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440期 >2022-06-20编印

北京名城保护优秀案例名录发布
路县故城遗址保护规划及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入选区级优秀案例
刊发日期:2022-06-2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曲经纬)今年是我国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暨北京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发布《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城市副中心路县故城遗址保护规划及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入选。

  据介绍,汇编集共收录了108个案例,包括优秀规划研究课题29项、优秀建设实施项目50项、优秀社会参与活动29项,串连老城、中心城区、市域、京津冀四个空间层次,涵盖老城、三山五园地区以及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为北京名城保护、发展的宝贵十年留下真实记录。

  记者注意到,路县故城遗址保护规划及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前门三里河及周边恢复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白塔寺地区规划实施研究等来自北京14区和经开区的93个案例入选区级优秀案例。另有15个案例为市级优秀案例,包括三山五园整体保护规划研究、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整治实施规划、温榆河公园规划实施等。

  名城委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收录的案例看,许多案例的探索周期延续数年甚至数十年,以逐步找到切实可行的名城保护实施路径。例如,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建设、大栅栏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崇雍大街街区更新与综合整治等一系列规划实施项目成效显著,也获得广泛好评。

  城市副中心唯一入选案例——路县故城遗址保护规划及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基于距今约两千年的汉代文化遗存——路县故城遗址。该遗址位于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是2017年在城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发现的一处地下遗存,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发现之初,副中心控规已基本成形,遗址所在区域的道路交通组织、市政管线布局等都与遗址保护存在矛盾。该项目还面临考古发掘持续进行、保护对象陆续增加、建设条件不断变化的紧迫局面。如何科学合理、快速及时制定保护规划,并处理好遗址保护与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关系是该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2018年12月,针对路县故城遗址的保护性规划新鲜出炉,分为遗址保护规划和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两部分,实现了复杂条件下保护规划与城乡规划两规合一。

  规划解决了遗址保护面对的诸多矛盾。如遗址所在区域面临整体地势低洼、遗址层埋深距离地面仅70厘米、核心保护范围被城市主干道及铁路切割、保护本体北城墙被巡河路占压,文物、规划、水务与园林之间存在难以协调的矛盾。面对多方行政主管部门的诉求与技术规范,项目组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对古城内外实施差别化功能定位,创造性地解决了遗址保护与内涝外排、景观营造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考虑到考古及周边城市建设的动态变化,最大程度提升规划编制适应性,项目组统筹考古和副中心建设两套计划,提出细致合理的分期建设时序,划定考古发掘工作优先区域,使考古遗址公园与周边城市建设发展动态协调推进。古城内为近期考古重点,通过可移动苗圃和装配式木栈道,营造动态配合考古发掘工作的灵活景观布局;古城外则随景观工程的推进,实施有限区域考古勘探。

  据悉,该规划还曾获得“2019年度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奖”一等奖,随项目开展同步实现了所在区域的控规调整,并被及时纳入《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中,成为下阶段遗址公园内开展考古发掘、绿化建设、水系建设、遗址博物馆建设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