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443期 >2022-06-23编印

麦田里的非遗
刊发日期:2022-06-2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冯维静)眉飞色舞的“麦秆龙”、惟妙惟肖的“面塑”、多姿多彩的“麦秆画”……这两天,位于西集镇东部190亩紫小麦试验田开镰收割,西集巧娘们用麦秸秆做团扇、小麦粉做成花馍,将非遗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助力农村妇女就业增收。

据了解,紫小麦试验田是在西集镇妇联组织下开展的,项目为期一年,目前有学员107人。项目结合面塑、小麦面粉深加工、麦秸秆画等,旨在挖掘能充分展示本土文化及女性特点的职业,促进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增收,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紫小麦是一款功能性种植品种,是制作面花食材的主要原料,我们想在紫麦丰收节上展示面塑作品,将非遗文化与现代农业相融合,从而打造西集镇独特的非遗旅游路线。”通州巧娘、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代表性传承人杨帆三年前作为“特殊人才”来到西集镇,并设立工作室。她从种植小麦开始,开展面塑创作的全流程工序。

杨帆说,做得一手好面食,不仅可以丰富餐桌,还能脱贫致富。工作室帮扶众多下岗工人、残疾人再就业,并为学校、社区、妇联、残联等单位提供面塑教学服务。目前,已培养26名传承人,其中7人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