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老兵火眼金睛发现问题近百处。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张群琛
日前上午10时,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唐山供电段维修车间业务指导刘松涛和同事走下轨道车,继续京唐城际铁路唐山机场段的静态验收工作。京唐城际铁路已进入全面静态验收阶段,作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重要项目,各条战线的铁路人头顶烈日巡线检查,力保全线静态验收通过,如期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刘松涛已经在一线奋战了将近四个月,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
高铁运行全靠电力驱动,电力设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刘松涛和同事负责从唐山机场到宝坻南站直线距离64公里轨道内的全部供电设备检查。从4月30日开始,他们已经沿着这段64公里的轨道飞檐走壁地“捋”了3遍。每一个线岔、每一处连接点都反复确认,排查问题。
铁路线上,阳光炙烤,为了防晒,大家穿着长袖工服上阵,没走多远已是一身汗。刘松涛将测量仪架在铁轨上,启动仪器,接触网导线的高度、拉出值等数据立刻出现,他俯身在轨道上认真核对每项数据。一旁同事则拿起5米多高的测量仪开始检查接触网的交叉点。通过仪器可以直观检查出位于交叉点的两条承力索的高差,“根据规定,两条承力索的距离不能小于200毫米,否则会对行车造成影响。”刘松涛解释。
检查完地面设备,就要“上网”了。吊在距离铁轨5米高的接触网上检查,对这些高铁“蜘蛛侠”们来说早就是家常便饭。“今天比昨天热,零件更烫手了。”在空中作业的刘松涛擦了一把流进眼中的汗水,开始细致检查。他先掏出扳手检查接触网的紧固力矩,然后对接触网线路的安装标准、技术指标、数据参数进行全面检查、对标与核准。
线上各类设备的参数、标准、位置早就印在了他的脑子里。京唐城际铁路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重点项目,为顺利完成静态验收,刘松涛和同事从今年春节之后就开始提前培训,尤其是针对高速铁路独有的设备,比如18号无交叉线岔、42号无交叉线岔等更要格外关注。再细微的问题,都逃不过刘松涛的“火眼金睛”。
一丝不苟、敢打硬拼的硬骨头作风,是刘松涛在部队时练就的尖兵气质,更是一个铁路家庭的良好传承。今年36岁的刘松涛曾是驻守大兴安岭林区武警部队中的一员,服役期间他多次与林火鏖战,入伍两年就获得两次嘉奖。军旅生活让他养成了不怕吃苦、严谨细致的作风。“一朝入伍,军魂入骨。即便脱下了军装,但我仍然按照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将军队的作风带给团队,一起为京唐城际铁路的如期开通贡献力量。”刘松涛说。
静态验收从唐山机场站往宝坻方向启动检查。从步行前往,再到乘坐轨道车,5月底静态验收距离已经远至天津宝坻区域内,大家需要一小时轨道车程才能抵达工作现场。加之疫情影响,从4月30日开始,刘松涛已经近4个月没回家,但家里人都特别理解。刘松涛成长于一个铁路家庭,爷爷、父亲、姑姑都是铁路系统职工,到他这儿已是第三代。几代“老铁路”,对刘松涛影响很大。
“我小时候,秦皇岛冬天大雪纷飞,平房的门都打不开。但是爷爷为了赶往工区抢修线路,愣是挤了出去,门都挤坏了。我父亲是水电段的一员,当年他们在外施工时更苦,都是随身携带帐篷走到哪儿住到哪儿。姑姑负责行李托运,我印象里,行李房里大大小小的物品永远都码放得整整齐齐,什么时候看见我姑姑,她始终在忙碌,毫不惜力。”回忆家里几代铁路人,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都为刘松涛留下了深刻印象,更成为印在他骨子里的铁路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