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梅
本版摄影 常鸣 唐建 党维婷
五河交汇处
通运桥
“远看通州城啊,好大一条船啊,高高燃灯塔呀,是条大桅杆呀……开船喽。”
今年6月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游船通航以来,千年古韵随大运河的波光流淌在京畿大地。沿岸风景如画,美不胜收。二水会流、运河号子、遗产小道、张家湾码头、香河中心码头、红庙金门闸等北运河文化景点成为网红景点。
无独有偶。今年9月大运河沧州城区段实现游船通航以来,累计约3万人次乘船旅游,“一船明月过沧州”的盛景时隔46年后再次成为现实。尽管通航里程只有13.7公里,但是沿岸居民实现了乘船游览大运河、亲近大运河的梦想。
据介绍,大运河京冀段游船互联互航和沧州城区段游船通航以来,近10万人次乘船游览大运河京津冀段。人们在乘船饱览大运河美丽风光、尽享旅游通航带来的幸福和喜悦的同时,也掀起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新高潮。
“通航,意味着连接和协同,协同,意味着创新和发展。尽管,相对于全长529公里的大运河京津冀段来说,75.7公里的通航里程不足七分之一,但是它摒弃了过去‘条条块块’管理模式,满足了大运河活态、线性保护的需要,强化了沿岸生态保护的整体效应,让大运河重焕千年活力,这也是京津冀同心协力擦亮大运河文化金名片的生动实践。”大运河文化研究专家陈喜波说。
这是一条流金之河、文化之河、历史之河,更是一条协同发展之河。
文化之河
流淌不息的大运河,跃动着强劲的千年文脉。
大运河就像一本书,吸引着人们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给读者带来新的认知和发现。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运河西岸,矗立着一座直插云天的古塔,这座始建于北周时期的古塔叫燃灯塔,曾是当时通州最高的建筑物。金元以来,从南方长途跋涉到此的漕运兵丁,远远看到古塔的塔尖,便松了一口气,终于到北京了。“一枝塔影认通州”因此而来。
大运河文史专家、通州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任德永介绍,此处是漕运的终点,码头就在古塔北侧“二水会流”处。
“二水会流”是古代通州八景之一。历史上,温榆河与潮白河在此交汇,向南奔腾而去,形成“二水会流”壮阔景观。此处便是北运河起点。明代吴仲重开通惠河,将元代郭守敬所开通惠河的河口从张家湾改在通州城北,在“二水会流”以南流入北运河。如今,北关拦河闸以下仍留有“二水会流”的影子。
张家湾古镇南门,望着保存完好的通运桥上的铺路石板,北京作家柴福善时不时俯下身,抚摸深深的辙印,仿佛在触摸运河的文脉。桥基石墩旁,巨石之间均有腰铁相连。他笑着解释其中的门道:“这腰铁已经五六百年了,镶嵌在两块条石缝隙间,使之连为一体。石墩稳住了桥基,沉重的物资得以从桥上运进北京城。”而在大运河沿岸,这种腰铁如今已经不常见了。他说,铁器本来是农耕工具,却被古人灵机一动,用在了大运河建筑工程上。创造腰铁的人,不知是何朝何代的人,但是,腰铁却改变了中国的建筑工程史,使建筑有了超强的坚韧性和耐久性。“如今我们能在运河边看到保存完好的桥基,都是因为有腰铁连接的石墩保护。”
“腰铁显然已经成为大运河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技术如今仍可以科学利用。比如,古建筑的修复,仍离不开腰铁,说不定这一技术还会派生出新的高科技发明呢。”柴福善说。
历史之河
流淌不息的大运河,记录着千年古城的成长印记。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大运河北京通州段,齐欣望着正在修缮的“大运河遗产小道”很感慨,“人们对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的认识更深了。”
齐欣是人民日报海外版世界遗产版主编,大运河遗产小道的发起者。
大运河遗产小道是齐欣参与大运河申遗过程中首倡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体验和保护项目。2009年6月,大运河遗产小道第一块石碑在大运河北京通州段落成,著名文物学家、大运河申遗三元老之一罗哲文题写了碑名并揭幕。
“大运河遗产小道是指在大运河遗产范围内逐步全线连通的体验线路。它有三个特点,第一,位于大运河本体之内,或遵循历史记载路线;第二,不破坏任何风貌,鼓励利用现有设施进行连通;第三,使用电子地图,可以定位遗产小道的具体方位。大运河遗产小道鼓励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用遗产小道连接大运河沿岸公园景观,强调连通而不是新建,其最好的体验方式是长距离步行和骑行。”齐欣介绍。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每年都有大运河遗产小道研究和体验者,自发行走、体验和踏勘更新各地的遗产小道线路,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体验线路最终确定而做准备。
如今,在大运河北京段,自昌平区白浮泉经瓮山泊(颐和园)和长河进入积水潭(什刹海)的遗产小道已经可以实现贯通;由万宁桥经澄清中闸的遗产河道连通通惠河的路段,正在融合中轴线遗产体验线路进行重新规划。通惠河全线尤其是抵达北运河前的大运河遗产河道,也是遗产小道体验的重点。由大运河遗产小道第一个路碑向下游延伸进入河北香河的路段,随着两岸景观整治的完成,也将随之可以完成踏勘。
天津境内有71公里的大运河遗产河道,以三岔河口为节点,可以分别向南运河、北运河两个方向延伸,尤其是沿南运河南路经红桥区邵公庄、杨庄子延向中北镇、杨柳青镇的一线,因为是遗产河段,其真实性、亲民性、景观性和便捷性都极好,是较为成熟的遗产小道理想路线。
在京津冀三地中,河北拥有的大运河郊野景观最为丰富,“遗产小道”的规模也将会最长、最可观。尤其是青县-沧州-泊头-吴桥直至进入山东德州的大运河沿线,“三湾抵一闸”水工景观较多,真实性极好,沿着大堤自然形成了独特而有趣的遗产小道。
因此,齐欣呼吁大运河京津冀段率先连通遗产小道,在增加大运河周边公园景观的同时,预留出实现遗产小道功能的规划。
