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关一文 田兆玉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多位委员围绕“双碳”目标,为实现首都绿色发展建言献策。
探寻绿色低碳新路径助力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
副中心成为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全国首个元宇宙数字艺术产业园、全国首例“数字人民币+自贸区智慧园区”落户北京;全市首支百亿规模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基金、首笔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质押贷款有序落地……北京市在绿色低碳方面不断加大发展力度。市政协委员、通州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吴涛表示,“虽然在绿色低碳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也看到,低碳减排项目普遍存在盈利性较弱、融资风险较大、融资困难、推进期间成本增加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创新绿色金融工具,挖掘低碳新路径。”
吴涛建议,首先要用足碳减排支持政策,降低项目融资成本。“目前,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对金融机构的利率为1.75%,比1年期以下贷款利率低约2个点,涵盖绿色能源、建筑、交通等多领域。此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首期募资规模达到885亿元,有望撬动近4000亿元社会资本投资。我们可以重点开发上述金融工具领域项目,推动低碳减排项目发展。”
此外,要用好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推动多领域碳减排。《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在承担全国自愿减排等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为实现这个目标,吴涛建议提升北京绿色交易所企业级别到市属一级企业,以便与国家级相匹配,同时优化股东结构,增加金融监管类股东,以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目前,北京市碳排放来源主要是建筑和交通,其中交通碳排放占比达27%。吴涛建议不断完善绿色综合交通体系,依托北京绿色交易所,发展新能源汽车类绿色金融产品,持续推动公共交通等发展,用其节余的碳排放配额换取市场收益,为绿色交通转型增加项目收益。
同时,用好国际自愿碳减排市场,吸引国际绿色资金。吴涛建议可研究多开发包括清洁能源发电、绿色建筑在内的符合国际自愿碳减排标准的项目,从而通过国际自愿碳减排市场吸引国际绿色资金,增加项目收益。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驱动建筑科技创新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在国家绿色低碳发展上举足轻重。建筑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新增长引擎,更是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应用领域。”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徐全胜表示,绿色发展为新时代中国建筑业指明了方向,建筑科技创新是实现建筑业绿色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节能是建筑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起点。徐全胜介绍,“建筑在能源的使用中占比高,通过建筑的保温、热回收、自然通风采光等技术的运用,可有效地减少能源负荷,实现超低能耗建筑乃至近零能耗建筑。建筑的节水、节地、延长建筑的有效使用年限等科技,也都是建筑绿色减碳的有效方法。”
而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是建筑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筑是能源的使用端,目前我们正以使用需求为切入点研究减少化石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耦合与一体化使用,同时采用光伏、微风发电等措施,实现建筑生产绿色能源,并且进一步创新储能、直流供电以及柔性电网等支撑科技。”徐全胜透露。
数字科技是建筑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技术。徐全胜说,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科技正在赋能建筑行业的创新发展,开始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维中应用。
“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创新取得众多重大成果,中国也是制造业大国,这些成果转化形成的先进的产品、材料、技术,有效地支撑着高质量绿色低碳标准建筑的实现,建筑又为科技产品提供了大量应用场景。”徐全胜表示,这是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具体实践,可以支持制造业产品到建筑业的应用,建筑业绿色低碳巨大的市场,又可以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水平,支持我国科技由基础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到产业创新的不断迭代,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高度融合。
提升外受电消纳能力 扩大绿电进京规模
北京是典型能源受端城市,新增电力需求主要通过外调电力解决。2021年本市外调电量762.3亿千瓦时,占比61.8%。当年绿电消纳总量约244.7亿千瓦时,79.6%均来自市域外购入绿电。为扩大本市外调绿电规模,市政协委员、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相均泳建议,在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有效提升本市绿电消纳能力,确保绿电进得来、用得好。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一步优化能源节构,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相均泳建议,让绿电顺利“进京”,可通过建设能源互联网,构建坚强可靠、灵活智能的受端系统,全面提升外调绿电消纳能力。加快构建以特高压交流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尽快启动建设环北京特高压双环网;全面整合存量资源,深挖现有应急备用与调峰电源潜力;大力建设抽水蓄能、储能等调节性电源,进一步提高调峰能力;采用构网型逆变器、调相机等技术,增强受端系统电压支撑能力;全面提升电力配置调度能力和系统灵活运行水平,确保电力可靠供应,不断提升外受电力保障能力。
同时,强化更远合作,加强与更远省份合作,构建电力远距离、大范围配置体系,积极引入“蒙电”“疆电”。
国家发改委在“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持续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建设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相均泳建议相关部门尽早布局,与内蒙古和新疆两地政府,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企业,以及国家电网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绿电基地和绿电进京特高压通道建设,广开绿电进京来源,实现“蒙电”“疆电”早日入京。
建立更团结机制,构建京津冀外受绿电合作机制,实现调节性电源一体化配置和调度。京津冀三地政府推动,国网北京电力、天津电力、河北电力、冀北电力通力合作,全面整合三地存量资源,构建京津冀三地调节性电源一体化配置和调度机制,促进三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补互济,为扩大绿电进京规模、高质量建设京津冀绿电供给消纳体系提供重要载体和平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