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458期 >2022-07-14编印

城市副中心地名体系规划获批实施
副中心为364个地点命名
刊发日期:2022-07-1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曲经纬

观澜路、听波巷、中烧酒胡同……这些带有浓厚运河文化韵味的地名来自于北京长安街东部延长线直达的“腹地”——城市副中心。记者昨天获悉,由市规自委联合通州区政府组织编制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体系规划(2016年—2035年)》已获市政府批准实施,北京城市副中心诞生了364个地名。

地名是一个地区地域特色的最佳概括。就城市副中心而言,区域特色主要体现在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产业发达、宜居城市初具规模等方面。因此,地名总体特征可概括为春城、水城、古城、漕运、宜居宜业五个方面特色。

基于此,城市副中心对片区、主要道路、桥梁、公园绿地和个别居住区名称进行了命名。12个组团,构成12个地名片区,命名道路217条,包括城市干道名称33个,街区道路名称184个;命名桥梁、隧道名称110个,其中跨河桥梁名称108个,隧道名称2个;命名公园绿地21个、居住区4个。另有部分等级较低的街区道路和留白区道路未纳入此次规划命名范围,以便给未来的发展留下余地。

本次地名规划中,分为老地名(历史地名)、派生地名、创新地名三种类型,共规划地名数量364个,其中利用老地名(含历史地名)185个,约占比51%;派生地名121个,约占比33%;创新地名58个,约占比16%。

“通州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老地名是体现北京城市副中心历史文化的窗口,应尽量保留。”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文旅区组团,原有村庄名称全部以路名等形式保留了下来,如“曹园北街”“上码头路”等。同时,恢复一些重要的历史地名,“如在近年的地铁车站命名中,恢复了历史地名‘通运门’,体现古城文化”。

既要展现历史街区的厚重文化,也要彰显新建城区的时代风采,本次地名体系规划充分兼顾新城的未来发展和地名发展,创意命名,展现副中心古今同辉的人文盛景。比如,位于城市绿心片区的“潞河湾路”,就因位于潞河拐弯之处得名,“彰新路”则寓意此地彰显新气象,也因其位于张辛庄而取其谐音。

按照“东西向道路为街、南北向道路为路”的原则,该规划规范了城市副中心的地名体系,增强地名识别性且方便使用。其中包括以序列化命名形式做到整体统一,如“安和一街”“安和二街”等。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还明确,对历史地名的保护不应只停留在保留阶段,对现已消失但很重要的历史地名应给予更多重视。比如,通州城出现过的极具通州地方特色的闸名,如“通流闸”,以及城门名等,将来遇有新的城市改造机会时,可以作为地名资源加以发掘。

此次规划不仅为城市副中心定义了364个地名,还从地名文化遗产资源分析、保护原则、地名文化遗产资源评价和保护名录等方面明确了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从属性、历史、文化、价值四个方面评估地名,将其纳入文化遗产保护,制定历史地名保护规划,延续地域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