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热点总第443期 >2022-06-23编印

种业创新高地
刊发日期:2022-06-2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记者 常鸣 唐建/摄



本报记者 田兆玉 


麦浪滚滚穗飘香。

在于家务乡创业园路附近田间,收割机、播种机、拖拉机整装齐发,金灿灿的麦田开镰收获。这里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通州基地的278亩试验地块,收割的正是高度耐盐碱的“京麦”新品。北京市小麦高产组和节水组的区域试验及生产实验等,正在这片珍贵的试验田中进行。

捧起颗粒饱满的麦粒,基地负责人苑少华告诉记者,通过不断探索突破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基地在于家务这块种业热土上全力开拓,始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着科技支撑。

十年前,一片孕育希望的种业园区在北京东部生根破土。

经过近十年培育和发展,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先后被农业部、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京津冀农业协调创新基地,在引领北京种业产业发展、促进地区农民增收、保障生态系统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十年磨一剑。如今的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已成为首都农作物种业创新主体最集聚、人才最集中、要素最活跃的现代化种业创新高地。


定位 

抓好“种业”产业“高精尖”

六月,花果飘香。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里,神舟绿鹏展示大棚里精心培育的航天育种新品种硕果累累。航樱小番茄串联成线,结结实实地挂在藤蔓上,每一排都标记了一个品种名称。

这些是四五年前搭载卫星“上过天”的太空番茄种子。如今,经过航天育种培育出的杂交番茄品种,有大粉果番茄、红果番茄、口感型番茄等共计529个品种。此外,还研发有辣椒、甜瓜、南瓜等特色果蔬新品,可谓硕果累累。

“航天搭载育种周期短、变异机率高,为育种专家提供了一项新技术手段。”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赵辉表示,经过30多年发展,目前,我国航天育种成品种数量和推广应用范围,均处世界第一位。空间诱变机理研究水平和航天育种技术成果,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水平已经达到世界领先。

一粒种子,连着“国之大者”。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国家粮食安全,种子是关键。

今年4月1日,《北京市种子条例》正式实施,立法目标明确:“推进种业之都建设,促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北京建设“种业之都”,副中心着力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作为首都农作物种业创新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的品种推广成绩斐然:育成京科系列玉米新品种100余个,累计推广面积超3亿亩;京欣、华欣等系列品种支撑了北方保护地西瓜两次品种更新,各类蔬菜种植年推广面积达到1000万余亩;运用航天搭载技术培育鲜食番茄、甜瓜、黄瓜和高产优质辣椒品种100余个;园区企业自我研发培育的系列新品种在与国际种业的竞争中展示了强大的力量。

种业之于副中心的重要作用,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规划》中可清晰看出。规划提出,实现科技赋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就要抓好“种业”这个第一产业的“高精尖”行业,鼓励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扎根农村做强种业,坚持多元化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支撑。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是副中心南部四镇乡村振兴的核心关键,必须要落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提升工程。

截至目前,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已集聚60余家国内外种业及农业全产业链企业,15家院所高校的分支机构或科企合作研发机构,法国利马格兰、北京德农、先正达中国、中国农业大学等相关创新资源入驻园区。高端人才方阵不断扩容,以戴景瑞、赵久然等院士、专家为核心的技术团队在这里创新创业。

于家务乡副乡长苏永恒表示,于家务正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聚集优势,紧紧围绕种业创新攻关,高质量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打造种业创新高地,以种业为关键节点,带动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城市副中心“七个之城”建设注入种业动力。


突破 

高科技助力解决种源“卡脖子”

欧美国家既是种子国际贸易主要出口来源,也是主要进口市场。为了打破这一壁垒,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历经十年,搭建了全球先进的农作物分子育种服务平台,开发建立了玉米、水稻、番茄、辣椒等主要农作物分子检测技术体系和农作物DNA指纹图谱库,以及品种身份鉴定和种子质量检验检测等技术体系。

研发大楼三层,王均帅和几名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同事,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看了一眼实验室里安静工作的全智能基因检测设备和墙上电子显示屏上的业务进度表,他很满意。“这是目前检测基因通量的‘顶配’了。现在实验室拥有全球领先的Douglas的SNP array分型仪,单次检测结果是小型设备的600倍,运行一天,相当于小型设备一年多的工作量。”实验室里还有一台神秘的“黑匣子”,是和国内自动化企业共同合作研发的自动化提取设备,通过磁珠法提取种子DNA,机械臂则实现轻松提取、转移等,开启24小时无人值守工作模式。

王均帅是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内高通量分子育种技术服务平台的一名基因开发工程师。该平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北京市认定的第三方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测试中心,为全国300余家育种单位提供分子育种服务。他和同事们,就是奔袭在解决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最前线的“战士”。

如今,通量分子育种已拥有四大高能量平台和五大自主研发技术体系的“梦幻组合”。包括:高通量样品采集与DNA提取平台、高通量SNP/SSR分子标记检测平台、高通量芯片检测平台、高通量测序服务平台,以及高通量DNA提取技术体系、高通量分子标记开发技术体系、高通量分子标记检测技术体系、高密度SNP芯片技术体系、大规模文库构建测序技术体系。

此外,全智能温室、植物组培工场、育苗工场、航空育种等智慧农业设施和技术示范,在园区内比比皆是。

2011年9月,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园区。这是一家专业从事航天工程育种技术研发、新品种繁育、成果推广的一体化现代农业科技公司。

在公司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小心翼翼地观察无菌容器内的一根根细长的根苗。一个月前,它们还是只有针尖大小的茎尖生长点,如今已经长出叶片,具备完整植株形态。“搭载回来后的实验材料非常珍贵,利用组培技术,可以将搭载回来的一株种苗扩繁到100株甚至更多,大大提升繁育效率。”组培中心相关负责人李珊珊表示。

