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465期 >2022-07-25编印

副中心探宝之铜器篇(三)
刊发日期:2022-07-2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1.png铜钟的钟钮蒲牢

4-2.png宝通寺铜钟

4-3.png金代六鹤竹石纹铜镜

4-4.png宋代武士纹银锭钮方镜

宝光寺铜钟 (5).JPG宝光寺铜钟周身都刻有汉文、藏文、梵字经文等铭文及精美的纹饰。

宝光寺铜钟 (1).JPG记者 党维婷/摄


本报记者 张群琛 党维婷

前两期铜器我们介绍了通州区博物馆馆藏的历代铜镜以及燃灯塔的塔刹宝镜与塔铃,本期则向大家介绍铜器中的重器。

中国古代大部分的钟均由铜等材料铸造,根据用途和悬挂地点又有寺院法器、报时仪器、打击乐器等功能。如今在通州区博物馆内就有一口明景泰年间的铜钟,名为明代宝光寺铜钟。这口铜钟不仅造型精美,而且保存完好,钟身上还刻有汉文、梵字经文、藏文等铭文与纹饰,为铜钟的历史戴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这口铜钟的铸造者是谁?铜钟有何亮点?其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历史传说?本期探宝我们将一一揭晓。


600岁明宝光寺铜钟铭文繁复神秘

从通州区博物馆北门进入展厅,明代宝光寺铜钟就放在显眼位置,让人不由得驻足细细观看。明代宝光寺铜钟是通州区博物馆的镇馆文物之一。据介绍,这口铜钟为泥范青铜所铸,高1.7米,钟口直径1.1米,顶处壁厚2.5厘米,口处壁厚7.1厘米,重约3500斤,是个十足的重器。尽管已近600岁,但敲击钟身,钟声依旧清脆悠长。

除了不同凡响的规格外,钟身上雕刻的各种铭文和纹饰更吸引了无数参观者驻足。“上面的信息太丰富了,就像是留给后人的谜题。”一位参观者说。这口神秘大钟钟身分为三层,每一层都刻有汉文、藏文、梵字经文等铭文。汉字铭文出现在钟身的第二层,四周分布着精美的纹饰。其中,“大明景泰年御用监太监尚义发心铸造”揭示了铜钟的铸造年代和铸造者,而“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等铭文流露出了当时的统治者对于江山永固的向往以及对佛教思想的推崇。

区博物馆展览策划人郝一航说:“这口铜钟的第二层除了汉字就是弥勒佛、如来佛等佛教的咒牌,而第三层刻的是经文,最上面就是‘种子字’。种子字类似于汉语拼音,大量的种子字拼在一起就是一篇完整的经文。”

记者注意到,铜钟的钟裙上方还刻着周易八卦的卦象。郝一航解释,道教是我国本土文化,佛教是外来的。卦象出现在铜钟上说明了当时两种思想已经出现相互融合的景象。明清时期的钟身上经常能看到卦象。

除了覆盖周身的纹饰和铭文,钟钮处的两只蒲牢也是这口铜钟的亮点。中国古代有龙生九子之说,蒲牢就是龙的第四个儿子。相传蒲牢平生好音好吼,原本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体型庞大的鲸。当鲸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即把蒲牢铸为钟钮,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的形状。敲钟时,让鲸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明代宝光寺铜钟钟钮上有两只背靠背站立的蒲牢,每一只的后腿都踩在另一只的肩上。蒲牢的外形为牛头、鹿角、蛇身、鹰爪。这两只蒲牢的胡须和毛发根根分明十分立体。两只蒲牢的爪子死死抓在钟身上,怒目圆睁形神兼备。

如今这口铜钟依旧是博物馆内最受欢迎的文物之一。


铜钟铭文映射宝光寺空间整体性

铜钟以前的所在地宝光寺位于通州区次渠地区。据清康熙年间《通州志》记载,“宝光禅寺,在城西南次渠庄,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建,旧名法华,明正统年间敕赐今名,内有定光佛舍利宝塔。”另据记载,明英宗、代宗两朝北京城内出现了多所敕建或敕赐寺院,比如法海寺、智化寺、宝光寺、隆福寺等。