毋庸置疑,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体验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用遗产小道将沿岸公园景观连接起来,不仅有利于理解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还能促进京津冀三地相互吸引、相互流动,也为大运河沿岸文旅体验开创新路,必将推动京津冀段逐步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各地世界遗产保护与促进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
协同之河
流淌不息的大运河,千年来默默沟通南北,连接东西,滋润两岸,以“活态”遗产的姿态哺育着中华大地。
有人说,中国有一个大写的“人”字,长城是一“撇”,大运河是一“捺”。而大运河在中国大地上写下了另一个“人”字:从洛阳到杭州是一“撇”,从洛阳到北京是一“捺”。而京津冀段是“捺”中“浓墨重彩”的部分,收笔处正是大运河的最北端——北京通州。
“京杭大运河的形成、保护和利用本身,就是区域协同发力的结果。”陈喜波说。
自隋唐大运河开凿以后,北京地区的水路交通地位日益上升,城市地位愈加重要。随着金代北京正式成为都城,开始实施漕运向都城运送粮食等物资。元明清时代,北京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运河成为都城建设和繁荣发展的生命线。元代在隋唐大运河基础上开凿山东运河,构建了今日京杭大运河的基本格局。明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宋礼听从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引汶水至南旺入运,山东段运河水源问题彻底解决,从此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从南方运往北京的木材等物资,均由运河沿岸各地共同“接力”运输完成,京津冀段的协同发力早已达成了默契。
每一处河道,每一座码头,每一条船,都见证着大运河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2014年,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如何可持续地展示这条千年文脉,京津冀三地一直在探索。
头枕大运河的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同脉、人缘相亲,协同发力:
——聚焦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制定了实施规划和行动计划,组建了协同发展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大运河活化利用效能;
——出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保护相关规划和措施,协同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区域建设;
——协同设立了大运河文化联合大展,定期展示景泰蓝、泥人张、吴桥杂技等大运河相关非遗项目;
——共享大运河数据,共同守护一汪清水;
——京杭大运河北京通州段42公里河段与河北廊坊段20公里河段同时开通游船通航;
——京津冀晋鲁水利部门在水利部指导下联合启动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补水工程,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
三地在同一目标下协同发力,使这条历史上的黄金水道,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走向更高水平的纽带。
发展之河
“京津冀协同发展弘扬大运河文化,大运河也在滋养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陈国栋说,相信“活态”复苏的大运河一定能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行走大运河京津冀段,实现75.7公里旅游通航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沿岸人民切切实实收获了获得感——
在北京通州段,正紧锣密鼓建设京城东部首个5A级旅游景区——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AR、VR、MR等数字技术手段营造的帆樯林立、舳舻蔽日、漕粮进京、运河风韵、通州八景等一系列场景,将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运河古今。目前,通州区已搭建完成智慧园林系统平台,上线游客小程序,实现了景点介绍、导览、投诉建议等一站式服务。
在河北香河段北李庄村,景泰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广维正在向游人展示景泰蓝技艺。景泰蓝发源于北京皇宫,已有600多年历史,因在明代景泰年间最为繁盛,得名景泰蓝,其108道制作工序流传至今。清朝末年,香河人安厚斋进京学习景泰蓝技术,在此基础上创制的宝华蓝颇受清廷赏识,于是香河景泰蓝就闻名大运河了。
2019年,大运河香河段游船通航相关工程启动,村里迎来了一批北京朋友,要在此建设大运河田园旅游景区,为张广维带来了转型发展的好机会,借助这个平台,他们的收入有了大幅提高。
大运河沧州城区段素有“九曲十八弯”之称,按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标准新建的12座旅游码头和6座步行景观桥美轮美奂;新植的6.7万余株乔冠木和2000多亩绿地,形成了两道绿色长廊;藏在绿廊中的百狮园、运河公园、南川楼文化街区等文化古迹免费开放,成为人们乘船游览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