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474期 >2022-08-05编印

全市唯一实现全境地下管线普查
城市副中心“地下生命线”有了“智慧管家”
刊发日期:2022-08-0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4.jpg城市副中心全市率先实现全境地下管线普查,工作人员可通过平台实时监控。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 冯维静

“蓝色代表自来水管,黄色代表热力管网,绿色代表通讯广播,红色代表电网。任意点击一条管网,其埋深、起点高程等数据都会一一显示出来。”城市副中心“地下生命线”有了“智慧管家”,包括给水、污水、燃气、电力、电信、热力等8大类14小类,总长10972公里的地下管网已全部在实景三维地图上绘就,覆盖了市政道路范围内的所有地下管线。城市副中心也成为全市唯一实现全境地下管线普查的区。


地下管线、安全隐患“一目了然”

在区地下管廊管线事务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平台进行实时监控。轻点按钮,一处地下管廊的三维模型跃然眼前。“通过三维可视化管理界面模拟管廊运行状态,能够对管廊设施进行精细化管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系统按照实际尺寸比例进行现实模拟,一旦发现有安全隐患,能有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管廊设备、管线安全。

位于运潮大街架空线入地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手持平板电脑排查地下管线,屏幕上显示出一张三维地图,将真实环境和虚拟三维数据实时叠加到同一画面,沥青路面下十多种管线一清二楚。“以往架空线入地工程在通过路口时,因为不确定多种管线的精确走向,要在路口的每个角都拦上围挡,为了避免二次事故,至少要挖4个1米见方的探坑,常常影响周边居民出行,容易造成交通拥堵。”技术员向记者介绍,这两年,借助副中心的全境地下管线普查系统,架空线入地用上了AR增强现实技术,把地上环境和地下管线叠加到同一画面,相当于给了施工人员一双“透视眼”,每一条管线的走向都很明确,施工时,还能监测新入地管线的施工进度,探坑小了,进度快了,路面也畅通了。“之前需要10名工人探测10天的工作量,如今两个人合作半天即可完成。”

AR增强现实技术还可以为道路施工、管线抢修等方面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信息。

“怡乐中路与通朝大街相交路口局部塌陷,抢修前需‘透视’地下管线的详情,为现场施工提供准确的地下空间信息。”近日,区地下管廊管线事务中心的值班人员接到求助,技术人员立即来到现场,在AR“透视眼”的指导下,抢修人员对地下的管线脉络很快就清晰了:红线是信号灯的电力管线,蓝线是排水管线,绿线是通信管道,横跨道路主管线距离中心约2.3米……随后,调派挖掘设备开挖路面,最终确认漏空区域无其他隐患后,对塌陷区进行了夯实回填,两个小时的时间,路面就恢复了平整。整个过程中发现隐患,分析地下管线情况,定制抢修计划,施工、修复,各环相扣,处置迅速。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地下管线信息化系统,还可提供道路挖掘分析、管线老化预警分析、管线碰撞分析、历史数据对比分析等功能,可为副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多个重大工程提供应用支持,包括为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雪亮工程施工、各主干道路景观改造、副中心老城双修等重大项目提供管线数据分析服务,有力保障了城市生命线的安全运行。


五年绘制万余公里地下“脉络图”

数据显示,2021年城市副中心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系统三维平台累计为全区施工、规划、应急抢修单位提供122次三维数据支持,其中自《通州区地下管线施工防护管理实施细则》出台推广以来,为112家单位提供数据支持,未发生道路区域内管线挖掘事故,有效保护管线安全。

此外,地下管线业务平台已参与12次供暖管线抢修工作,均通过三维数据平台向抢修单位提供了事故管线周边的各类管线分布,对抢修施工过程中的挖掘工作进行协助,充分利用地下管线数据信息,为抢修抢险工作提供服务支持,提升抢修的效率,避免发生二次事故,保障抢险工作的安全开展,为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城市副中心地下管线普查开始于2013年,属于全市范围内较早开展管线大规模普查和数字化的区之一。2017年,区城市管理委员会成立《通州区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工作小组,正式启动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隐患排查和综合规划编制,摸清设施底数,消除隐患风险点。

为避免马路反复开挖、地下管线频繁受损等问题,2021年4月,副中心发布《通州区地下管线施工防护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强化统一规划和统筹协调。实施细则用于在本区内对道路进行开挖、勘察、钻探、顶进、爆破、取土等施工作业的监督管理,施工事前登记与查询,事中管线情况现场交底和数据支持,事后竣工资料备档与管线数据更新三个阶段形成闭环管线管理流程。“这两套规范性文件是副中心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的根基,也是指引,以建章立制的方式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区城市管理委管道办主任吴佩琦介绍说,在建设过程中,统筹安排地下管线工程建设时序,按照先深后浅的原则,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工期,力争做到地下管线与地面道路工程同步实施,实现对市政管线智慧化、集约化统一管理,大幅度提升市政管线供给的可靠性,可以消除“马路拉链”“空中蛛网”等问题,让城市从“面子”美到“里子”。


副中心将构建智慧城市数据生态系统

在城市副中心发布的“十四五”时期城市治理规划中,对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和服务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逐步对城市重点类型管道、井盖加装传感系统,探索“AI+机器人”技术在管道维修探测中的应用,实现对管道系统、有毒有害气体、井盖异位等实时监测管理。

区城市管理委将继续开展地下管线施工安全防护宣传工作,尤其是深化属地监管职责,要求建设单位在地下管线安全防护信息系统发布施工作业信息,并开展施工前管线交底工作,减少管线外力破坏事故。

未来,城市副中心将深度挖掘地上城市三维、城市部件、地下管线及附属设施、交通信号等数据的应用功能,构建智慧城市的数据生态系统,对紧急事件实现智慧应急处置。针对人、车、物、地、事件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将管线隐患、事故等数据相联动关联,实现对复杂场景的敏锐感知与掌控。对已发生的应急突发事件,结合大数据分析和算法分析,能够自动规划抢修路线、制定最优抢修方案,并随时联动周边可调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