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维静
宋庄蓄滞洪区(资料图)记者 唐建/摄
宋庄蓄滞洪区不仅仅是水利工程,还是水景公园。
坐落于四川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因势利导”“以疏代堵”造就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千古传奇。当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借鉴“堰”的分水原理,运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打造“通州堰”,构建上蓄、中疏、下排多级滞洪缓冲防洪体系,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为100年一遇。
什么是“通州堰”?
提起“堰”,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当属秦代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岷江暴虐,往往在夏季泛滥成灾,冬季又干涸少水,使两岸村庄饱受旱涝之苦。都江堰建成后,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称为内江和外江,靠分水鱼嘴调控两侧水流:枯水季节,大部分水注入内江,灌溉良田;洪水季节,水流湍急,回旋之水受力的作用,六成水流入外江。都江堰不但至今犹存,且仍发挥着防洪和灌溉的作用。
“‘堰’凝聚着中国古代治水先驱的智慧,它具有蓄水、挡水、分水、理水的功能。”北京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批复中指出:“未来城市副中心将全面增加水绿空间总量,统筹考虑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要求,建立全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构建上蓄、中疏、下排的系列分洪体系,保障城市防洪防涝安全,贯通滨水岸线,促进水和城市和谐发展。”
而上面说的“上蓄、中疏、下排”的分洪体系,就可以高度概括为“通州堰”。水多为洪,分而治之,借鉴、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治水、理水的智慧,用“堰”这一简单实用的“分水”原理,外水分流,内水内蓄,在城市副中心外围建立区域外围分洪体系,洪水在流到副中心前分流,减轻、缓解副中心的防洪压力。所以,“通州堰”并不是一处具体的点位,而是一个由多个水利工程和众多治水、理水措施组成的体系,是解决副中心防洪问题的大智慧、大策略。
“通州堰”如何防?
上中下游对一条河流来讲是相对的概念,这是水的自然规律,也是治水的法宝。简单来说,“通州堰”分洪体系也分三大部分:上蓄、中疏、下排。“上蓄”部分共设置两道防线:利用十三陵等12座总库容达1亿方的水库有效调蓄山区洪水;在城市副中心上游建设温榆河公园以及宋庄、坝河、小中河等蓄滞洪区,蓄洪能力2500万方。“中疏”部分通过运潮减河以及新开挖的温潮减河两条分洪河道,分流温榆河洪水入潮白河。在“下排”部分,通过疏挖北运河下游28.7公里河道,提高行洪能力,顺利排除洪水。
“上蓄”部分中,位于宋庄富豪村附近的宋庄蓄滞洪区就相当于一个“大水池”,可以将河道中的洪水分流至其中,起到“缓释蓄滞”的作用。而且这里不仅仅是水利工程,还是水景公园,记者实地走访发现,目前蓄洪区水位稳定,两岸植被茂密,气温阴凉,已形成绿色生态走廊,天气适宜时还有游客在树下野餐。
通州堰的“中疏”部分利用两条减河将北运河的洪水在到达副中心之前分流到潮白河。市水务局负责人解释,北运河常年有水,2018年的泄水量达15亿立方米,是北京五条大河中水量最充沛也是防洪压力最大的。而潮白河流域,上游有密云水库43.75亿立方米库存的大水库,中下游河道水量较少,有充足的接纳洪水能力。通州现有一条减河,就是从通州北关分洪闸到潮白河的“运潮减河”,分洪能力900立方米/秒,减少北运河洪水压力。规划在副中心北部宋庄镇再新建设一条分洪能力400立方米/秒的“温潮减河”,将温榆河的洪水分流到潮白河。这样,在副中心有两条“减河”,通过2个分洪枢纽控制,将洪水分到潮白河,最大程度实现外水外流。
“下排”就是通过河道清淤、疏挖、堤防加高等措施,提高河流自身的排除洪水的能力。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工程、温榆河综合治理工程就是“下排”的代表工程。上游地区虽然努力蓄水,但仍会有一部分洪水流下来,再加上本地产生的洪水,通过河道清淤、开挖、堤防加高,就像疏通管道一样提高流经副中心河道的排泄洪水的能力。
据测算,“通州堰”分洪体系建成后,一旦发生百年一遇的洪水,可以使流经副中心的洪水水位降低约1米,从而确保千年之城的行洪安全,重构水与城、水与人的和谐关系。位于九河下梢,地势低洼的防洪劣势,通过“通州堰”这样一个分水思想指导下的多级蓄滞防洪工程体系得以解决。
留住天上水
“尹各庄闸管理所按照调度令,请立即回落尹各庄拦河闸,控泄流量900立方米每秒。”今年汛前,宋庄蓄滞洪区二期工程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在此前试验性蓄水演练中,尹各庄拦河闸液压启闭控制设备将闸门缓缓放下,闸上水位持续上涨,尹各庄分洪闸随即打开,宋庄蓄滞洪区试验性蓄水启动。
