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459期 >2022-07-15编印

持续开展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
永乐店擦亮历史文化“名片”
刊发日期:2022-07-1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田兆玉)“晾鹰台!”看着这几天刚刚立起的石碑,永乐店镇德仁务后街村党支部书记张孝立情不自禁地读起了碑上的三个大字,并欣慰地说,“现在好了,碑文立起来了,保护栏装起来了,这处文物就是我们村最亮眼的‘金名片’。”

晾鹰台,按字面儿理解就是为晾鹰而设置的场所。晾鹰台遗址位于德仁务后街村内,原为一座古台,俗称大坨子。古台长500米,宽80米,高12米,其形似一条土龙。旧志中对晾鹰台曾有较多记载,《通州志略》载:“晾鹰台在县(漷县)西南二十五里,前代游猎驻跸行殿,遗址尚存。”《漷阴志略》载:“《方舆纪要》云:‘在漷县西南二十五里,高数丈,周一顷,元时游猎多驻于此。’旧志云:‘在德仁务,辽主游猎驻辇之所,今尚存土阜高两丈余。’”

张孝立是土生土长的后街村人,今年51岁,从小就听老辈人讲晾鹰台的故事。“过去皇上大臣每年春天都会来这里,因为这里水草丰茂,皇宫贵族们会带着老鹰来这里游猎。”不过,这些也只是传说。在张孝立儿时的记忆中,晾鹰台原来是个很大的土坡,坡顶平坦。他幼年时,德仁务小学曾建在坡顶。“每天上学都要爬到土坡顶上,不仅有学校,还有200米长的跑道。”张孝立回忆道,不过后来由于人们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晾鹰台土地流失严重,小学校也从坡顶搬到了地面。

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区、镇两级对晾鹰台格外关注,不仅登记成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还建起了保护栏、竖起了碑文,村里通过广播、大喇叭、村民大会、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向本村及周边村民宣传晾鹰台的文物保护身份和文保价值,培养大家保护文化遗产的文明意识。

除了晾鹰台,永乐店镇其余8处文物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这几年,我们先后对天齐庙、姑子庵、永济渠、清真寺等进行修缮,每年都会进行专项检查,这些都是不可复制的文化宝藏,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守护好、保护好。”镇文化站负责人贾萍萍介绍。“十四五”期间,永乐店镇还将依托晾鹰台、三大冢、永济渠故道等历史文化,以及东南郊湿地公园、德仁务生态农庄等资源,构建区域休闲绿道,开展骑行活动,提供晾鹰台文化遗址体验、公园生态观赏、游牧文化体验服务,擦亮永乐店文化“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