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曲经纬
前不久我刚刚荣获北京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借此机会我回顾了在副中心走过的12年。入职至今,我从基层干起,一直从事规划实施、项目建设方案研究和审批工作。
有人说“审批就是盖盖章”,但哪有那么简单。盖章容易盖房子难,作为经办人,在项目方案审查中不光要对每个指标、每张图纸严格把关,也要不断在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中长记性、找教训,对每个章、每个证负责。打个比方,地下车库图纸上一个个小方块的数量够了,但实际停车逻辑顺不顺也要捋一遍。建设方案要在合规合法的基础上更科学、更合理、更具人性化,这是每个一线规自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有人说“审方案又不是绣花,有必要那么较真吗?”还真说对了,规划就是要把每一寸土地谋划得清清楚楚,处处考验经办人的“绣花功”。
我们经常为了某处公服设施的功能和大小“斤斤计较”,为了某个出入口的位置和形式“吹毛求疵”,为了某块绿地能不能大点反复研究……胸中有沟壑,手捏绣花针,就是为了让这个城市更宜居、交通更顺畅、环境更优美、老百姓生活更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12年来,我的工作经历了从管理城市到治理城市再到经营城市理念的改革和转变。遥想入职那年,上午刚因群众的不解和指责落泪,下午就要为多争取一块街角空间与设计单位“据理力争”。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与责师、设计师,跟街道和群众一起讨论畅想小区花园怎么布置了。
生逢盛世,能随城市一同蜕变和成长,是一名规自人最大的幸运。2010年9月,我研究生毕业第一次到单位报到就听说了一场关于运河核心区国际研讨的盛会,也就此与大运河畔这片热土结下不解之缘。
运河商务区建设方案研究挑战巨大,轨道、环隧、地上地下连廊、商业综合体、星级写字楼一体化设计,地铁建设中又挖出了古城墙,新技术、新概念、新状况层出不穷,怎么审、怎么批,一头雾水。但也正是如此,给我带来了拔节生长的机会。
领导带我们搭建市、区两级工作平台,由规划、建筑、市政、轨道设计院形成强大的技术支撑团队,“朋友圈”拓展到市政、园林等各职能部门,各领域“行家里手”在同一平台上会诊,这算是简版的“多规合一”吧!
随着通州升级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我们根据新定位、新质量要求,对运河商务区在建项目外立面开展了一轮整体提升。内外兼修,随着规划不断实施和招商日益推进,2019年起,我们又组织4家优秀设计单位对商务区全面把脉,对重点片区进行了详细设计。10年岁月,运河商务区这个昔日的“小土孩”变成了帅气俊朗的少年,这是一个集体、一代代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2018年12月,副中心控规正式获批,在此前近三年的编制和报审工作,我有幸参与。那时候,凌晨两三点交接倒班是常态。就是这样没日没夜,凝聚了所有人的智慧和汗水,才为历史留下了这份高质量的“答卷”。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副中心适逢城市框架初现、全面建设关键期,局领导带我们规划设计专班连续昼夜奋战二十多天,把近600个项目规划情况、设计方案、手续进展和矢量落位形成详细的“一表+一册+一图”,有力保障了城市副中心促投资、稳增长、复工复产。
作为从副中心控规编制到落地实施、再到高质量建设的有幸参与者,看到城市副中心“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各个棋子不断落位,重大项目也在逐个从蓝图变为施工图最终呈现为精品力作,从城市绿心到燃灯塔,从大运河畔到六环公园,从副中心站塔吊林立到设计小镇生机勃发,从老旧小区展焕新颜到工业园区华丽转身,能为之出一份力、献一份情,我感到无比荣幸与自豪。
凭着对规自工作的热爱,我在副中心扎下了根,事业和生活都在这儿发芽、开花,多次获得公务员考核优秀并荣立三等功。今年,我又领回了北京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奖状,这是对基层一线公务员最大的褒奖和鼓励。开心之余,我也有些惭愧,因为“今日之城”并非我一人功劳,这个奖属于建设副中心伟大征程中平凡岗位上的每一个人。
哪有什么轰轰烈烈,都是润物细无声。12年,我才真的理解什么是“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此时此刻,我的同事们正在携手搭建副中心的一砖一瓦,我的爱人正在雄安新区默默奉献,我也干劲十足,因为建设“未来之城”,不是我一个人在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