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一出出叫好又叫座的原创大戏精彩上演,“会馆有戏”唤醒沉寂已久的老会馆,新剧场如雨后春笋般亮相……着力打造“演艺之都”今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创造经典还需“软硬兼施”

市人大代表、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说,北京打造演艺之都基础深厚,前景可期。“北京聚集了全国顶尖的艺术院团、院校和艺术家,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剧目资源,这些都是建设演艺之都的不可或缺、无可比拟的条件。”在巴图看来,建设“演艺之都”首先应当把作品打造好,有相当一批经典剧目得到梳理和动态演出。同时应打通院团和院校,尤其是顶尖院团和顶尖院校,形成“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让院校的学术探索与院团的艺术生产结合,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

目前,北京的演艺新空间多集中在市中心地带,还需要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厘清演艺新空间的标准。对此,民建北京市委建议,应及时制定出台《北京市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对演艺新空间的概念、标准与分类、演艺新空间中举办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进行清晰界定,明确各类场所和活动审批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并在北京市演出协会下成立演艺新空间专委会,对接统筹全市优质的演艺机构资源,促进内容产出与转化。在传播和消费环节,建设统一演出服务平台,公布演艺和票务信息。

市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王剑男建议,在硬件建设方面,应注重小剧场建设;同时在政策考核上建立一定的扶持标准,减少经营方的成长压力。在软件建设方面,多引进经典作品,对于已经开放版权的剧目,可利用舞台演出实录等方式多进行公益性展播,并加强对青年演艺作品的扶持和孵化。此外,在内容产出上,鼓励原创、鼓励多元化,避免雷同、不赶热潮,尽量打磨出一批精巧的、可以流传下来的剧目。 

 建设“演艺之都”前景可期

“报告专门提出要打造‘演艺之都’,作为文艺院团的一份子,我觉得特别振奋。这也是继202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大戏看北京’之后,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又一个闪光的名片。”市人大代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党组书记王文光说,这给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当然更是一种鞭策,激励我们有更好、更大的作为。”

市人大代表、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说,东城区制定了《进一步焕发会馆活力的若干措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会馆进行了抢救性修缮,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一批量身定做的“小而美”“小而雅”演出节目入驻会馆,大受市民青睐。“我们正在征集会馆合作项目,要把会馆打造成历史博物馆、文化会客厅。”

“我们正在做一个课题:为古建等演艺空间定制作品。”市人大代表、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导演王炳燃说道,“比如在报国寺,我们正探索在三个大殿中移动式演出。这个探索的过程让我们很兴奋,同时也很艰难。”王炳燃说,这样的探索很有意义,因为它让全息式的、全方位的体验成为可能。“新型演艺空间参与性、娱乐性更强,延展产品的开发空间极大,比如吃的、玩的、服装、集市等都可以引入,消费时间也更具弹性。”

一批崭新的剧场也即将亮相。市人大代表、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介绍,两年以后,在北方昆曲剧院老院址原地改建的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将落成,届时剧院将拥有1个大剧场、4个小剧场。“我们会针对这些剧场确定不同的定位、不同的特色,引入多样的剧种,让首都演艺舞台更加多姿多彩。”。市人大代表、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李志祥也表示,“今年秋天,位于城市副中心的北京艺术中心将建成亮相,希望随着这座剧院的建成,能够吸引一大批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团体。届时,市民在城市副中心,可以欣赏到和在国家大剧院本院一样高水平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