“如果没有宋庄蓄滞洪区,温榆河通州段要想把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需要把两侧堤防增高1米以上。”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现在汛期洪峰可通过尹各庄分洪闸、尹各庄拦河闸联合调度,把从温榆河上游倾泻下来的雨洪水引入到宋庄蓄滞洪区,临时停驻,从而减少下游的排洪压力。待洪峰度过后,再开启小中河退水闸,把滞蓄的雨洪慢慢排放到下游河道。
今年汛期降雨过程中,就利用宋庄一期南区和二期范围的自然地势、河道堤岸等进行自然挡水,蓄滞库容约200万立方米。同时,通过下穿壁富路的9孔涵洞,宋庄蓄滞洪区二期还与一期所在地东郊森林公园相连。东郊森林公园内建有不少水系,可蓄滞洪水700万立方米,资料显示,宋庄蓄滞洪区二期可蓄滞洪水200万立方米,也就是说,待一期和二期连通后,蓄滞洪水规模可达900万立方米。
今年“七下八上”主汛期时全区汛期降雨量总体较往年偏多2-4成,且汛期降雨突发性、局地性、短时雨强大的特点十分突出,防汛形势不容乐观。北运河管理处根据洪水发生可能性、宋庄蓄滞洪区的运用等诸多因素,编制了洪水调度预案、防洪抢险预案等六个预案。在运用数字化技术提高防汛备汛能力方面,“通州堰”走在了前面。仅北运河管理处就安装有115个监控点位和8个水情自动监测设备,实时记录数据,并通过传感系统传送回平台进行数据存档和多维比对,为防洪调度和应急处置提供决策支撑。
智能化设备在日常水量调节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今年北运河全线通航的用水需求,各闸启闭次数较多,远程操控大大降低了人力和物力成本,安全性也明显提升。技术队伍同样是防汛备汛的主力军。截至目前,北运河管理处已完成4次共280人次的技术培训工作,自主研发的北运河业务管理系统、水位警戒程序等极大提高了各闸的调度和监测效率。
“通州堰”又助水绿交融
“通州堰”虽是分洪体系,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洪水侵城,但无心插柳,也为京城东部平添水绿交融的清新与浩瀚。
宋庄蓄滞洪区在建设中挖出了大约200万立方米土方。这些土方并没有被拉到别处倾倒处理,而是积土成山,形成一座十几米高的丘陵。施工方在山上栽种花草树木,建起观景亭,让原本单一的水景变得丰富而富有层次感。同时,引入温榆河水,让曾经的1750亩荒地原地变成了水景公园,既美化了环境,又实现了扬尘治理。
在防洪与水质净化功能基础上,宋庄蓄滞洪区还将分洪道打造成花阶台地式主题公园,通过地形营造,布置适宜的景观设施,满足市民健身休闲需求,与东郊森林公园、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温榆河健康绿道等融为一体,打造京城东部绿色生态发展带。景观绿化工程还设计了“一脉—七区—多景”的空间结构。一脉:以温榆河这条蓝带作为主脉,形成主轴,将园区水系串连;七区:合理布局园区景观功能,分为主景区、枢纽管理区、休闲滨水区、生态岛屿栖息区、滩地花海区、湿地景观区、山体围合区;多景:分布在各个功能区中,体现各个区域特色,以花为主题,形成花道、花台、花桥、花窝等景观亮点。
通州因漕运而兴。北运河,这条承载着悠悠古韵的著名河流,也在“通州堰”的建设中变净变美。
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工程长达28公里,每隔1.5公里至2.5公里,就会选择绿化条件好、景观优美的区域打造一处精致小巧的滨水公园。小公园如碎钻般散落河畔,串起它们的是一条总长50公里、宽约3米的堤边骑行绿道。绿道两旁的花树景观带采用色彩分区,比如用旱柳、国槐、合欢、红花刺槐、紫丁香、野蔷薇来构建紫色区域。根据周边情况,每200米到800米左右,颜色就要变化一次。
城因水兴。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堰”分洪体系加速建设,一幅“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水景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通州堰’在城市副中心外围形成‘2+2+2’防洪体系,即尹各庄闸和北关闸两大分洪枢纽,宋庄蓄滞洪区和温榆河湿地公园两个滞洪区,运潮减河和在建的温潮减河两大分洪通道,基本实现‘通州堰’分流过境洪水,减少洪水穿城的目标。”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州堰”的总体防洪格局并不限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内,接下来将对标对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关于水务重点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通州堰”工程体系建设,推进重点防洪排涝工程和重点蓄滞洪区建设,陆续实施北运河通州上游其他规划蓄滞洪区、潮白河治理等工程,到2035年全面实现规划防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