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祺瑶 实习记者 柴嵘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当务之急是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在昨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正在加大重点药物市场供给,努力缓解公众买药难问题,总体看,我国新冠治疗药物产能能够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我国即将开展新冠病毒疫苗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主要面向60岁以上老年人群等重点人群。
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发热门诊超1.4万个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说,针对近期发热门诊诊疗需求突出、增长迅速的情况,国家卫健委已要求所有的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要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截至目前,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发热门诊超过1.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超过3.3万个。发热门诊就诊流程进一步简化,很多地方开设发热门诊的简易门诊,提高服务效率。另外,各地医疗机构正在增加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二级以上医院重症资源进行扩容改造,三级医院增加重症床位、设备,进行医务人员培训、可转换ICU的扩容和改造等。
各级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医疗,根据诊疗方案以及居家治疗指南,为出现新冠症状的问诊患者开具相应处方,通过线下第三方配送提供相应的药品;提供24小时线上咨询用药指导,以及分时段预约诊疗服务,以减少人员聚集,降低线下就诊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
近期,各地急救120热线呼叫量有所上升,个别地方出现了呼叫资源紧张、急救车调派困难等情况,对此,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副司长高光明表示,该委已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时公开咨询电话,尽可能利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常规咨询问题。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应对空巢独居的老年人、孕产妇、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血液透析患者等特殊人群建立台账,做好必要的医疗服务保障,并做好转诊衔接工作。“目前转诊机制的渠道是畅通的。请各方积极配合,把宝贵的120急救资源留给行动不便或者急危重症的患者使用,保障120生命通道始终高效畅通。”
13种疫苗可用于第二剂次加强免疫
截至12月13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亿5167.7万剂次,接种总人数达13亿722.2万,已完成全程接种12亿7401.8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73%和90.37%。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为2亿4021.9万,完成全程接种2亿2864.4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91.0%和86.6%,完成加强免疫1亿8417.9万人。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口数为2773万,完成全程接种2375.7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77.5%和66.4%,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515.3万人。
“60岁以上,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感染新冠肺炎病毒以后,容易发生重症甚至危重症,这类人群接种疫苗获益是最大的。”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司长夏刚介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4日印发的《新冠病毒疫苗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实施方案》提出,现阶段,可在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的基础上,在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根据方案,第二剂次加强免疫与第一剂次加强免疫的时间间隔应为6个月以上。目前所有批准附条件上市的或紧急使用的13种疫苗都可用于第二剂次加强免疫,包括新增紧急使用的4种疫苗,优先推荐序贯加强免疫,或含奥密克戎毒株,或对奥密克戎毒株具有良好交叉免疫的疫苗。为了更好地指导地方做好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国家疾控局已专门组织培训,要求各地科学做好接种禁忌的判定,规范接种实施。满足条件的老年人应尽快进行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加强重点医疗物资生产调度保障需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周健介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中的相关药物,工信部进一步加大了对生产企业生产要素的保障,将有关生产企业和重点配套企业纳入白名单管理,确保重点药物生产供应稳定有序。同时,加快推进重点企业的扩能扩产,帮助企业“一药一策”制定增产扩能方案,提高产品产量。该部还指导各地有关方面制定工作方案,按照患者优先、精准投放的原则,优先保障医疗机构、养老院等重点场所药品供应,确保重点人群用药需求。
“目前,抗原检测试剂、疫苗、口罩等重点医疗物资产能充足。”周健说,工信部已将所有抗原检测试剂生产企业纳入白名单,给予重点保障。同时,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新冠疫苗生产线,年产超过70亿剂,完全能够满足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的需要。对于近期N95口罩需求上升,工信部重点对N95口罩加强了生产调度,以保障防控需求。“抗原检测试剂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暂时性短缺,主要是因为前期市场需求较少,终端药店库存较低。随着产能不断释放,产量会迅速提升,能够满足公众的需要。”
热点回应:
1.为什么取消公布无症状感染者?
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主任李群:近期各地报告的发病数据有所下降,和公众的感知不一致,主要因为防控措施调整优化之后,我国各地不再采取以行政区域来做全员核酸筛查,除了重点人群、重点机构之外,多数人群是以“愿检尽检”的方式进行核酸检测,所以全国的核酸筛查总人数和总量是有所下降的,各地各级医疗机构报告的数据相应减少。另一方面,无症状感染者、轻症病例特别是抗原自测阳性人员居家治疗,不再需要到医院去就诊,这部分人群的相关信息无法纳入医疗机构的统计数据。
在实施“愿检尽检”措施之后,由于许多无症状感染者不再参加核酸检测,也不再需要去医疗机构就诊,所以很难再准确地掌握无症状感染者的实际数据。因此从14日开始,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的数据。但是,对于已经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仍然继续由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指导其做好居家健康监测,关怀其健康,提供相应的服务。
2.“新十条”措施出台后,各地各部门如何科学精准防控、落实到位?
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司长夏刚:“新十条”措施出台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将原来的“整治层层加码问题专班”调整为“优化调整接诉即办专班”,继续利用现有的工作机制和群众投诉渠道,及时收集、转办、核实、督办群众投诉问题线索。此外,省市县三级“整治层层加码问题专班”比照国家专班调整为“优化调整接诉即办专班”,建立接诉即办工作制度,设置接诉即办问题收集专栏,公布投诉电话,实施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出台本地的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方案,进一步细化相关工作举措,优化调整接诉即办工作正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