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热点总第444期 >2022-06-24编印

活力之城
刊发日期:2022-06-2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1.jpg

运河半程马拉松吸引跑友齐聚副中心。

4-4.jpg

通州区青少年滑雪队赴延庆训练。

4-6.jpg

轮滑队小队员快乐飞驰。

4-3.jpg

京津冀骑游活动吸引三地“发烧友”。

4-2.jpg

运河绿道骑游活动已连续举办9届。

(图片均为资料图 记者 常鸣 党维婷/摄)

本报记者 田兆玉

城市是有生命的,蓬勃的“城市活力”使城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壮大城市生命机能。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和创新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而体育也在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营销城市发展新形象方面,发挥着独特魅力。

从无到有

近年来,我国体育发展逐步进入黄金期,体育产业在中国经济大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更是点燃了全民冰雪运动热情,为冰雪运动发展以及体育产业翻开了崭新篇章。借奥运“冬”风,冰雪运动飞进了城市副中心的寻常百姓家。

10岁的侯梦珊活泼开朗,小姑娘是个滑雪迷,6岁开始练习滑雪,现在主攻双板。谈起冰雪运动她滔滔不绝,“谷爱凌可真棒,我和她一样都是双板滑雪运动员,我长大了也要像她一样为国争光。”小姑娘享受着冰雪运动带来的乐趣,也在一次次摔倒中磨练了意志。她妈妈对女儿的爱好非常支持:“热爱体育运动让她身体变好了,以前每年冬天都会气管发炎,练上冰雪项目以后就没再犯过。而且,孩子的专注力和学习自主能力都变强了,很少有拖延的情况。”

在通州区青少年滑雪队,都是这样喜爱冰雪运动的“好苗子”。

这是一支成立于2020年冬天的年轻队伍,目前注册队员40余人。“今年4月底,我们又选拔进来一些好苗子。”区滑雪队相关负责人高楹很高兴,冰雪项目储备人才越来越多了。一年多来,她陪伴着队员们成长,眼看着孩子们越练越棒。“像张昕蕊、侯梦珊等队员,刚进队的时候训练不标准、动作不规范,几乎没有参赛的机会。通过这两年的努力,他们已经在全国、全市的滑雪比赛中勇夺奖牌,非常优秀。”

陪伴青少年了解、爱上冰雪运动的,还有成立于2016年的区冰上轮滑运动协会,这也是区内首个冰雪项目协会。

每周,轮滑队的小队员们会分批、分时段在芙蓉北路附近的奥通之翼国际轮滑运动中心进行“旱地上冰”训练。协会负责人戴杨杨是原八一队的专业短道速滑运动员,她告诉记者,这里是北京市内目前最专业的旱地轮滑场地,可以更好地实现“轮转冰”。该场地还设置模拟各种冰上运动,比如内圈是短道速滑训练,外圈是速度轮滑,西侧还有一块轮滑球场地,主要是用于冰球训练。

在副中心,冰雪运动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从无到有,冰与雪成为全民健身发展的重要元素,拓展大众体育内涵。“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更拉动体育产业发展,培养青少年终身锻炼的理念。更多人群参与,产业发展才有基础。”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副中心的火热建设、全民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本地体育产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

新修建的通州体育场、潞城全民健身中心均增加了冰场场馆,填补了通州没有大型专业冰雪运动训练场馆的空白。目前,通州体育场已开工建设,计划2023年建设完成。潞城全民健身中心已完成屋面施工,幕墙主龙骨已安装完成,室内装修完成40%,预计今年年底完工。两座体育场馆中均包含了183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冰场,对加快城市副中心体育设施建设、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除了冰雪产业外,“十三五”期间,通州区体育项目经营单位稳步发展。截至“十三五”末,全区在册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单位超过110家,涉及健身、游泳、羽毛球、台球、篮球等十余项,每年接待健身群众45万人次左右。

由体育产品制造、销售、体育彩票中心、各体育经营单位等单位筹备发起的“北京市通州区体育产业协会”也正式成立,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支持,引导全区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塑造品牌

体育产业链发展,赛事是上游核心的关键。

近年来,副中心先后举办了马拉松、骑游、定向越野、篮球、健身操舞、风筝、羽毛球、徒步等享誉京津冀乃至全国的体育赛事。在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的同时,一场场活力四射的体育赛事,展现出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丰硕成果。

