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坝码头
验粮盘
军粮经纪密符扇
本报记者 张群琛
继续说漕运。上一期我们介绍了通州区博物馆中与运粮有关的文物,本期我们介绍验粮。通州区境内以及通州区博物馆内又有哪些古迹和文物诉说了这段历史?这里面又隐藏了古人的哪些智慧呢?
上期说到,每年都有大量来自南方的漕粮经过运河来到通州,这些粮食或进入皇宫内院,或供给戍边将士,那么保证粮食的质量就至关重要。古时候,并没有现代化的验粮设备,粮食好不好全凭检查者的经验。同时为了防止漕运滋生的腐败,古人竟然在验粮时用上了“不记名”制度。这些历史的片段都能在通州区博物馆得到印证。
验粮官员坐镇大光楼
登上运河商务区新光大中心顶楼俯瞰,一座两层高的仿古建筑伫立在五河交汇处。这里是北运河管理所的一处船闸,每天都有工作人员在这里时刻关注着五河交汇处的水量,保证北运河下游以及来往游船的安全。这座名为大光楼的建筑,不仅是水利设施,更是漕运文化的重要见证。
如今这座大光楼是根据历史记载新建的。通州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任德永介绍,大光楼始建于明嘉靖七年,也有验粮楼、河楼、坝楼等称呼。“历史上,从南方来的漕船停靠在大光楼前接受检查。负责验粮的有两批人,其中一批是穿梭在漕船之间检查漕粮的第一道岗,名为军粮经纪,第二批就是巡仓御史。他们一起检查粮食、处理漕务。大光楼就是他们的办公地点。”任德永说。
大光楼的“大光”二字取自《周易》,意思是减少君上的权利以施惠下民,民众就会无限欣喜。清代诗人陈豫朋《石坝大光楼行》诗曰:“崇栏杰阁悬巍昂,向背两水流洋洋。檐额题名本易彖,自上下下道大光。俯睇操舟昏继旦,太仓正兑供支散。江淮河汉津程遥,肩负千夫声力悍。”生动描写了大光楼的巍峨壮丽和潞河漕运繁忙的景象。朝鲜使臣朴永远也有诗曰:“春晴碧玉漾新流,来泊江南万里舟。直到梨花明月夜,弦歌多在大光楼。”
说到大光楼,那么一旁的石坝码头就绕不开。这座同样建于明嘉靖七年的码头是明清时期的漕运专用码头,普通的客船、商船均不得停靠。石坝码头设在通州城东北通惠河口以南,码头以条石筑成,故称石坝码头。码头顺河长20丈、宽11丈,砌成180步台阶,伸入河底。南来的漕船都在石坝码头卸粮、验粮。检验无误后,再进行装袋,然后通过葫芦湖运往京城。
历史上的大光楼相对简单。任德永介绍说:“一层是拱券式的门洞,方便验粮官员通过。现在新建的大光楼是仿古歇山筒瓦顶二层建筑,满足水利工作需要的同时,未来二层还能成为观景平台,方便市民登楼赏景。”
今年,《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实施方案》出台。作为重要景点之一,大光楼将运用现代手法重现“千帆过闸”的漕运盛景。此外,还将通过还原绞关石、石权、拴船石等景观,让游客沉浸感受运河的漕运文化与验粮文化。
木盘验粮简单质朴地位重
漕船停在石坝码头,验粮官员驻扎大光楼。那么无数的漕粮如何检验呢?答案就在通州区博物馆。
走进通州区博物馆北侧的漕运展厅,里面就展示着专门用来验粮的文物,其中一件清代的方形浅耳验粮盘,专门供验粮官员查看漕粮的质量。任德永介绍,这件验粮盘为杉木制成,呈正方斗型,斜壁、平底,口边长29.2厘米、高5厘米,底边长26厘米,榫卯相接,结实耐用。
这件验粮盘的使用方法十分简单。负责检查漕粮的官员只需将粮食放在验粮盘内,通过肉眼观察,粮食干燥且纯净为合格。再将粮食按照应交漕粮数量进行过斛装袋,量足后方能完成任务。最后装好袋的粮食通过水路或是陆路入京,并入仓存储。“此外,有些经验丰富的军粮经纪只需要用手攥一下就知道粮食的干燥程度。”任德永说。
相较于精美的瓷器、字画,木制的验粮盘非常朴素,却是见证漕运文化的关键文物。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北运河正式停漕,南方漕粮在天津直接装火车入京,通州的大光楼、石坝码头等漕运相关地标相继停用,验粮盘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伴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悠久的运河文化再次备受关注。2020年底,“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验粮盘作为通州区博物馆的七件文物代表之一,向参观者悠悠诉说当年验粮史。
防止腐败 验粮“不记名”
除了验粮盘,通州区博物馆内还有一个文物与验粮有关,这就是通州区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军粮经纪密符扇。
上一期曾讲过,雍正皇帝为了整治漕运而生的腐败专门发布告示,严禁漕运仓场苛收斛费。严格的制度也一直延续到清高宗乾隆皇帝。而军粮经纪密符扇就是乾隆年间的产物,据记载,此扇是清朝户部官员为防止军粮经纪在漕粮验收转运间作弊而创造的。
走进通州区博物馆的漕运展厅,军粮经纪密符扇的扇面就在显眼位置。此扇上弧弦宽52.5厘米、下弧弦宽22厘米、纵长17.5厘米,两面共有100个密符,其中地名、舟名、车名各一个,店铺名两个,花果瓜蔬名12个,日常用具名16个,兽鸟虫名17个,古人名称绰号50个。100个密符似书似绘十分巧妙,而每个密符下面还配有用小楷书写的对应名称,密符和名称合为一组,每一组就代表一位军粮经纪,共100名。
每一名军粮经纪检验完粮食后会将漕粮装袋,然后在袋子上用炭画出自己的密符。任德永介绍,扇上的密符类似于草书笔体,有些密符甚至可以一笔画成,皆因漕粮验收量很大,又有大量的驳船和大车等待装运,所以这些独创密符造型简单、便于书写。
军粮经纪检验完的粮食还不能彻底通过。坐镇于大光楼的巡仓御史还需抽查,如果发现有漕粮存在质量问题,会根据密符找到对应的名称,然后根据军粮经纪登记册查出其真实姓名,严厉惩处。当然为了保证这个过程中不滋生腐败,密符扇和登记册均只有一份,在巡仓御史手中。
物以稀为贵,仅此一份的密符扇的珍贵程度不言而喻。这其中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上面精美的密符还与通州历史紧密相关。比如符名“通州”的符形,在扇面上是用两个“十”并列在一起,“十”字代表两条大街交叉,正是城市的喻义。任德永说:“当时通州由旧城和新城两部分组成。其中朝廷的大型国仓设立在通州新城、旧城之中,因此画为‘十十’密符。”
符形“小楼”整体似一条鲇鱼,象征着小楼饭店的名菜烧鲇鱼。鲇鱼是潞河特产,见鲇鱼而思小楼饭店,故以通州名菜做某位经纪的密符。同时“小楼”密符出现在密符扇上也有另一层意义,原以为小楼饭店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义和轩,但是根据此密符,或可将小楼饭店的创建年代提前到清朝乾隆年间。
此外,密符扇上还有莲蓬、石榴、葡萄等以通州特产为名的密符。可见密符的创作并非凭空想象,更与所在地大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