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579期 >2023-01-04编印

“三线一单”为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支撑
刊发日期:2023-01-0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田兆玉

以“三线一单”为引领,通州区充分衔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区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支撑。

开展分区细化管控

“三线一单”是指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为基础,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了构建精细化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通州区在市级“三线一单”成果基础上开展了区级细化完善工作,充分结合区域发展定位、空间发展和保护格局,细化完善形成落地到子单元的管控体系,制定区级精细化准入清单。

在要素管控单元和行政区边界单元细化的基础上,通州区划定了159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的子单元,建立完善并落实市域、功能区及各类环境管控子单元的管控体系,每个单元在执行全市总体和五大功能区中城市副中心及通州其他区域功能区准入清单基础上,同步执行管控单元、子单元准入要求。

考虑副中心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新环境问题,细化工作在市级“三线一单”成果基础上还开展了“碳排放上线”“声环境质量底线”等特色工作,以突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战略定位,助力副中心实现“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的目标。

开展碳排放分析

为落实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新部署,面向碳中和愿景,深入实施绿色低碳战略,细化工作增加了碳排放与碳减排相关的内容,充分衔接通州区及城市副中心相关政策和规划,从时间、产业、行业等维度,探索性开展了通州区碳排放水平研究,明确了碳排放上限目标,从能源、产业和管理等角度提出减污降碳管控建议,明确重点碳排放单位管理责任,促进碳排放精细化管理。

随着“高精尖”产业逐步构建,副中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较“十二五”末分别下降35%、28%。碳排放强度由2015年的万元GDP碳排放量0.88吨下降至2020年的0.47吨,降幅约达46.6%。

副中心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作为产业落地的约束条件,积极开发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建设生物质发电和余热利用项目、再生水热泵分布式能源站,以推广绿色建筑、发展绿色金融、建设海绵城市等为特色,打造应对气候变化建设韧性城市标杆。通过节能减碳奖励、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财政措施支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研究开展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碳资产质押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大力推动城市副中心绿色低碳新格局。

开展声环境质量底线分析

副中心还探索性地开展声环境质量底线分析。

基于通州区声环境功能区划,重点考虑声环境质量现状、用地类型及敏感建筑分布,细划声环境管控分区,副中心前瞻性地从提升声环境达标建设管理水平,从提升声环境达标建设管理水平、加强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强化社会生活噪声管控和严格控制施工噪声等方面提出要求,以期实现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目标。

通过实施网格化追踪,区生态环境局在全区划分出了123个区域环境噪声点位。“我们在全区划出了123个区域环境噪声网络点位、27个道路交通噪声点位,采用网格化追踪、治理,实现分类治理、精准施策。”区生态环境局监测中心工作人员李宇佳说。

同时,副中心2022年试点全过程降噪管理机制,通过在细节处下功夫,多方协同打造“静音工地”。连接成片的绿化景观和树木也发挥了“吸音棉”功能。

区生态环境局为期2个月的噪声监测日前结束,监测结果显示,2022年城市副中心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3.0分贝(A),道路交通噪声公里计权等效声级67.9分贝(A),较2020、2021年同期相比,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连续两年双下降。

落实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副中心属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区。通州区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大局,细化工作从京津冀联防联控、统筹治理出发,针对交界地区的管控单元,按照从严执行的原则落实京津冀区域污染防治相关要求,有效推进区域污染联建联防联治,强化落实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制度,明确大气污染防治等7大领域20余项重点工作任务;与廊坊市生态环境部门互派执法干部实岗锻炼,互学互鉴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优秀经验,生态环境领域一体化发展更加紧密。

建立信息通报、数据共享等系列机制;深入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治理对策落地,实现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根本改善。

促进水质提升,建立通州、河北生态水务四方联动机制,明确潮白河左右岸等交界区域监管责任,每月对潮白河5个断面主要污染物浓度开展监测并及时共享数据,潮白河吴村国考断面水质已稳定在Ⅳ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