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576期 >2022-12-29编印

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本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
刊发日期:2022-12-2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孙杰

截至2021年底,市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6.5万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4.6%;营业收入首次超2万亿元,利润总额1328.4亿元,分别比2019年同期增长35.5%、48.2%,创历史最好水平;上缴税费达1355.4亿元,相当于全市税收收入的10%;在国务院国资委年度评估考核中,北京市获得A级测评……这是北京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交出的高质量答卷。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年来本市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以党建引领改革,圆满完成各项重点改革任务,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和历史性成就。

8家一级企业实现战略性重组

华夏银行董事会下设战略、审计、风险管理等专门委员会,全力保障董事会科学决策;金隅集团推动公司体制机制改革和产业链协同管理创新,企业经济总量、行业地位得到快速提升,位居全国建材行业前三甲……

国有资本布局加快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全面提升了国企服务首都发展的能级能量。三年来,市管企业117项主业缩减至59项,8家一级企业实现战略性重组,力度空前。通过专业化整合,组建北京健康养老集团,助力首都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北辰集团引进京东、法国最大的会展集团智奥会展组建首都会展集团,成为服贸会市场化运营主体,全力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首农食品集团将76家二级企业整合至29家,9家子企业成为规模超百亿的细分领域“龙头”。

助推首都减量发展,697户劣势和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业疏解退出。京能集团全面关停京西煤矿,结束了北京千年采煤史。首钢集团主动退出战略契合度不高、商业模式不清晰的企业,经营性亏损企业全部纳入关闭计划,全面完成“僵尸企业”处置,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大增300%。

国企上市公司数量增至71家

三年综合施策,北京国企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按下了“加速键”。

改革的成效,通过一组组数据窥斑见豹:全市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改革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取得历史性突破;实施286项混改,引入京东、宁德时代等非公资本超900亿元,市属混合所有制企业比例接近73%;首钢绿能、首创水务、华夏保障房等基础设施公募REITs成功发行,占全国总数的20%;借力资本市场,通过IPO、重组、收购等新增9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数量增至71家,市值超1.5万亿元。

1.5万名经理层成员全部实现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新进员工全部实现公开招聘,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全面推行,全员绩效考核全面实施。

激发干劲,留住人才,国企因改革更具发展活力。32家企业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13家企业实行员工持股,7家进入行权期的企业净利润平均增幅达38.9%。通过实施中长期激励,北方华创离职率由15%降至2.7%,华腾橡塑的净利润大增258%。

高精尖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超30%

截至去年底,市管企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65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通过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引导,市管企业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创新投入逐年加大,去年达到524.4亿元,同比增长29.3%,创历史新高。

北京电控2021年创新研发投入强度超7%,新增专利申请10183件,新产品贡献率超61%。京城机电、北京建院等6家企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城建集团一家就拥有近30个国家级和市级各类技术研发创新平台。京投公司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组建协同创新轨道交通研究院,推进北京轨道交通创新成果转化。

在高精尖产业领域,京东方半导体显示产业产能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北方华创集成电路装备产业规模国内最大,大豪科技刺绣机电控产品及其配套驱动器的市场占有率位居世界前列,京城机电机器人产业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