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曲经纬
刚刚过去的周末,张家湾设计小镇迎来2022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会上揭晓了“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城市设计专项奖”名单,“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启动区详规及城市设计”获奖,《北京建筑大学服务北京建设人民城市三年行动计划》也对外发布。
副中心工程获全国建筑设计领域专项奖
作为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秘书处依托单位,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负责“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城市设计专项奖”的组织和评审。据介绍,共有15名来自高等院校和知名设计机构的领军专家参加评审。最终18个项目获奖,包括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8个,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启动区详规及城市设计、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北区城市设计、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艺小镇、北京雍和宫大街整治提升工程、簋街空间提升规划与设计、北京市无障碍城市设计等多个在京城市设计项目分别获奖。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建筑规划中心主任金国红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启动区”项目建筑群恢弘大气,城市空间蓝绿交织,各种环境要素和城市空间要素与建筑形象空间协调统一。规划中采用的分形城市与城市系统相结合的理念、模数控制系统、先行统一设计标准的理念得到了验证,对落实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职能,带动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具有示范指导意义。通过对北京老城格局的分析,研究中国传统城市分形布局的特征和模型,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布局原则。“在分形布局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院落布局在整体中的比重,加强了传统中国建筑院落围合与层层递进的格局。并通过三维空间形态分析,为建筑群规划了高低起伏的轮廓线,各建筑群之间、各组建筑内的单体之间相互映衬,形成错落有致的整体形态。”金国红说。
同时,系统研究和制定了设计模数标准,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理念,还对行政办公区的道路公共空间进行了统筹规划、集成设计,将分形原理与模数控制体系扩展到整个行政办公区范围,在市政道路、景观环境、公共设施、夜景照明等各方面形成与启动区协调统一的城市形象。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介绍,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是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全国建筑设计领域最高荣誉奖项之一,旨在鼓励建筑科技工作者创新,提高建筑工程设计与建造水平,促进建筑领域科技进步和繁荣发展。
发布八大重点任务均可服务副中心建设
北京建筑大学已办学115年,在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土木工程等多学科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近年来投身于老旧平房院落、老旧小区厂房、历史文化街区等多种类型的更新实践中,探索出多样的城市更新模式。会上,《北京建筑大学服务北京建设人民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同时发布。其中提出开展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研究与实践、推进城市更新和高品质活力空间打造、推进城市体检和智慧城市建设等八项重点任务,助力北京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
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大玉说,八大重点任务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关于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副中心发展规划高度契合。“学校在城市更新、遗产保护、城市体检、智慧运行、韧性提升、社区治理、适老改造、生态修复、低碳环保及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系列成果均可在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实践中应用。”他表示,近年来,学校相关团队在通州南大街历史街区保护、九棵树节点城市设计、燃灯佛舍利塔数字档案构建、通州老城更新设计规划研究、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设计,以及台湖镇、永乐店镇、漷县镇、宋庄镇等美丽乡村规划与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副中心百姓的认可。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与副中心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强化与副中心相关企业、机构的协同创新,为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北京建筑大学还从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平台建设、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五个方面推出创新举措,成立未来建筑技术学院和前沿交叉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李军锋介绍,学校将一如既往地聚焦首都城市发展新格局,瞄准城市更新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积极发挥创新统筹作用,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修补等城市更新重点工作,服务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建策献力。
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首次在副中心举办
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从2016年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今年是首次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举办。本次大会以“城市更新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汇聚国内外百余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领域的院士、大师、知名学者专家等,围绕当代城市更新理论和实践、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领域进行交流分享。
大会由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来设计院承办。在两天的会期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乔纳森·巴奈特、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伍江等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发表主旨演讲,多个专项论坛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城市更新、绿色更新与碳中和等主题展开讨论。大会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召开,30余万人参会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