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447期 >2022-06-29编印

两端添秤
刊发日期:2022-06-2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1.jpg

运河商务区是城市副中心金融创新和高端商务功能的主要承载区。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关一文

百里长安街,车水马龙。这条“神州第一街”,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进入新时代,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着力改变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构建北京新的城市发展格局。

其中,“两轴”中的“一轴”就是指长安街及其延长线。长安街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向西延伸至首钢地区、永定河水系、西山山脉,向东延伸至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运河、潮白河水系。

作为展示大国首都形象和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首都功能最具代表性的区域,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东西呼应、两端发力,生动诠释着首都高质量发展的脉动。

向东,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有序拉开

千年大运河北首、百里长安街东端,一座千年之城初显锦绣。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城市副中心规划统筹取得新成果,城市框架建成新节点,产业聚集形成新动能,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保持着生机勃发的良好势头,成为北京深度转型的生动写照。

东六环城市副中心段车流如梭,一切如常。而地下41米处却是一片繁忙,“京华号”盾构机掘进突破3800米,掘进成功过半。东六环改造工程是城市副中心的“超级工程”之一,南起京哈高速南侧,北至潞苑北大街北侧,全长约16.3公里,高速公路设计车速80公里/小时。考虑缝合城市的规划理念,工程改造段落分为直接加宽与入地改造两部分。

2023年底,工程建成通车后,东六环潞苑二街至万盛南街段将转移到地下,原有的六环路高架桥则变身“空中花园”。同时,还将建设“自行车高速路”、无人驾驶示范区,打造一份独特的城市遗产。

首发建设公司东六环项目管理处专业工程师郭琪介绍,南北向穿通州城区而过的东六环,将城市分割成了两片,城市副中心规划上的各组团之间,东西向主要道路大多成了“断头路”,很容易形成堵点。“东六环入地后,除了缓解拥堵,还能带动周边商业、运输业、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组团之间的连接处,将发展成为工商业和服务业的集中地带。”

在副中心这片热土,“超级工程”接连崛起。东六环玉带河大桥畔,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只争朝夕,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博物馆、图书馆、剧院“三大建筑”拔地而起,未来将成为城市副中心的文化中心、市民文化休闲中心、活力中心;由4项综合治理工程组成的“通州堰”,将构建起“上蓄、中疏、下排”的防洪体系,确保城乡安澜……一个个气势恢宏的“超级工程”,正在用“副中心速度”描绘壮美的城市图景。

“两区”建设持续发力。城市副中心五河交汇处,鳞次栉比的写字楼高耸入云,勾勒出美丽的城市天际线。定位为“金融业+总部经济”的运河商务区,已初步形成现代金融服务产业链和总部经济发展态势,大国首都运河金融城冉冉升起。

规划面积20.38平方公里的运河商务区,作为北京自贸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重要承载地,是城市副中心金融创新和高端商务功能的主要承载区。目前,运河商务区共有注册企业16600家,注册资本金达到4013亿元。金融企业数量较前两年翻了两番,产业结构从以地产开发为主逐渐转变为总部经济和金融业为主。2021年,园区企业营业收入达到832亿元,全年完成税收49亿元,同比增长22.4%,形成区级财力11.25亿元,连续三年税收复合增长率超过25%。“围绕园区优势产业、重点企业,我们正在开展绿色产业创新引擎项目研究。”运河商务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逢介绍,未来,运河商务区将比肩伦敦金丝雀码头、东京新宿、香港中环等国际大型顶尖商务区,成为“全球领先的城市商务新枢纽”。 

站在运河商务区的摩天大楼里向外眺望,运河景色宜人,生态环境优美。近年来,为打造宜居的森林城市,城市副中心大尺度造林,先后实施了100余项重点绿化工程,已成为北京平原地区首个“生长在森林里的城市”。区域内万亩以上郊野公园和森林湿地达到8处,千亩以上森林组团达到32处。

总面积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是北京市第一个近零碳公园, 这座位于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域的“绿色心脏”,自2020年9月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成为副中心最具活力的地标。

更为令人期待的是,按照规划,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功能基本形成。到2035年,现代化城市副中心基本建成。

向西,百年首钢华丽转身城市复兴新地标

新首钢地区是首都西大门,具备独有的区位、历史和资源优势。

屹立在长安街西端的首钢始建于1919年,是中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也是北京工业的骄傲,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跨越。1994年,其产量曾位居全国榜首,是中国名副其实的“钢铁巨人”,曾为北京GDP的贡献率超过23%。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首钢承担的环境责任越来越重,开始了持续的更新迭代。

为了配合北京夏季奥运会,还古都绿水蓝天,适应首都城市功能定位,2005年,国务院批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整治”方案,首钢开启大搬迁。从北京城西的石景山,到渤海之滨的曹妃甸,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山”到“海”的跨越。

经历了连续五年的减产、结构调整后,2010年,随着一号高炉的熄灭,首钢老厂区全面停产。面积8.63平方公里的首钢老厂区以“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为定位,开始探索全面转型发展新路径,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为了更好地组织新首钢发展建设,2011年11月,市规划委批复《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介绍,详规从空间结构与用地功能布局、文物保护与工业资源保留再利用、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等多个方面对首钢园的转型发展给出了指导。    

从国家到地方,都为首钢转型指出越发明晰的方向。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2022年,基本完成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任务,把城区老工业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区。”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北京市关于推进首钢老工业区改造调整和建设发展的意见》出台,强调推进首钢老工业区改造调整和建设发展,是北京市坚持和强化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举措,对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孵化培育新兴产业、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北京市政府决议将冬奥会办公园区落户在此,首钢园被时代赋予了发展新核。冬奥组委入驻园区后,首钢发展进入了更新转型发展的加速通道。“四块冰”冬训中心、滑雪大跳台等冬奥设施逐步落成,三高炉、秀池改造惊艳世人,自动驾驶,科幻产业,钢铁气息的咖啡屋、书吧……让这个传统工业园区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园区工业遗存改造中广泛运用“城市织补”理念,从冬奥广场片区、工业遗址公园到文化景观区,首钢园展示出更多科幻元素、运动气息、人文情怀。

距离冬奥组委不远处的国家冬训中心,原来是首钢自备电厂的精煤车间和车站用房,现在已变身为冰壶馆、花样滑冰馆、短道速滑馆和首钢冰球馆,全部投入使用,被称为“四块冰”。冬奥赛事期间,惊艳四方。

大烟囱奏响“冰与火之歌”,大跳台成了当之无愧的网红打卡地,迸发全新活力。紧抓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大机遇,首钢园区打造山—水—冬奥—工业遗存特色景观体系,推进“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活力复兴”,成为北京城市深度转型的重要标志,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发展的典范,成为世界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工业区复兴的样板,焕发蓬勃生机。

如果我们从空中俯瞰,会从另一个视角发现勃勃生机的北京。从东端的大运河到西部的永定河,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到首都西大门,一边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千年之城的宏伟篇章正在徐徐展开,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一边是百年首钢牵手冬奥,华丽转身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而百里长安街则横贯其间,东西呼应、两端添“秤”,引燃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双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