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专版总第579期 >2023-01-04编印

漷县镇:激活四大引擎助推镇域经济迈上新台阶
刊发日期:2023-01-0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2022年,漷县镇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坚持党建引领促发展,汇聚优质资源强产业,激活基层治理、医药健康产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四大引擎,强化统筹协调,综合施力,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助推镇域经济迈上新台阶。

党建引领 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前些日子我办退伍军人优待证,村委会工作人员没少帮着忙前忙后,我特别满意。”拿到退伍军人优待证的村民李贵田,对于不用出村提交各种手续,网格员帮忙跑腿办政务的事竖起大拇指。在马头村,像李贵田一样享受过这种优质服务的村民不在少数。

在基层治理中,马头村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由于地域广、人口多,马头村根据“党建+网格”实施片区责任制,同时成立“足不出村办政务”小组,让群众尽可能少跑路、少进一扇门、少找一个人。

“足不出村办政务”小组共有五个人,负责为村里的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弱势群体办事儿,药费报销、办理证件、申请资金、送材料……“管家式服务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利。”马头村村党支部书记刘静介绍,如今,村里又成立了便民银行,帮老年人取点儿养老钱、充个电话费,这些小事儿都能在村委会完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漷县镇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按照“一诉一策”原则精准施策,通过包片领导盯办,包村干部跟办,村、社区支部书记亲办,多方发力,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事。同时,把接诉即办纳入包村干部工作日程,把涉及群众利益的痛点、难点问题变成引领基层工作的“指挥棒”,包村干部每日关注村内诉求,及时核实,跟进诉求办理进度,全程参与,督促诉求解决,真正缩短接诉即办的“最后一公里”。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2022年,漷县镇坚持问题导向和“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总体思路,围绕“基层治理年”要求,研究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通过“三网融合共治”,深化“三下四上两结对”工作,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地区产业发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漷伴乡邻”工作品牌应运而生。以“网格长”为抓手,把党的组织体系向户延伸,有效解决群众身边“关键小事”,有力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群众生活的“小家庭”正成为一个个共建共治共享的睦邻家园共同体,“人在网中走 事在格中办”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总结提炼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经验与方法,创新性地将品牌意识融入党建工作,找准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实践路径,探索创建新工作模型。”漷县镇党委书记郭枫表示,“漷伴乡邻”是总结2022年工作提炼出来的品牌名称,一方面体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古代就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之说。疫情防控期间,各村进一步优化网格设置,基本是40-100户为一个网格。另一方面是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乡里乡邻,乡里为家乡人,乡邻为在一地共同居住的人。漷县镇户籍人口5.8万人,流动人口近2万人。第三方面就是体现漷县特点。十人为伙,二人为伴,和谐相处互帮互助,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乡村社会肌理和现代社会一核多元的特点。

特定的工作机制,良好的工作模式和工作体系是“漷伴乡邻”工作品牌屹立不倒,持久发展的基石。漷县镇通过周三常态化下村入户,三下四上两结对、联村党建强化包片包村,企业公益联盟的工作机制,压实“主要领导-包片领导-包村干部-支部书记”四级主体责任,健全“分类处置、各方联动、限时办理、及时反馈”工作机制,建立“一村居一题”“一科室一题”机制,设置“接诉即办为民办实事专项经费”,构建一站式多元解纷模式。

蔬菜品牌化 乡村振兴后劲儿足

在大香仪村三宝香园区的蔬菜基地,放眼望去,成片的西红柿、蘑菇长势良好,村民们正在采摘蔬菜、打包成捆,整齐地码放在货车里准备运走。正在忙碌的村民李万峰之前从事小生意,后来回到村里种大棚。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他直言:“我们村有多年的蔬菜和食用菌种植经验,效益好、收入高。”

