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要闻总第525期 >2022-10-21编印

刘保献代表:
京标技术助津冀环境监测远程监管升级
刊发日期:2022-10-2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赵鹏)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日前,党的二十大代表,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保献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以“一微克”行动为主线,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与此同时,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空气质量也显著改善。

他表示,2021年通州区PM2.5年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进入“30+”区间,较2013年累计下降66%,优良天数占比增加超30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减少78天。

面对大气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刘保献常年坚守生态环境监测一线。他带领团队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20多项,形成专利100余项,获得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比武一等奖,还曾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

他还带领团队突破解决PM2.5中200余种化合物的监测分析和来源解析难题,率先在全国构建起PM2.5来源解析技术体系,先后开展并发布了3轮北京市PM2.5来源解析结果,有力支撑了本市大气精细化管理和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来源解析技术是开展大气PM2.5污染防治的重要支撑,可精准识别污染来源,量化分析本市PM2.5来源组成和区域传输影响,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刘保献说,最终获取的区域传输结果及特征,为京津冀区域特别是位于北京东南部的副中心以及周边城市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了精准方向。

刘保献解释,这3轮获取的北京本地主要来源解析结果,为本市制定移动源、燃煤源、工业源、扬尘源及生活源等治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来源解析发现的空间特征,也有效指导了副中心进一步加强对重型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及施工扬尘等重点污染源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刘保献说。

凭借形成的100余项专利,创新性开展的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的网格化监测技术及相关设备,刘保献及其团队还为京津冀污染防治精准治污及精准监管提供了高密度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提升了远程监管的能力。其开发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测及质控方法,为区域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测网络设备选型以及运行维护提供了依据。PM2.5中痕量组分的监测方法及配套设备,也应用于区域组分监测网络的建设及技术指南编制,为各地科学开展污染成因分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