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曲经纬
用绿色技术带动能源转型,以项目实践推动绿色发展,北京迎来全新的“绿色暖冬”。近日,北京市发改委集中批复10个可再生能源供暖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这些“绿色供暖”项目主要分布于通州等6个区,将为产业园区、学校、住宅等多类型建筑提供冷热源保障。
城市副中心新增供能面积104.3万平方米
记者了解到,此批10个项目中,7个为浅层地源热泵项目,2个再生水源热泵项目,1个中深层地热供暖项目。浅层地源热泵系统,是以岩土体为低温热源,以地埋管为换热方式,以水为传热介质,由水源热泵机组、地温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冷供热空调系统。再生水源热泵系统主要是以再生水为热源,利用热泵等设备将低位热能转化为高位热能的系统。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直接(或间接)以中深层地热流体为热源,用直接或间接方式获取其热量,为热用户提供供热服务的系统。
城市副中心涉及其中两类,总供能面积达104.3万平方米。通州区碧水再生水厂热泵供热供冷示范项目一期工程为再生水源热泵供热制冷项目,位于城市副中心0202街区碧水再生水厂旁,为周边配套公共建筑提供冷热服务。主要建设再生水供热制冷能源站及配套设施,配热泵机组5台,热泵装机占比82%,市政热力作为调峰热源,总供能面积为69万平方米。工程预计今年12月开工,2025年12月完工。
北京城市副中心0701街区地热供暖试点示范工程为中深层地热利用项目,将新建地热井5口、热源站1座,地热装机占比68%,市政热力为调峰热源,总供能面积为35.3万平方米。该工程预计今年12月开工,2023年6月完工。
10个项目可实现减碳4.08万吨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这批10个清洁供暖项目分布于通州、海淀、顺义、昌平、大兴及延庆等6个区,新增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约285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全市地热及热泵供暖面积将达到4000万平方米(不含空气源热泵),每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量3.3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8万吨、氮氧化物排放609.26吨。值得一提的是,这10个项目均为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引导,项目单位自筹资金建设,有效拉动了社会投资。
“10个利用新技术的新热源将为全市能源结构转型、首都绿色发展带来更多先行指导意义。”这位负责人说。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提到,到2025年,新增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4500万平方米,其中新增中深层地热能供暖面积200万平方米、浅层地源热泵供暖面积2000万平方米、再生水源热泵供暖面积20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占比达到10%以上。此次10个项目顺利实施,可有效提高可再生能源供暖规模和质量,加快达到预期目标。
同时,这些“绿色供暖”项目将助力提升科技园区的绿色供能标准,降低园区碳排放水平,增加对入驻企业的吸引力,提升用能企业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水平,减小企业碳排压力,增加企业竞争力。
今年10月,《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提出坚持可再生能源供热优先原则,推动供热系统能源低碳转型替代,有序开展地热及再生水源热泵替代燃气供暖行动,全面布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热比重,持续降低供热系统碳排放。这位负责人表示,与传统燃气供热相比,可再生能源项目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具有良好的低碳生态效益,对提高全市可再生能源比重、改善空气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