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热点总第591期 >2023-01-17编印

从六大领域透视首都高质量发展
刊发日期:2023-01-1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3-1.jpg

北京环球影城开业一周年迎客超1300万。(资料图) 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赵鹏 张群琛

昨天下午,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办“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来自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科委、市住建委等六部门的负责人从协同发展、文化产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城市更新等方面,介绍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情况。

文化产业:

今年推动三大建筑开放运营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介绍,2022年是“大戏看北京”品牌启动良好开局的一年。本市先后推出一系列优秀文艺作品。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展现文艺新姿,“会馆有戏”走进颜料会馆、正乙祠等8家会馆,推出近百场“小而美”的精彩演出。

同时,全市大力推进书香京城建设,成功举办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全市实体书店数量已超过2100家。北京歌舞剧院、中杂艺术中心、京南艺术中心、北京交响乐团4个文化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冬奥会开闭幕式惊艳世界,赛会期间策划开展城市文化活动2.31万场。

步入2023年,本市将以“一轴三带”为牵引带动历史文化活化利用,推动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快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中国长城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开放运营。

协同发展:

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100亿元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戴颖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八年多来,北京市充分发挥“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2年,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明确的170余项任务扎实推进。其中,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以“交钥匙”方式支持建设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已经全部建成交付,今年9月将迎来开学。医院项目今年也将竣工,将进一步提升雄安新区承载力。同时,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一些标志性项目取得明显进展。积极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三地协同创新步伐不断加快,2014年以来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达90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100亿元。

三地还签署了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1+5”合作框架协议,推动66项改革任务,实现企业开办、公积金、社保等242项事项线上“京津冀”通办和116个事项线上“跨省通办”,发布4批179项京津冀自贸区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事项,切实让身在异地的企业群众办事少跑动。

此外,截至2022年,“疏整促”专项行动累计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企业2000余家。积极推进拆违腾退土地有效利用,因地制宜实施“留白增绿”,2022年近1000公顷腾退土地实现绿化,累计达到8800余公顷,相当于新增13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科技创新:

独角兽企业持续领跑全国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新跃升。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宇蕾介绍,2022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基础研究占比16%左右,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居全国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7947.5亿元,同比增长13.4%;全市新设科技型企业首次突破10万家,同比增长12.21%;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0%;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预计超过8.6万亿元。北京已经进入全球创新型城市前列。

去年本市高标准建设中关村、昌平、怀柔三个国家实验室,怀柔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展现雏形,持续支持9家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12家重点实验室入选首批标杆全国重点实验室,占全国的60%;本市在量子信息领域,研发“天工”量子直接通信样机,创造量子直接通信距离100公里的世界纪录;在人工智能领域,研发全球最强的视觉基础开源模型EVA,在10亿参数级别上实现性能最优;在医药健康领域,全球首创化学小分子诱导人成体细胞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

截至2022年底,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2万家,实现逆势增长;全国科技中小企业1.55万家,同比翻番;2022年新增上市公司61家、累计780家,独角兽企业102家、潜力独角兽企业143家,持续领跑全国。

数字经济:

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三个园区全部开园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磊介绍,首都数字经济迈入发展新阶段,护航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高水平建设。截至2022年11月底,千兆固网累计接入129.6万用户,建成5G基站7.5万个,万人5G基站数、算力规模指数、卫星互联网集聚企业数量、商业卫星数量等均领先全国。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城市级5G+8K立体播放体系,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和顶级节点指挥运营中心,接入二级节点和主动标识数量居全国首位。全球数字经济百强榜单中北京市企业上榜8家,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2022年1-11月,本市新基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3.5亿元,同比增长20.1%,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8个百分点;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收入2.1万亿元,同比增长9.7%;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三个园区全部开园,累计落地300余家企业,形成基础硬件、基础软件、芯片、集成服务等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通过建设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本市初步形成“车路云网图”五大体系,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开放国内首个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目前已启动100平方公里的3.0阶段建设。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千亿元,国家级智能制造系统方案供应商数量全国第一。老字号数字化加速推进,223家北京老字号70%实现触网销售,50%开展线上直播。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条例》今年3月施行

市住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国伟介绍,《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将于202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北京城市更新的特点是“减量发展”,不搞“大拆大建”。《条例》明确了北京城市更新包括居住类、产业类、设施类、公共空间类和区域综合性5大更新类型、12项更新内容。其中,居住类城市更新包含了大家较为关注的老旧平房院落保护修缮、危旧楼房改建和老旧小区改造等。《条例》还提出城市更新的9项基本要求。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优先把空间资源用于补充群众急难愁盼的菜店、理发店等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城市更新补齐短板。

2022年,北京城市更新项目不断提升百姓居住环境。去年本市超额完成核心区平房(院落)2200户申请式退租和1200户修缮任务目标;已启动危旧房改造(含简易楼腾退)约20.86万平方米,其中,朝阳区光华里和东城区光明楼已交房,朝阳区劲松一区项目已完成结构封顶;全市去年实现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330个小区、新完工205个小区,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目标;去年共新确认592个小区纳入改造计划,为今年改造工作做好项目储备;老楼加装电梯方面,去年已实现新开工1326部,完工467部,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目标。

    此外,去年新首钢、天宁寺一号等多个老旧厂房项目已精彩亮相。在基本完成王府井等22个传统商圈改造基础上,启动新一轮商圈改造提升,打造4片国际消费体验区,整体塑造29个城市消费中心,84个地区活力消费圈,若干个社区便民生活圈,促进消费升级。本市还在昌平回天地区持续探索超大社区精细化治理,打造“中央共享花园”,营造融合开放的城市绿洲,计划于2023年5月正式对外亮相。

国际消费:

环球影城开业一年迎客超1300万

2021年7月,国务院批准北京等五个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截至目前,取得丰硕的成果。市商务局副局长郭文杰介绍,环球影城开业一周年迎客超1300万,北京市12个传统商圈完成改造提升;首钢六工汇等8个商业项目开业运营,全市新增商业面积超50万平方米;消费场景更加多元,数字人民币试点扩大到北京全域;推出107条“漫步北京”主题游线路和首批6个北京微度假目的地;王府井等5个项目新认定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力争到2025年,将北京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郭文杰说,2023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首先要提振市场信心,促进消费加快恢复,加速商业领域复工复产。其次要紧扣“便民”“提质”,夯实消费载体支撑。优化消费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国际消费体验区、城市消费中心、地区活力消费圈和社区便民生活圈”四级商业消费空间结构。此外,紧抓服务消费热点,做好“消费+”文章,促进消费与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医疗、养老等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