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曲经纬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作为全国第一个由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副中心控规奠定了副中心的战略地位,生动概括三个示范区、四大主导功能,作为首都新两翼中的重要一翼,也指导着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有序拉开。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经过几年建设,副中心控规稳步落地,从过去五年的“打基础、补短板,有序拉开城市框架”到未来五年的“立长远、强功能,全面上台阶”,城市副中心始终以高质量发展的规划蓝图把每一寸土地规划得清清楚楚,让这座千年之城散发更迷人的魅力。
顶层设计
从全局角度统筹考虑各层次、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城市副中心的横空出世和快速成长,离不开顶层设计。
近年来,副中心建立了“两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即城市副中心、乡镇两级和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三类,实现了纵向传导、横向衔接。“副中心建立了上位规划指导下位规划、下位规划服从并支撑上位规划,上下闭合、覆盖全域的规划体系,率先实现规划全覆盖和对上位规划要求的分层传导落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副中心规划处副处长、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规划处副处长彭珂说。
城市副中心层级规划即副中心控规,划定副中心155平方公里,在“1”个街区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上,编制了12个组团深化方案和重点片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科学划定36个美丽家园、470多个细分单元和5800余个地块,最终形成“街区-细分单元-地块”逐级传导的规划管控体系,将均衡优质的公共服务落实到社区附近和居民身边,保障规划落地不变形、不走样。同步制定了多个规划设计导则并提炼形成规划管理版试运行,形成“1+12+N”的规划编制体系,兼顾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保障规划自上而下有序传导,城市框架有序拉开,一批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乡镇层级规划即依据副中心和拓展区规划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在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外的拓展区,统筹乡镇中心区和村庄布局、用地减量以及山水林田湖草非建设空间系统治理。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通州区政府组织编制了宋庄、台湖等9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300多个美丽乡村规划,将城市副中心质量延伸覆盖到通州全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区、镇、村三级规划体系全覆盖。
专项规划是控制性规划的细化补充,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规自局组织编制了城市色彩、第五立面、滨水空间、街道空间、地下空间等23本专项规划,逐步应用于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工作中,指导重点功能区规划设计、重大工程建筑设计、河道治理和道路设计方案等的编制审查,助力高标准设计,塑造富有活力的街道空间,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以疫情为鉴强功能,副中心持续补足规划建设短板,把健康、韧性嵌入规划中。健全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体系,将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作为重要因素统筹考虑,加强公园绿地、体育馆、会展中心、人防工程等设施的防灾改造,平疫结合设施根据转化能力、条件、标准预留弹性。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配置,实现就近就医,优化提升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对于非建设空间,也通过规划协调各要素冲突,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统筹协调,整合5万个图斑科学管控,实现林田水等非建设空间“一张图”,让“三长联动”工作机制有图可依,避免非建设空间要素重叠打架,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协调发展的副中心范式。
关键处落子
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城市副中心编制了一系列重点地区规划设计,持续支撑推进重大工程、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建设,在关键处落子,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筑牢城市副中心四梁八柱。
重大工程加速建设,城市框架全面拉开。
生态文明带——《大运河沿线景观风貌规划设计综合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弱化堤防对城市空间的割裂,打造高质量堤防工程和高品质滨水空间,使城市与自然有机融合。
创新发展轴——地下,东六环入地工程建设正酣,地上,六环高线公园立体缝合城市。目前,六环高线公园已启动国际方案征集,汇聚国内外最先进的理念和亮点创意,打造高度功能混合、丰富活力支撑、两侧关联发展的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以策划、运营及测算为导向,保障未来业态植入和活力激发。
在“一带一轴”交汇处,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如火如荼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地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公示,听取公众意见,作为北京自贸区重要示范片区,这里是京津冀金融创新、高端商务发展高地,未来将打造站城一体的交通枢纽典范。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蓝绿交织森林城市,“城市绿心”镶嵌运河畔,成为副中心蓝图上的点睛之笔。以城市绿心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心起步区及三大建筑详细规划设计为蓝图,公园于2020年9月29日实现开园,目前三大建筑也已实现外立面亮相。
高位统筹上下联动,重点区域协同落子。
围绕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和科技创新“3+1”主导功能,副中心正以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为重点,依托行政办公区、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亦庄开发区扩区四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小镇三镇以及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漷县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三园,加快打造具有副中心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文化旅游区——今年4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草案)公示,听取公众意见,将副中心文旅区定位为文化旅游新地标、文创科技新高地和国际交流新窗口,将以环球主题公园为引领,打造产城融合典范。
运河商务区——《运河商务区起步区及周边区域提升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相继落实,运河商务区累计完工建筑面积417万平方米,接续交出“两区”建设成绩单。
