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鹏
昨天,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办了记者招待会。党的二十大代表、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介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值由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0微克/立方米,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翟青表示,过去十年,我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十年来,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6%的经济增长。全国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达到84.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据翟青介绍,随着我国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解决了一大批关系民生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2021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达到了87.5%;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到1.2%;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
“这些年来,我们的蓝天多了、水清了、土也净了,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翟青说。
伴随着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实施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翟青称,截至目前,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约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设立了三江源、大熊猫等第一批5家国家公园。我国实施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得到恢复与增长,云南野象旅行团北巡,“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繁亮相,藏羚羊繁衍迁徙,白洋淀鳑鲏鱼等土著鱼类逐渐恢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
我国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也迈出坚实步伐,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目标;2021年,我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56.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6.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我国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全球“增绿”的主力军。此外,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绿色逐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翟青还专门表示,我国督察聚焦生态环境领域突出的矛盾和重大的问题,啃掉“硬骨头”、消除“老大难”,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能解决的问题。目前,第一轮督察整改方案明确的3294项任务总体完成率近96%,第二轮前三批整改方案明确的1227项任务已经完成近60%,第四、五、六批整改正在积极有序推进。我国两轮督察共受理群众环境问题的举报28.7万件,已经办结或阶段性办结28.6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