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施君
行政办公区二期今年将基本完工,绿心三大文化设施将精彩亮相,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一期将建成投用……昨日上午,通州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区长孟景伟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过去一年工作,提出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描绘了城市副中心2023年发展蓝图。砥砺奋进,蓄势扬帆,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精彩华章正一页页翻开……
【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城市副中心开启“立长远、强功能、全面上台阶”的关键之年,通州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突出“稳”字当头,和谐大局更加巩固
全区上下在共迎共庆一系列大事要事中汇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紧盯“进”字发力,经济运行变中向好
千亿投资加快落地,各类政策优势全面释放。地区生产总值和社会总消费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建安投资总量位列全市第1,为全市稳增长加码添秤。
★强化“绿”字打底,低碳发展加力加速
成功摘取北京平原地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又一金字招牌,蓝天白云日渐成为常态,水清岸绿更加触手可及。
★坚持“惠”字为本,民生答卷更有温度
全面开展“基层治理年”工作,“一年奠定基础”目标初步实现,累计解决民生诉求41.4万件。高质量完成全年民生实事工程。
★践行“干”字为要,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
形成一系列突出任务落实的实施方案、行动计划和项目清单。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
2022年,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宏伟蓝图深入实施,新的“一翼”蓄势乘风
★控规落地全面加速,“四梁八柱”夯基垒台
高质量发展意见落细落地,716条任务全速实施,230项重大项目压茬推进。
三大功能区日进日新。行政办公区二期进入装修施工冲刺阶段,运河商务区总计完工440万平方米,文化旅游区北部地块四大产业项目全部开工。
重点工程进展迅速,三大文化设施基本完工,东六环入地改造西线隧道首段贯通,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全速推进。
特色小镇多点开花。
清华大学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加快实施。
★新城老城融合共生,城乡格局更趋均衡
城市双修稳步实施,南大街腾退保护更新北部片区启动试点。
梁各庄、八里桥等6个棚改项目有序推进。
5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5个家园中心项目加快建设。
优秀示范村庄达到98个。
121个村饮用水水质提升工程、38个村供水管线改造工程完工。
出台鼓励现代种业发展十条措施。
推出首批13个“运河畔”农文旅产业品牌。
★一体化发展纵深推进,区域协同更加紧密
京唐城际铁路通车。
平谷线、厂通路加快建设,潮白河大桥正式开工。
大运河京冀段实现全线旅游通航。
3654项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区域通办。
签约推介合作项目37个,产业发展协同协作更加深入。
编制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概念规划。
二、发展动能提档升级,产业生态日益完善
★产业组织全面加强,营商氛围更加浓厚
聚力打造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六大产业集群,形成各领域“三年行动计划”。
制定推动元宇宙发展、加强科技创新等系列配套措施。
组建副中心首个50亿规模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
区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
认真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扶持政策,兑现支持资金4.14亿元。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重点业态扩容提质
总部经济特色更加凸显,央、市属国企新落户32家,首旅集团、华夏银行、北建院、北咨公司等新总部开工建设。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速名列全市前茅。
北银理财顺利开业,40个金融类项目实现落地,累计注册金融企业360余家。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大道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九棵树等传统商圈加速转型升级。
远洋乐堤港商业街实现竣工。
环球主题公园带动文体娱乐业收入同比增长185.2%。
★科创要素加速集聚,“高精尖”产业蓬勃发展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州分中心正式成立,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达到38个。
全区上市、挂牌企业累计达31家。
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59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6家。
元宇宙应用创新中心基本建成。
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加快建设。
三、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基层治理成果丰硕,治理体系纵深发展
“基层治理年”首年18项任务全面完成,一批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2个街乡镇全部建立基层治理专家智库团队。
★数字赋能步伐加快,智慧建设全面提速
全面启动28项标杆示范项目。
成为全市唯一入选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
5G院前诊疗落地副中心。
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完成。
应用场景项目加快落地。
★环境秩序明显改善,城市品质内外兼修
“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创建取得重要成果。
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实现全覆盖。
背街小巷示范片区创建进一步扩容,连续两年在全市综合考评中获评一档。
“三庙一塔”等一批景观照明工程如期完工。
连续五年通过国家文明城区创建复审。
★市政设施加快建设,城市运行更有保障
国家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县创建任务全部完成。
潞苑四街等一批道路如期完工。
区域公交线路全部纳入市公交系统统一运营管理。
四、绿色发展态势强劲,生态环境明显提升
★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迈出新步伐
全区绿色信贷余额突破260亿元。
大力推行绿色建筑,北京国际财富中心等一批低碳园区建设完工。
加速推广绿色能源,全市首个中深层地热示范项目顺利实施。
★增绿提质同步推进,绿色福祉更加丰富
新增造林面积1.3万亩,实施留白增绿1251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4%左右。
织密织细慢行系统,小中河、中坝河、运潮减河164公里绿道实现贯通。
碧水再生水厂水系景观公园初步建成,一批全龄友好化公园、精品口袋公园亮相投用。
★聚焦重点加力加压,大气质量持续向好
全面完成区域内公交车辆新能源替换。
★全力打好碧水攻坚战,水生态品质不断提升
河东资源循环利用中心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完成538个入河排污口治理。
129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完工。
五、民生保障普惠发展,百姓福祉持续增进
★社会事业提质发展,公共服务更加优化
新成立3家教育集团,组建4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新增学位8730个。
安贞医院、友谊医院二期、首儿所、市卫生职业学院等项目有序建设。
通州妇幼成功晋级全市区县级首批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
27处急救站点落成。
大光楼、漕运码头等重点区域改造提升基本竣工,一批精品文化旅游体验活动陆续开展。
区体育场升级改造正式开工。
★社会保障不断夯实,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2.36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2%以内。
4家养老机构投入运营,新增养老床位3429张。
完成22个街乡镇儿童成长驿站转型升级。
多措并举筹集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9万套,数量居全市第一。
★着力防范安全隐患,“平安通州”纵深开展
高标准服务保障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