特色小镇——加快建设,持续释放发展活力。《张家湾设计小镇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落成;《台湖演艺小镇图书城提升改造项目综合实施方案》编制完成,8月已正式开工建设;《宋庄小堡艺术区城市设计方案及实施方案》成果已纳入宋庄镇国土空间规划,小堡印象街规划综合实施方案完成审查备案,进入实施阶段;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也落户宋庄,校园建筑方案正在深化设计中。
北京打造种业之都,“种芯”就在副中心。《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编制完成,“种芯”科技公司接续落户。《西集镇国家网安园(通州园)起步区发展规划及配套方案》编制完成,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研究院、通发展集团人才培育基地等项目加快推进中。
缝合城市,也缝合生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的副中心开展了交界地区生态绿带规划,即《潮白河生态绿带规划》,按照“四统一”原则,以促进交界地区共建、共管、共控为目标,科学、协同、有效开展生态要素保护修复、休闲游憩体系建设和生态景观风貌塑造。京冀两部门将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将交界地区生态绿带打造成京津冀生态联通和协同发展的示范性工程。
除了重大工程、重点区域,国际城4号地、再生能源电厂二期、有机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中心、宋庄小堡艺术区集体租赁住房等近30个项目的规划综合实施方案正在有序编制中,坚持规划引领,马不停蹄落实副中心控规。
存量盘活
一座千年之城,既有新城建设任务,又有老城双修要求,新老共荣,全力打造一个不一样的和谐宜居之城。
红砖灰檐、大跨幅屋顶是老旧厂房的典型风貌,智慧赋能、清洁能源是新时代建筑和服务的深厚内涵,城市更新赋予了工业遗存新的生命。前不久,由北人集团高大老旧厂房改造而成的两层政务服务中心又来了新邻居——通州区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后续还将利用工业遗存发展“文化科技+”和配套服务,以规划设计引领厂区有机更新,让老旧厂区的骨架得以延续,场地记忆实现传承。
同样被盘活的工业用地还集中在张家湾设计小镇。2020年,张家湾设计小镇启动区先期以铜牛地块和北泡轻钢地块作为示范带动,开始建设北京未来设计园区及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架设空中廊道,把零散破碎的厂区连接为一个整体,用“毯式街区”理念营造开放共享空间,搭载科技智慧聚集20万创业设计人群。如今,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国际时装周、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等头部品牌已在此落地生根。
城市发展逐渐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北京市明确了包括老旧小区改造、老旧楼宇与传统商圈改造升级、低效产业园区“腾笼换鸟”和老旧厂房更新改造等六类城市更新项目。通州规自分局和通州区住建委在此基础上联合编制了《通州区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在市级六大类基础上,增加家园中心建设和公共空间提升两大类内容,即将印发。相关部门出台了40多项政策文件,涵盖土地、规划、资金、交通、消防、市政等多个领域,以保障城市更新有政策支撑,和谐推进。
副中心先期实施了老城双修三年行动计划和106个项目,开展了35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554项“小微项目惠民生”工程、15个家园中心规划建设、自然灾害风险房屋建筑调查,找出老城痛点,补齐设施短板,实现城市环境品质与人民生活品质的双提升。
今年,按照“实施一批、推动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副中心建立了第二批城市更新项目储备库,共计187个项目,涉及低效产业园腾笼换鸟和老旧厂房改造项目28个。率先出台了存量国有工业用地利用试点指导意见,重点推动国有老旧厂房改造。北人厂(南区)老旧厂房改造提升项目和张家湾设计小镇城市更新实践项目分别获得首届北京城市更新“优秀案例”和“最佳实践”,北泡轻钢地块二期项目、台湖图书城提升改造项目列入了2022年城市更新示范项目。
家园中心是副中心一大特色,36个街区级家园中心正在布局,打造15分钟生活圈。在落实控规过程中,城市副中心先期启动了体量更小、更容易推进的社区级家园中心,打造5分钟生活圈,与街区级别形成互补,通过对存量低效用地收储后招拍挂形式进行土地入市,合理配置公益服务和经营性比例,创新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家园中心建设运营,补足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中仓社区家园中心通过对废弃锅炉房改造利用,由政府投资、社会运营,已于2021年10月对外营业,今年继续打造西营前街和怡乐园二区社区级家园中心项目,形成典型项目推广复制,保留历史底蕴,接续绘出时代新篇。
守住底线
规划引领副中心高质量发展,也要守住城市发展的底线。守住底线,方能长久。
今年5月,结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副中心开展了新一轮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优化调整“三区三线”。
“三区”指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三线”分别对应三类空间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副中心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确定划线优先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
通州规自分局对接300余个已批或拟实施重点项目,协调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线”划定的空间关系,强化底线约束,做到不交叉、不重叠、不冲突,引导形成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
为推进耕地保护和水林田湖草生态要素融合发展,塑造副中心高质量的生态安全格局,通州规自分局着手编制了《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非建设空间土地资源管控规划与行动计划》,重点解决林、田、水等生态要素“重叠打架”“破碎化程度高”,形成非建设空间“一张图”,5万个图斑得到科学管控。同时,衔接“田长制”“林长制”“河长制”制度设计。规划正在编制中,规划部门也将总结形成“三长联动”一张工作底图的副中心试点经验,支撑这项工作在全市铺开。
据介绍,通州区全域非建设空间呈现“一水两田六分林”的总体特征,这是支撑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本底。规划坚持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划定大田、大林空间引导区,细化功能引导,努力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引导副中心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水韵林海、绿野田园”的绿色空间格局。
城市副中心坚持“以水四定”,即“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协调水与城市的关系。参照城市总规中明确的各项指标和重要任务,副中心提出了在加强本地水源恢复与保护、调整用水结构、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等方面的规划举措。
副中心在城市设计层面依然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守住底线,实施五线划定和五线管理。红线指规划城市道路和公路用地范围的边界线;绿线指规划确定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生态景观绿地(其他绿地)四类绿地的边界线;蓝线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河、湖、渠、库等地表水体的规划用地界线,通常与滨水绿线一并划定;黄线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用地界线或控制界线;紫线指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建筑等的保护范围界线。
科学划定五线,避免五线区域在建设过程中相互之间、与其它建设用地之间发生冲突,如独立选址、改变用途、被其它工程挤占、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等,使五线设施用地不缩水、不膨胀,保障规划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