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455期 >2022-07-11编印

北京的“吐鲁番”
刊发日期:2022-07-1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1.jpg父子两代人伺候葡萄     

4-2.jpg一串串甜蜜的果实即将成熟     

4-4.jpg种植葡萄需要精心管理     

4-5.jpg工作人员查看袋内葡萄生长情况   记者 党维婷/摄


本报记者 张群琛 党维婷

张家湾镇到底有多少个别称?不管是历史上的漕运古镇,还是如今的设计小镇,都已家喻户晓。可是此处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别称—“北京的吐鲁番”。根据《通县志》记载,张家湾种植葡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的元朝。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张家湾种植葡萄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因其品种多、质量好,故得名“北京的吐鲁番”。2014年,张家湾葡萄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曾经,张家湾有葡萄种植面积2万余亩,上马头村也早在25年前就被评为“京郊葡萄第一村”。如今,张家湾镇的葡萄种植面积虽已减少,但是提到红双味、贵妃玫瑰等品种,不少水果爱好者还是会想到张家湾。


两代人伺候葡萄半个世纪

大运河畔这片土地,似乎是葡萄种植的天然“良港”。通州区地处永定河、潮白河冲积—洪积平原,地势平坦,土质多为潮黄土、两合土、沙壤土,土壤肥沃,质地适中。境内大小河流汇集,受冬、夏季风影响,形成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适宜种植葡萄。

位于张家湾镇的北京葡萄大观园占地200多亩,创建人是今年年过七旬的许尚斌,现在他的儿子许宝是葡萄大观园的负责人,父子俩交替着伺候了葡萄半个世纪。如今许老爷子依旧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在葡萄地里,看看长势,研究研究有啥新技术能应用,琢磨琢磨还有啥新品种能够引进。

进入5月,园内的葡萄陆续成熟,许宝和工人开始在大棚里为即将成熟的葡萄套袋。“距离葡萄果实成熟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就要套袋了。果实套袋之后,可以增加果实表面的光洁度,也可以减少农药残留,提升优果率。露天种植的葡萄更需要套袋,可以降低病虫害,防止出现裂果现象,另外对冰雹和鸟害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许宝说。

提起大观园里的葡萄,许宝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贵妃玫瑰和红双味两种葡萄都已经进入采摘期。这是从山东引进的,现在是葡萄大观园的‘明星’。贵妃玫瑰的果实是黄绿色,果肉软硬适中,最大的特点是果实充分成熟之后兼具玫瑰和荔枝的香味;红双味的果实是椭圆形,果肉也比贵妃玫瑰要软一些,它的最大特点是果肉的味道有草莓与苹果的香味,也兼具香蕉和玫瑰的香味,所以叫红双味。”许宝自豪地说,园区内共有8个品种连续3年被评为奥运推荐果品。

张家湾葡萄大观园内还有一些舶来品,这些品种不仅在种植园内长势良好,还多次获奖。产地日本,果肉硬脆的粉红亚都蜜;产自罗马尼亚,果实晶莹剔透,口感脆甜爽口的维多利亚以及产自前苏联,皮薄籽少的里扎马特,这三个品种成功落地生根本土化后,被评为“中华名果”。此外,产自意大利且具有独特玫瑰香味的黄意大利还在2007年的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虽然叫葡萄大观园,但是园子里种植的不止有葡萄。还有火龙果、金硕黄桃、香蕉、樱桃、梨、无花果等水果,品种繁多。许宝介绍,近几年大观园不断更新水果的种植和储存技术,目前园区内有温室加温栽培、温室晚加温栽培以及晚熟品种冷冻保鲜储存等技术,实现了一年之中能有十个月的产品供应期,鲜果采摘期可以从“五一”持续到十月中旬。


种葡萄是个苦差事

老百姓餐桌上能见到的水果中,葡萄是种植过程最复杂的。没有哪种水果像葡萄一样,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人为干预。

比如5月开始,许宝和工人们光是给2000多串即将成熟的果实套袋,就用了一个月。而在套袋之前,还要每天在300C左右的大棚里疏果,保证每一串的重量在一斤半到两斤之间。

“其实桃子、火龙果等水果都需要疏果,但是相对简单。只需要把同一个枝条上多余的花或者果实掰掉就可以了。但葡萄不一样,每一串都要仔细,留下好的果实,还要控制整串的重量,这也是张家湾葡萄品质好的关键。”许宝说。

除此以外,每年年底也是葡萄种植者最忙碌的时候。葡萄原产于西亚,有些品种并不耐寒,加之原来大观园的葡萄多是露天种植,所以年底就需要在每个葡萄架下面挖沟,将还未成熟的葡萄果实和藤蔓埋入地中,直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再从土里挖出来。