农业品牌化建设是提升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作为通州区最大的蔬菜产区,漷县镇全力打造“漷县菜园”特色农产品品牌,每天有20家农业园区的各种新鲜农产品直供北京市场。疫情期间,镇政府还组织镇域内蔬菜种植户,为居家村庄村民免费提供包含6类菜品的蔬菜包1500余份,保障百姓生活物资供应。

坚持把产业园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支撑。漷县镇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过程中坚持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纵深推进全镇农业产业发展。

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建设好3000亩露地蔬菜项目、4000亩设施蔬菜项目、4000亩高标农田蔬菜基地,积极拓展高质量种业发展板块,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同时,做强特色品牌。以镇域内4.87万亩基本农田、2.83万亩耕地以及5400余栋农业设施为发力点,持续做强“一产”,打造“漷县菜园”品牌和副中心“菜篮子”,切实扛起稳产保供责任。此外,做优经营模式。扶持“绿蜻蜓”等24家规模化农业园区和“阳光满园”等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黄厂铺麦田”等38个家庭农场实力,构建“一村一特、一园一品”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例如:漷县镇被评为2021年家庭农场示范乡镇,柏庄村被评为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马头村等入选2022年“十百千万”畅游行动项目,军屯村是我区唯一入选2021年北京市美丽休闲乡村名录的村庄。

如今,漷县镇每周的蔬菜供应量平均达到500多吨,涵盖几十种新鲜蔬菜。“漷县菜园”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精品化”种植、“本土化”销售的局面。

今后,漷县镇将依托镇域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较强的蔬菜种植基础,加快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设施蔬菜产业集群专业镇,扶持壮大农业合作社发展,推动蔬菜种植规模化、加工集群化,推动合作社企业化运营,实现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

在产业融合方面做足文章。挖掘利用好千年传统文化、农耕、文旅和生态资源,打造“马黄路”农耕文旅线路,提升“漷大路”现代农业发展带,做好“民间美食节”“民俗文化节”“十村一花海”文旅品牌,推出一批特色民宿,实现农文旅商一体化融合发展。

势头强劲 医疗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九个特色小镇的漷县镇,始终把医药健康产业作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打造以医疗健康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的医药健康产业强镇。

2022年以来,漷县镇加强顶层设计找准角色定位,深入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产业规划编制的实施工作,启动漷县镇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聚焦构建以健康服务全产业链为主导、以文化旅游全产业链为特色的高精尖经济结构,初步形成以重大医疗项目为引擎、上市企业为龙头、产业园为平台的“医教研养康”全产业生态格局。

漷县镇医药健康集聚区定位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园,主要由漷县镇中心区组团和觅子店组团两部分组成,共计13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区组团总体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1.71平方公里纳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范围),觅子店组团总体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目前集聚区内已建成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集聚区内配套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副中心养老院等重大医疗资源和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前景广阔。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计划优先发展漷县镇中心区,西区为新兴的医药健康企业,东区为老工业区,经过近几年的疏整促推进,已释放待盘活的产业用地1050亩。

加速项目落地,推动产业集聚方面,坚持投资促进和资源盘活“两手抓、两手硬”,积极进行项目对接及洽谈。已促成润泰环保、北控城市服务集团、中建新疆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落地漷县,灵赋生物、奥托博克、玛斯玛克生物、瀚睿源生物等企业入驻一方健康谷产业园区;持续对接东方医用气体、甘李药业扩产等重点项目,力争2023年完成项目供地;积极与锐视康、国信医药等企业深入对接,争取早日落地。

紧盯在途项目。北京福元医药高精尖药品产业化建设项目于2022年6月18日开工;北京益生详明科技产业园区项目于2022年9月8日开工;智汇中心产业园、科技园项目,预计2023年开工。

加大服务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建立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工作专班调度协调会议制度、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调度制度、企业服务专员制度、集聚区工作专班调度协调会议制度,完善营商服务中心工作机制。优化政务服务,推广网上办、掌上办、自主办。研究推进集体土地租赁住房项目研究,编制完成规划综合实施方案,预计2023年开工建设,切实满足高精尖人才住房需求。

