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475期 >2022-08-08编印

宋词中的大运河
刊发日期:2022-08-08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DSC_8894.JPG

记者党维婷/摄


本报记者 关一文

京杭大运河承载着历朝历代的文化情缘,文人骚客吟咏运河两岸的风光,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曲水流觞。中国的唐诗宋词之路就是带着隋唐大运河印记的文化之路。宋代出名的词人几乎都与大运河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运河中流淌着无尽的诗词歌赋。日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学中心副编审顾世宝做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城市副中心广播《运河之上》节目,带领听众一起了解诗词的黄金水道——宋词中的大运河。


白居易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许多文学大家既擅长诗歌,也创作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可以说是开了诗词兼擅的先河。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这三首《忆江南》,赞美大运河沿线的江南风光。


忆江南(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顾世宝认为,白居易写杭州的时候主要写了当地的“风土”,也就是它的山光水色。包括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钱塘江大潮。

写苏州的时候主要写当地的“人情”,就是这个地方一些娱乐方面的享受——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这组词将江南的繁华富庶、风土人情做了非常好的概括,奠定了江南好、忆江南的赞美基调,也给了宋朝的词人很大的启发。


柳永

宋代大词人柳永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他的词婉转曲折,尤其擅长描写女孩心事,但很多人不知道他的词中很多和大运河有着不解之缘。

顾世宝介绍,柳永是福建人,祖籍崇安。他在山东鲁南一带出生,其父辗转各地做官,曾带着柳永到柳州、扬州等地生活。他十几岁时,柳父要去汴梁做官,但是汴梁生活成本高,柳永就被送回老家崇安读书。过了几年,柳永要到汴梁赶考,在古人看来,进京赶考最稳便的就是水路。他就从武夷山脚下翻过福建和浙江之间的分水岭,进入钱塘江上游,通过衢江进入杭州,再从杭州顺着京杭大运河到汴梁赶考。

柳永赶考时只是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到杭州后有了非常美好的生活体验,乐不思蜀,甚至不想去考取功名了。“我认为他还有一个想法,杭州有这么多大人物,如果有人给他推荐提名,他的路走起来就更顺。”顾世宝说,于是柳永就向杭州的达官贵人献上自己的词,展示文采,其中有一首词《望海潮》充分展示了作者本身的文学才华,让年纪轻轻的柳永迅速在词坛闻名。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戏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杭州是江湖形胜之地,江指钱塘江,湖指杭州西湖。”顾世宝解释,这首词描写了江湖之间的山光水色,西湖以西,群山环绕,江南气候温润,山间草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钱塘江大潮更是天地奇观,将柔美与雄美结合,造就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美好景致。这座城市的主人当时是杭州知州孙何,年轻的柳永要献词给对方。

词的上阕描写了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景象,把人间天堂的优美和繁华刻画得淋漓尽致;下阕由点入面,写西湖美景,写百姓生活,秋天有桂子,夏天有荷花,晴天奏乐,夜晚唱歌,老翁钓鱼,姑娘采莲,羡煞长官,名震京师,好一幅盛世图景。这首词既描写了杭州无以复加的美丽,又“吹捧”了当地的父母官,让柳永成了“网红”,不到20岁就轰动词坛,闻名全国。

宋词的词牌对应着曲调,有不同的来源,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就出自《长恨歌》中的“夜雨闻铃肠断声”。这首《雨霖铃》也更为著名,在宋朝、金朝乃至元朝,《雨霖铃》都是“十大金曲”之一,曲折婉转,唱出众多离人心声。其实,这首千古名作的内容也与大运河有关。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顾世宝分析,这一句与大运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就是描写了顺着大运河南下的景观。

不过,柳永在杭州时,没有得到很好的机会,要出人头地,仍需一举成名,于是他还是来到汴梁,也就是当时全国文坛的中心。不过他作为风流才子成名,给宰相甚至皇帝留下浪荡的名声,不容易被录取,他苦苦挣扎考了好几次,却几次落榜,心智受到很大损耗。第四次还考不上怎么办?于是他决定另寻他路。

当时柳永已经40岁了,他决定离开汴梁这个繁华之地,换一种活法。就乘船离开汴梁,沿着大运河回南方老家,当时他在汴梁城有个恋人虫娘,虽然对方身份卑贱,但二人情真意切,于是他就写出了难分难舍的情绪。

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苏轼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也与大运河有着很深的渊源。苏轼一生南来北往,几次到江南做官。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1071年,到杭州做通判,相当于副市长,几年后提拔到山东密州做知州,过了一段时间,干满一届之后又到徐州做知州,后又调到湖州做知州,在湖州做了三个月遇到乌台诗案。在南来北往的过程中,苏轼基本上都是从运河水路穿行,多次来到运河名城扬州。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江月·平山堂》,平山堂是扬州知名一景,由欧阳修所建。欧阳修是苏轼的恩师,对他有知遇之恩,苏轼多次路过平山堂,物是人非。虽然园林还在,但恩师过世已久,他有很多感慨,因此写了这首《西江月·平山堂》。


西江月·平山堂(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苏轼年少才高,20岁出头时就与弟弟苏辙在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当时,宋仁宗看到他们两兄弟的试卷后非常开心,对身边人称,是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选了两个宰相。”大家都觉得这两个青年前途远大,但是后来苏轼的遭遇却很坎坷。

公元1069年,王安石推行熙宁变法,苏轼比较反对,自请到杭州外任。他从汴梁到杭州走的是大运河,必经之地是扬州,他借此机会一顾平山堂;过了三年,他从杭州通判调往山东,也要从大运河北上,第二次经过平山堂;又过了几年,他到密州做知州,又任徐州知州,后被改派到湖州,湖州在江南,所以他又沿着大运河南下,经过平山堂,所以称为“三过平山堂下”。来来往往中,苏轼在江湖流浪的岁月已经过去近10年,绝代才子有怀才不遇之感,觉得自己都老了,“半生弹指声中”表达的就是这种情绪。

而且这十年当中,他再也见不到自己的老师,因为在他自请外任的第二年,他的老师就在中原去世。去世之前没有机会见面,现在唯一能见到的是什么呢?是“壁上龙蛇飞动”,就是老师在平山堂里留下来的墨宝遗迹,苏轼看到后非常感慨。他说:“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就是在春天想到自己的老师,因为他当时经过扬州时正是农历三月,杨柳春风的季节,他想到了自己跟老师的种种过往。“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就是说“我也老了”。40多岁的中年人感觉过了半辈子,自己已老,再经过大运河畔的这些地方,不免睹物思人。


蒋捷

蒋捷是南宋词人,“他特别的‘江南’,也特别的‘运河’,但他的生命不是特别‘春光明媚’。”顾世宝介绍,蒋捷生活不幸,他是南宋最后一届进士,很快南宋灭亡,摆在他面前有两个选择,要么出去做官服务新朝,要么作为前朝的进士为大宋守节,他选择了后者。这位南宋进士在自己30岁时国家就灭亡了,做了半辈子的遗民。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剪梅·舟过吴江》是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情。上片起句既交代了时序,又点出“春愁”的主旨,表现出词人连绵不断的愁思。下片将自己羁旅在外的思归之情上升为对年华易逝的感叹,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点”“染”结合,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写出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

“一片春愁待酒浇”,表现了他愁绪之浓。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江南运河水系。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词人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作者在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殷切如此。

“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的。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顾世宝感慨,曾经有多少大宋才子,通过大运河北上南下,在桨声灯影之中,含毫吮墨,倚声填词,书写游子之情、离人之绪,留下千古传诵的佳作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