宝光寺内原有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敕赐宝光禅寺助缘记”碑和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敕赐宝光禅寺刺血写经题名记”碑两通,其中后者的碑文中指明宝光禅寺的重修时间为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宝光寺为南向二进院落,其建造者就是铜钟的铸造者尚义。

通州区博物馆相关研究人员介绍,明代宝光寺铜钟铭文采用了梵、藏、汉三种文字,以及咒牌、种子字和真言三种形式。铜钟的铸造不仅体现出当时汉藏交流的背景,而且在宗教信仰传承、佛域空间构建等方面也各具特色。

首先,铜钟铭文的内容显示出佛教信仰的继承和发展。“铭文的核心是七佛,这与定光佛舍利塔的主题呼应,显示出自辽代以来七佛信仰的传承。其中部分真言亦可追溯到西夏译本《密咒圆因往生集》。”研究人员介绍。

其次,宝光寺现已不存,但是对比该铜钟可以隐约看到一个涵盖诸寺建筑本体及其内部造像、绘画、法器的完整体系。宝光寺铜钟真言布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设计者对佛域空间整体性构建的尝试。“比如各组真言止于北向坤位、同类真言分列纵横轴线两侧的做法,可能受到汉地建筑群中轴对称格局的影响。”


比宝光寺铜钟小一号的“重器”们

除了宝光寺铜钟,通州区内发现的铜器中的重器还有不少。

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体系规划(2016年—2035年)》已获市政府批准实施。《规划》中有一份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保护名录,通过里面的近百个地名,一张清晰的古通州图就在眼前。

这些地名中就有“宝通寺”。据记载,宝通寺的遗址位于通州区新城南门外粮食局加工厂院内。如今,铸造于明成化年间的宝通寺铜钟就藏于通州区博物馆中。这口钟的铸造时间晚于宝光寺铜钟,铜钟全高104厘米、口径66厘米,规格比宝光寺铜钟小了一圈。但相同的是,宝通寺铜钟的钟钮也是两只蒲牢。记者注意到,两只蒲牢背对站立,头部昂起,长长的虚发随风飘扬,大口圆张,4条手臂的肌肉线条明显,锋利的爪子死死扣住钟顶。此外,该铜钟的样式也与宝光寺铜钟相近。

不仅如此,该铜钟钟身上也刻着“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等铭文,其余铭文则记录了这口铜钟的铸造时间等信息。如“大明成化五年造”“捐资铸造佛殿铜钟一口,计三百斤,祈资善利,福有所归,敕赐宝通寺住持文杰”等。不过这口铜钟并没有雕刻丰富的佛教铭文。专家表示,宝通寺铜钟造型端重古雅,纹饰简练,可使钟声回环而悠长。

区博物馆的展厅内还有一些青铜材质的文物,虽然没有两口钟的体积那么大,但是从所处的历史地位来说,也算“重器”了。

馆内展出的一面宋代的方形铜镜,名为锭纽武士纹方铜镜。据了解,这面铜镜是1993年两位学生在梨园镇北三间房村游玩时,于废弃的工地上捡到的。相较于常见的圆形,这面铜镜四四方方,边长均为8.5厘米,厚0.3厘米。镜背中心有银锭纽,纽两侧各有一名武士。镜背面左侧还有一株树,树旁边还雕刻了古钱等纹饰。器形俊俏别致,纹饰活灵活现。

郝一航介绍,这面铜镜的特别之处在于一方面方形的古代铜镜较为少见,另外宋朝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时期,铜镜背面的纹饰开始出现故事性题材。中国古代故事镜依其镜背的文化属性大致可以分为神话传说类、先贤典故类、民俗文化类和绘画类。故事镜的出现,说明写实艺术开始伴随装饰艺术的发展,以具化事物的手法以及情节化的设定,在铜镜装饰纹样方面开启新的篇章。


相关素材由通州区文旅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