城市副中心消防指挥中心正式启用,建立应急救援专职队21个、微型消防站1126个。
六、深化改革加快开放,发展活力加速迸发
★全面改革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多点突破
扎实推进45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集体产业用地加快激活。
新设立23个社区居委会。
启动首批3个村撤村建居试点。
★“两区”建设持续发力,对外开放成效显现
“两区”项目新增359个。
新设立外资企业51家,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5%。
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有序推进。
精彩亮相2022北京服贸会,成功举办“行走的达沃斯”、全国科技活动周、“海创论坛”等活动。
★围绕大局与时俱进,自身建设持续加强
全年办理市区两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380件,办复率100%。
【2023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2023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加快打造北京新“一翼”的关键一年,通州区将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城市副中心战略定位,聚焦“立长远、强功能,全面上台阶”要求,全力推动工程建设提速,产业发展提质,民生福祉提高,城市治理提升,拼搏奋斗提劲,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加强自身建设,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一、聚焦规划体系落地,开启副中心建设新征程
★更大力度推进重大项目、重点区域建设
继续保持千亿以上投资规模,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推动投资向高精尖产业、民生等领域倾斜。
加快推进运河商务区重点组团、文化旅游区北部地块四大产业项目和各类总部项目建设。
实现行政办公区二期基本完工。
绿心三大文化设施精彩亮相。
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一期建成投用。
全力确保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入地改造、六环高线公园、地铁6号线南延、M101线、通州堰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推动特色小镇联动发展,着力加快张家湾设计小镇北建院、北咨公司新总部,台湖演艺小镇图书城和宋庄首开印象街等重点项目建设。
★更大尺度推进新老、城乡融合发展
有序推进南大街腾退保护更新。
新开工15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
深化实施“六小村”等7个棚改项目。
启动怡乐园二区等家园中心建设。
开展第三批106个美丽乡村建设。
做强做优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推动一批国际国内科研院所、龙头种业企业加快聚集。
实施“运河畔”美丽乡村样板村建设。
★更大格局建设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加快地铁平谷线等道路建设。
加强北运河、潮白河综合治理。
加速先进制造、配套服务等适宜产业向北三县延伸布局。
扩大通办事项范围,推进区域政务服务“一站式”。
增强养老、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资源辐射能力。
二、聚焦产业集群打造,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全面激发产业要素资源活力
充分释放千亿固定资产投资红利,吸引导入更多优质资源。
全力做优产业服务,及时有效做好助企纾困等工作。
★全力抓好创新驱动发展
加速培育头部企业集群。
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建设“基金财富港”,加快打造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
推动金融业数字化创新与试点,加快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建设。
深入实施元宇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推进东直门中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
加快实施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研究院、网络安全领军人才培育基地等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
★积极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有序推进奥特莱斯和免税店建设。
推动远洋乐堤港、富力广场等开业运营。
完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精准补建便民商业服务设施。
引导更多商贸流通企业、老字号企业创新转型。
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等消费业态。
三、聚焦共建共治共享,奋力拓展城市治理新局面
★以精治打底促品质提升
启动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
围绕精品商圈、特色小镇等重点区域实施景观亮化与环境提升。
★以数字为媒助治增“智”
深入实施数字底座筑基工程。
积极争取市级重大应用场景在副中心先行先试。
打造社区治理、物业管理、社区安全、居民服务4大数字化场景。
加快自动驾驶扩区建设。
★以设施为基强城市功能
推进九德路、玉桥西路等项目建设,完成孔兴路、漷马路等道路工程。
深入挖潜停车资源,研究车位共享鼓励机制。
进一步优化公交线网,完善运河商务区等重点区域线网布设。
四、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取得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
★加快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创新发展。
持续推动绿色能源发展。
持续深化建筑、交通、产业等重点领域节能。
在行政办公区等重点区域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
★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实现河东资源循环利用中心一期正式运行。
实施减河北综合资源利用中心项目。
全面完成全区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
确保40个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竣工。
★持续打造水绿交融的生态空间
加快打造减河-潮白河、大运河沿线-城市绿心等精品绿道线路,唱响“千里潞道”品牌。
建成云景公园、运河生态公园。
高品质完成6公顷的小微绿地建设。
系统打造“一堰、十河、三网、多点”的水环境格局。
五、聚焦民生保障基础,扎实推动民生福祉再上新台阶
★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开工建设文旅区中小学,确保台湖镇公租房小学、东方厂安置房幼儿园等投入使用。
启动运河小学教育集团等第三批集团化试点。
加快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
启动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
有力保障市疾控中心迁建和友谊医院二期、安贞医院、区疾控中心等项目顺利推进。
推进通州古城、路县故城、张家湾古镇等区域保护工作。
加快区体育场、20处全民健身场地建设。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不少于1.5万人。
构建街镇养老服务联合体,加强公共空间适老化无障碍改造。
健全贫困家庭救助制度。
力促漷县、宋庄等集租房项目开工。
★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持续推动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治理。
建成于家务等21座消防站。
积极创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
六、聚焦全面深化改革,持续释放开放发展新活力
★狠抓重点领域改革攻坚
加快推进园区体制改革。
持续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出台集体土地利用及相关配套方案。
★稳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不断扩容“两区”项目库,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前沿成果落地。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优化重点外资企业服务。
★推动副中心品牌全面跃升
高标准举办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绿色发展论坛、北京种业大会等活动。
推动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时装周、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等活动能级提升。
提炼做强文旅商融合发展的运河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