目前,神舟绿鹏成功选育出太空芦竹、太空树莓等植物新优品种40余个,已在北京、河北等多个产区进行示范种植和产业化推广。

为打破对国外种子的长期依赖和市场垄断,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育种成果转化平台——京研益农(北京)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研种业)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京研种业在基因组育种、高通量分子育种、种子生产加工方面投入超过亿元,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壁垒,开展生物育种技术研发,极大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研发距离。“我们先后推出500多个类型丰富、品质优异的蔬菜品种,至今已连续10年位居全国蔬菜民族种企首位,新品种年推广面积达2000万亩,为菜农增收100亿元。”该企业副总经理丁海凤介绍。

在有力阻击跨国公司对我国蔬菜种业冲击的同时,京研种业还加大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开拓。目前,良种出口20多个国家。作为立足北京、定位全国种业发展的蔬菜种业企业,京研种业已列入国家种业发展规划“破难题阵营”的头部企业。

正是有了这些农业科技的创新,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正逐步成长为北京市乃至全国解决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要支撑载体,成为全国种业科技创新的新高地。


集聚 

国内外农业科技“领军选手”扎堆

“现在大棚里种的都是农科院提供的新品。这些苗品质高,蔬菜特好卖,回头客都说味儿好。”眼下,正是西红柿、黄瓜的丰收季,57岁的于家务乡果村村民孙海新一点也不为销路发愁,他种的5个大棚,全都是农科院提供的种苗。乘上了科技小院的东风,老孙实实在在感受到科技育种的力量。

而且,这几年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师生和科研人员还在副中心的果村、富各庄村成立“科技小院”,走进田间地头,送技术、抓培训,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帮扶工作队”,让科技的“种子”在农村生根发芽。

历经十年发展,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吸引来的金凤凰越来越多。如今,不仅园区内集聚了一众国内外农业科技“领军选手”,“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也成为于家务乡的金招牌。

依靠人工LED光源、物联网技术、水耕栽培等手段,在特定空间中可以实现全年无休式生长采摘的京东植物工厂,是全国唯一一家京东全资打造的植物工厂,也是园区推动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发展的重点项目,年产300吨绿叶菜供应市场。

华北地区最大的花卉景点花仙子万花园,近600亩品种展示园区中展出二百余种花卉,同时还可观赏到二十余种娇美高贵的郁金香,是集“休闲、养生、拍摄、创业孵化”为一体的农业旅游综合园区,也是首个被正式授牌的北京市农作物品种科普宣教基地。

国内最大的芽菜类工厂化标准化生产车间也来了。在于家务聚富苑开发区,北京方圆平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占地1.2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豆芽日产量最低130吨,形成了自有的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成功实现芽菜全程微机控制、无菌化培育和自动清洗包装的创举。

面对于家务乡如今在种业发展上的勃勃生机,苏永恒由衷感慨道,这离不开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走过的不平凡十年。

2011年7月,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挂牌成立,开启了通州全面建设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新篇章。经过十年发展,这里不仅有各种科技惠农、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优势,还可以同首都的各科研院所和周边的高端种企紧密结合,便于一道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种业创新高地”的集群效应突显。

去年年底,园区正式启用新办公大楼。这是北京市目前最大的种业综合服务大楼,以生物育种为核心,汇聚种业高端人才、龙头企业以及种业服务等机构。筑巢引凤,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高端、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作物产业链。

今年2月,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与创新企业先正达集团中国全资子公司正式落户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这也是园区新办公大楼启用后,引来的第一只“金凤凰”。

好消息不断。北京种业协会正式落户种业园区。今年9月下旬,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也将在园区举办。

苏永恒充满期待地说:“目前,我们还与北京农学会签署了战略合作意向书,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试验示范与人才培养等相关合作内容。与中信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正在积极洽谈中。”


效应

打造国际种业交流新“窗口”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创新是种业发展的基石。

去年,北京种业大会还在于家务乡设置了“玉米分会场”。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在田间种植示范了40个玉米优新品种,充分展示了北京在玉米优势品种育种领域的创新成果。不少是来自北京科研院所以及重点农业企业繁育的品种,例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的“京农科728”“NK815”“MC121”“MC812”,北京屯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农大678”等。

其中,“京农科728”首批通过了国家机收籽粒品种审定,可机械直收籽粒,大大降低人力劳动成本,实现高产优质与节本增效,目前已经推广超过1000万亩。“NK815”则是通过京津冀联审的首个夏玉米新品种,具有高抗倒伏、耐高温热害、丰产稳产性好等突出优势,台风天气也不倒,深受农民欢迎。

事实上,作为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农作物新种质、新品种综合展示、评价、推介的平台,以及北京市和通州区农业技术推广和示范培训基地,一年一度的北京现代种业博览会也成为业内盛会。博览会每年集中展示约3000个以上新品种,“晒”出各种业企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选育的优新品种和种业科技成果,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育种家、企业家、经销商、农技推广人员和种植大户。

未来的科技农业,离不开智慧大脑的全力支持。

汇聚国内外种业创新和产业化发展要素,城市副中心正不断打造北京市国际种业交流的新“窗口”。今年2月,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研讨会邀请了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国家(北京)种业智库专家,共同谋划通州区种业发展。

今后,围绕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也将锚定国家和北京市种业振兴行动目标,把园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力打造“国家战略物种种源安全先行区、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创新引领中心、种业创新成果数据汇聚转化中心、现代种业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区”。同时,依托园区,实现以城带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补齐优异种质资源较少、前沿技术薄弱、企业国际化水平不高等发展短板,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探索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种业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