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470期 >2022-08-01编印

西馆展陈以“都”为核心 东馆展陈以“城”为核心
首都博物馆面向全球征集文物
刊发日期:2022-08-0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张群琛

文物、标本、出版物以及照片、3D扫描等影音文件……首都博物馆日前召开首都博物馆本馆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以下简称东馆)文物展品征集新闻发布会,面向全球征集文物。


东馆展陈将诠释和弘扬大运河文化

记者了解到,首都博物馆目前已启动常设展陈提升改造工作。坐落于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东馆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目前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实现外立面亮相,预计2022年底工程竣工。

2023年底,首都博物馆一东一西两馆展陈都将向公众开放。两馆展陈紧密配合北京城市战略定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诠释“都”与“城”的关系。西馆展陈以“都”为核心,东馆展陈以“城”为核心,两馆展陈既珠联璧合又各具特色。两址辉映的首都博物馆将继续做好北京城市文脉的研究展示中心,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东馆由主楼和观众共享大厅两座相对独立的建筑组成。主楼端庄大气,发挥博物馆传统功能,包含藏品库房、文物保护、展览陈列、宣传教育、保障区域等。观众共享大厅灵动优雅,旨在满足现代观众多维度的文化需求,如开放式展陈、丰富的博物馆文化活动、特色文创服务等。东馆将从大运河与北京的密切关系、城市发展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角度,诠释和弘扬大运河文化,讲好北京故事。通过基本陈列、专题展、开放展示和临时展览为观众奉上精彩的文化盛宴。


征集大运河历史文化、北京城市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文物展品

此次文物展品征集公告显示,拟征集文物展品的形态广泛,包括文物、物证、标本、出版物、拓片,以及照片、视频、录音、3D扫描等影音文件。

记者了解到,在所征集的文物品类中,首先是大运河历史文化相关的文物展品。大运河地理范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征集内容如反映大运河各时代重要历史信息的文物展品;历代参与大运河建设、管理、规划等方面的重要人物,以及曾沿大运河活动的历史名人的相关文物展品;反映历代大运河交通工具、运输情况、漕运与商贸货物的相关文物展品。

其次是北京历史文化、城市发展相关的文物展品。如反映北京从古至今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山川水系的文物、标本、展品;反映北京从古至今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文物展品;反映北京城市文化特色、文学艺术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的文物展品。

第三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的文物展品。如反映华北平原北部从古至今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山川水系的文物、标本、展品;反映京津冀地区从古至今历史文化发展变迁的文物展品;反映官厅水库、引滦入津、华北电力网等京津冀地区重点国家工程建设的文物展品。

作为捐赠回馈,首博将为捐赠者或捐赠单位颁发捐赠证书;捐赠者或捐赠单位的名字和捐赠事迹将作为藏品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首博永久保存;首博也将在官方网站发布致谢公告。每次使用捐赠藏品时,首博将注明捐赠者或捐赠单位的名字;捐赠者或捐赠单位经与首博藏品征集部门预约,可以每年提看一次捐赠的藏品。此外捐赠者还有免约参观、讲座专席、消费打折等权益。


现场特写

用照片永远定格大运河

“听到首博东馆将在城市副中心开放,我作为两次骑行京杭大运河的摄影师,感觉特别高兴!”发布会现场,知名摄影人刘世昭向首博无偿捐赠了他耗时几十年拍摄大运河的作品集—《流淌的史诗 京杭运河骑行记》。

刘世昭介绍,1981年他和文字记者搭档从北京出发,骑自行车沿京杭大运河采访拍照,一共骑行一万多里路,采访了404天。35年后的2016年,68岁的刘世昭又一次骑自行车从北京到杭州拍摄大运河。两次拍摄相距35年,图片对比起来差别很大。

刘世昭说,从他1981年拍摄大运河至今,40多年来大运河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体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有些古迹因为社会发展找不到了,挺可惜的。不过我用照片保存下来一些,让它们永远定格。”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