一方健康园区打造有五大服务平台,提供企业、政策、金融、人才、创业孵化、资源共享等服务,依托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全面发展机遇,在市区镇各级政府和中关村管委会的支持帮助下,加快吸引、聚集产业链相关的优质龙头企业落地通州。

通州区在“十三五”时期已经开始布局漷县医药健康产业,特别是在“疏解非首都功能”、通州确定为城市副中心的战略带动下,东直门医院中医国家医学中心、北大人民医院国家医学中心也已于2022年选址漷县。

传承千年文脉,聚力健康未来。漷县医药产业集聚区将继续着力夯实医药健康产业板块,聚集以康复医疗、高端颐养等为产业特色的优质项目,加速构建医养生态圈,不断助力推动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优化人居环境 美丽乡村入画来

万亩花海惹人“醉”,美丽乡村入画来。每年五月,位于大运河畔的漷县镇万亩牡丹园内一片繁花似锦,鸟语花香的绚丽景色。络绎不绝的游客和住在附近的村民徜徉花海,拥抱自然,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气息和生活的美好。村民家门口就能看到大片花海,这正是漷县镇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缩影。

不仅如此,不论是走进东寺庄村还是西鲁村,都是花成片,树成林,水清澈,街道整洁,风景优美,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呈现在眼前。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近年来,漷县镇坚持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入细入微、因村制宜、精心打造,有力推动了镇域农村人居环境由达标向提升、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的转变。

人居环境提升方面,建立“镇级统筹、村级主体、建管并重”的长效管护机制,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摆脱市区两级考核落后局面。东寺庄村、郭庄村、南屯村、西鲁村、许各庄5个村被纳入全区“百名人居环境优秀示范村”建设行列。

隆冬时节,走进柏庄村健身小广场,新铺的柏油路干净平坦,绿化有序美观,房屋错落有致,老人和孩子在广场游玩,一幅怡然自得的画面。“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很大,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村庄更漂亮了,不仅有了可以锻炼的小广场,每家每户都通了柏油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很幸福。”62岁李大爷带着4岁的孙子在小广场玩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2022年,漷县镇加快提升农村生活品质。目前,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已经竣工,第二批污水管线改造工程和供水管线改造工程已完成90%以上,第三批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共33个村的涉水工程、补短板工程稳步推进。

通过深挖运河文化、村庄特色、传统产业资源,重点打造榆林庄村、马头村、柏庄村等运河畔美丽乡村样板村。

深入推进垃圾分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漷县镇坚持“源头分类、就地减量”的原则,突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终端处理四个重点环节,加快农村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完善分类设施,引导群众开展生活垃圾“干湿分类”,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促进乡村从“环境美”向“生活美”、由“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

   在小香仪村一名李姓村民吃过早饭,就开始忙着在自家院里打扫卫生。只见他将满满一堆果皮、纸屑进行分类,分别装进了家里的绿色垃圾桶和灰色垃圾桶。“现在村里真的大变样了,过去虽然村里也有垃圾收集点,但很多村民为了省事都习惯把各种垃圾往屋后一倒了事,弄得四周又脏又臭。自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之后,村民对垃圾‘干湿分类’有了明确的意识,村里的环境卫生好了不少,家里也是既干净又漂亮。”该村民表示,看着村里越来越好的环境,心里别提多敞亮了。

据村委会工作人员讲,刚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的时候,有些村民嫌麻烦,为了让村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村干部、网格员、志愿者们挨家挨户上门向村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慢慢地大家接受了,开始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了。

漷县镇还通过开展“美丽庭院”“最美人家”评比活动,完善村(社区)垃圾分类硬件设施建设,安排“40、50”公益岗全年全时段值守垃圾分类桶站,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自2021年至今,绿茵别墅区、雅士居小区、鑫玉园小区、雅荷春天小区、小香仪村、西鲁村成功创建为垃圾分类示范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