埋葡萄架要赶在每年年底结霜之前。先将葡萄和藤蔓绑在一起,同时在架子下面的地上挖沟,然后将绑好的葡萄和藤蔓一起埋入沟里。“像巨峰等耐寒品种,沟挖得比较浅,上面埋薄薄的一层土就够了。但是大部分葡萄还是要埋得深一些,有些沟需要挖半米深。”埋好了并不算完,许宝还要每天盯着看天气预报,如果气温下降到零下15℃左右,还要在土上盖一层防寒被。

不过,经过持续多年的更新调理,如今大部分葡萄已经进入大棚。每一个大棚都有控制器,工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器实时调节棚内温度,“今年下半年,大观园里所有的葡萄都将进入大棚,以后再也不用给葡萄埋土了。”许宝说。


张家湾葡萄700年 古时珍果今富民

“根蒂蟠虬,龙须围绕。枝枝叶叶青青好……初似琉璃,终成码瑙。攒攒簇簇圆圆小。”葡萄原产西亚,据说于2000多年前在汉代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被人们视为珍果。

张家湾种植葡萄的历史已有700年,早在元朝就有相关记载了。记者查阅了明朝嘉靖年间的《通州志略》和清乾隆时期的《通州志》,两本书都在物产志中标注了葡萄,其中乾隆时期的《通州志》对葡萄的描述为:长者佳,圆者次之。

早先张家湾葡萄以玫瑰香为主,上世纪60年代,张家湾在中国率先引种日本巨峰。到了90年代,张家湾葡萄种植面积曾达两万多亩,远销至上海、广东、广西等省区市,那时的张家湾葡萄种植可谓遍地开花。张家湾镇上马头村在1997年曾被评为“京郊葡萄第一村”。如今,上马头村主任周海燕还记得,上马头村的葡萄根本不愁卖,种多少就有人收多少,一颗颗水晶果实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现在,巨峰葡萄早已是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优质品种。不过,最早引种巨峰葡萄时,背后还有些不为人知的小波折。上世纪80年代,上马头村村民艾廷瑞引入巨峰葡萄并带领村民种植,但部分村民担心葡萄在村里种不活。周海燕记得,当时选择种植葡萄的村民就把架子搭在院子里,艾廷瑞则免费给种植葡萄的村民提供技术指导。一年后,第一批葡萄成熟了,村民们骑着三轮车将葡萄运到八里桥市场,没想到大受欢迎,不到两天就被订购一空。自此上马头村的葡萄出了名,上马头村葡萄的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家家户户的前院后院都是葡萄架。”周海燕说。

上马头村种植的巨峰葡萄由于果实饱满、多汁香甜,立刻变成了水果市场的宠儿。刚开始,村民还拉着成熟的葡萄跑市场,很快就变成水果商贩早在年初就下订单,成熟后直接采摘收购。村民的生活因为葡萄越来越甜。

回想当初,许尚斌更有感触。三十年前老许还是张家湾镇农业科技站站长,那时的口号他至今念念不忘。“‘服务首都,富裕农民’。张家湾地区凭借着种植葡萄的背景和历史,发展葡萄产业先人一步,很快大家就看到了什么是市场效益。”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南方鲜有葡萄种植,想吃就得从港澳地区甚至国外进口,长时间运输对葡萄果肉的硬度有很高的要求。如今大家常说的“提子”,其实就是南方留下的对硬质果肉葡萄的称呼。许尚斌等一批张家湾葡萄种植者印象深刻,当时这里的葡萄不仅服务首都消费者,还被运到了当时小镇人都不曾到过的两广地区。许尚斌还多次被请到云南等地传授葡萄种植技术。

1997年,张家湾成立葡萄协会。许尚斌回忆说:“虽然当时镇上的葡萄从不愁卖,可由于品种单一,每年葡萄的上市期都集中在七八月份。当时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在引种和植保上。到2000年,张家湾镇葡萄年上市量超过1800万斤。”张家湾因此也有了“北京的吐鲁番”的称号。

巅峰时,葡萄大观园内的品种一度达到130多个,但也根据实际情况陆续淘汰。这个过程让许尚斌挺心疼:“都像自己孩子一样,淘汰哪个都舍不得。有的品种风味特别好,但产量过低;有的品种外观好看,却不抗病。有时候,甚至都不是品种问题,只是并不适宜在张家湾种植。”在不断的取舍探索下,最终,风味佳、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被保留强化。如今,葡萄大观园沉淀下40个葡萄品种,分别在风味、颜色以及成熟时间上各具特色。随着葡萄成熟季的到来,他们也欢迎大家到张家湾,尝尝这历史悠久的通州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