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到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中心“于府院”寻求帮助。(资料图)记者 党维婷/摄
本报记者 田兆玉
在于家务回族乡,群众遇到堵心事、烦心事,都会到家门口的“小院儿”议事厅坐一坐,遇到解决不了的,还能到乡里的“于府院”寻求帮助。
今年,于家务回族乡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打造院落式、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中心“于府院”。于家务又称于府,“于府院”成为“于”家务回族乡政“府”与两“院”多元共治的工作写照。如今,“于府院”与设在各村的村级“小院儿”形成两级联动,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将群众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小事不出村
吴寺村两户村民原本是亲戚,相邻居住,但因土地纠纷,20多年来矛盾不断,积怨颇深。多年来通过调解、诉讼、信访等多种渠道,仍未能彻底解决问题。吴寺“小院儿”向前一步,邀请双方来到“小院儿”议事厅,村干部围绕《民法典》中新的法律规定,对两家人进行释明,更从亲情角度,耐心劝导双方。
“每个村都单独设置一个农家小院或一间单独的房子,邻里纠纷可以在小院里进行初期调解。”于家务回族乡副乡长李昺说,村级“小院”的设立,强化了村书记属地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建立党员群众议事机制,纳入村支部、职能部门、商户、群众等各方力量,探索建立村里吹哨、部门报到、两“院”巡回机制,提高各方参与度,疏堵结合,瞄准矛盾诉求化解痛点精准发力,通过流程再造及迭代优化,建立各村“小院儿”的“议事厅”工作机制,促进基层工作从管理到治理。
两级院落联动
“于府院”搭建乡、村两级院落式协同联动工作平台,乡级“于府院”院落式合署办公,各村挂牌“小院儿”议事,目前已实现全乡25个村、社区“小院儿”全覆盖。
村民张某被邻居家的狗咬伤,邻居对此不闻不问,张某多次向其追偿,双方关系逐渐恶化。“于府院”人民调解员了解情况后,耐心细致地向双方解释《侵权责任法》中关于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归责原则。一番有理有力的引导,情理并重的讲解,让邻居王某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表示愿意赔偿张某医药费并赔礼道歉,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我们在乡里设置了‘于府院’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依托政法体系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成效,协调法院、检察院等常驻属地资源,形成村乡互助的良性机制,构建多元、专业、高效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中心。”李昺说,村民有任何法律疑惑,都可以到这里进行咨询,村里解决不了需要立案的,也不用跑到区里来回奔波,在乡里就能办。
特色调解创“全市首家”
于家务回族乡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院落管理、民族融合”思路,推行“府院合力共治”模式,结合基层治理专家建议,创新设立院落式矛盾纠纷化解中心“于府院”,打造北京市首家民族融合特色的法治调解基层治理品牌。
“于府院”积极协调区法院、区检察院,选派民族身份调解员,优化属地职能,结合实际制定调解规范,从民族习惯和业务工作等角度深度参与乡域矛盾调处,更好地解决相关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