去年5月,2021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激情开跑,万名跑者驰骋副中心,感受“古今同辉、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绿色生态”的城市画卷。从2017年通州区举办首届半程马拉松,到首届全程马拉松,一字之差,却是对赛事组织筹备能力、城市品牌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不断推进、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的真实写照。

“举办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有利于让外界直观感受副中心的高标准建设成果,领略其独特的自然人文风光。马拉松作为备受欢迎的体育赛事,可以成为充分展示城市副中心良好风貌的重要窗口。”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无论从比赛线路、赛事宣传、选手服务、医疗救助、安全保障、氛围营造等方面来说,每一届都更用心,都有新进步、新突破。

随着赛事的升级,线路不断更新。从最初主要侧重于展现沿途优美的自然景观,到如今加入了更多有代表性的城市魅力元素,比如燃灯塔景区、运河商务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行政办公区、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地标性区域。参赛人数也从最初的6000人增加至1万人。

年轻、专业的城市副中心马拉松赛事,正以其独特优势,受到越来越多专业跑者的喜爱。

51岁的吴卫东家住通州,长跑已近40年,曾参加上海、重庆、西安等地马拉松,也参加过德国柏林马拉松、美国波士顿马拉松这些国际顶尖马拉松赛事。在他看来,城市副中心全马“一点也不比国外差”。“运河两岸、绿心公园,这样的环境比纽约中心公园都好。”现在的他更喜欢在家门口奔跑,“天蓝、水清、花香,家乡越来越美。”

同样成为城市形象展示窗口的,还有连续举办9届的运河绿道骑游活动。这是副中心城市活力形象的另一张体育名片。

62岁的张世艳退休后,在朋友的带动下爱上了骑行,已参加过不少骑行比赛。“森林公园、绿心都是熟悉的骑行路线,副中心空气好、环境美,在这里运动特别享受。”

在体育赛事的带动下,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9%。

辐射引领

城市副中心地处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交界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副中心加强区域间体育合作与交流,开启了三地全民健身新篇章。2018年,通州区与天津市武清区和河北省廊坊市,签署“通武廊体育事业协同发展框架协议”,从行政层面为活动开展、协调沟通奠定坚实基础,先后开展篮球、空竹、风筝、武术、健身鞭和足球等系列赛事。

在“骑游大运河,寻觅副中心”活动中,来自河北燕郊的文静第一次在城市副中心参加比赛。环境优美的绿道让她流连忘返:“河岸美景一路相随,有水有树有倒影,在这样的环境中骑行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在定向越野城市副中心站比赛中,来自燕郊的大学生倪佳林,穿梭在绿心公园,比赛之余也不忘欣赏美景,拍照打卡,“这个公园真棒,园林景观搭配得特别有品质。”

场地设施添砖加瓦,环境建设大尺度植绿,城市副中心体育事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桥头堡”效应显著。

“去年举办的赛事,都挑选在城市副中心环境优美的公园里,比如新开园的绿心,还有运河森林公园,反响很不错。”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无论是大型赛事还是专项活动,京津冀三地群众都互相参与、高频互动,“有时候我们的选手过去,有时候他们的选手过来。”作为交流平台,精彩赛事的举办,为三地体育事业深度合作掀开新篇章。

该负责人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大力发掘体育发展潜力,开发体育的多重战略功能,促进体育全方位地融入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十四五”期间,通州区的体育事业发展将打破行政辖区思维,与北三县紧密对接,引领区域发展,从体育的角度实现与津冀深度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其中,重点发挥京津冀各自地理地形以及传统优势,打造水上、陆上和山地项目。

城市副中心控规体育设施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一个支撑、三个示范”的规划定位:

打造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通过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引进培育重点国际赛事,填补北京市大型体育设施的缺项;

推动体育项目多样性、竞技群体兼容性、成长化,使通州成为拥有多元化体育健身保障体系的综合体育发展示范区;

通过城乡统筹,体育进社区和村镇,打造京津冀区域工作、生活与运动一体化的城乡空间,把通州建设成为“运动城市、健康城市、活力城市”宜居城市全民健身示范区;

挖掘通州地方特色传统运动项目,打造引领前沿的特色赛事品牌,加强体育科技领域的创新研发探索,将体育产业与乡镇发展相结合,构建从研发、生产、消费的完整体育产业链,建设体育特色产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