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437期 >2022-06-15编印

创建“特色小院”倾听民声民意
人大代表“小院办公”
刊发日期:2022-06-1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田兆玉

  走进于家务回族乡渠头村陈丙库家,一盆盆绿植点缀,两棵葡萄已经攀上了竹架。每周都有那么几天,这个原本安静祥和的小院里总会热闹非凡。身为乡人大代表的陈丙库会提前备好茶水,在小院内和邻里乡亲交流心得,征集民情民意。“没想到,退休后在自家小院办起了公。”老陈笑着说。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使命所系、责任所在。今年,于家务回族乡启动人大代表“特色小院”创建活动,通过打造“书香小院”“和美小院”“编织小院”等“特色小院”,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探索基层治理议事新模板。

  既是书友会又是议事厅

  退休前,陈丙库是乡人大办主任,“以前总是选别人,退休后被村民们推选,我也成了一名人大代表。”老陈平生最大的乐趣就是看书,知道他家藏书多,爱看书的村民也会经常来向他借阅,有时候还会向他请教。“老陈懂得多,我们就愿意听他讲。”村民杨俊华笑着说。

  时间一长,村民们遇到事情,都愿意找他问上一嘴。在村里,老陈说话相当“好使”。疫情防控期间,村里要进行封闭式管理,只能开放一个出入口,有些村民对此表示不理解。关键时刻,老陈站了出来,“现在封控是为了咱们大家安全,如果不严格管控,疫情蔓延进来就影响到更多人。”一席话让村民们打消了顾虑。“老陈说话准没错,他是乡人大代表,我听他的。”

  在花香、果香、茶香中品味书香,村民们喜欢感受着小院的袭人香气,在谈天说地中敞开心扉。小院成了老陈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的“根据地”,在村民的带动下,更多人加入了“小院议事厅”。

  从太麻烦到真方便

  “我听说,咱村10多个老人的医保存折都在北京银行,咱们乡没有网点,每回取钱都得坐车去马驹桥,太麻烦了。”于家务村何文霞家,几位村民坐在客厅里,一边忙活着手里的编织活儿,一边儿说起了最近听到的村里事儿。

  自从把家打造成了“编织小院”,何文霞只要有时间就带着姐妹们一起上网课,学编织,聊家常。那天,她听到姐妹的这一番话,当即上了心,“有这事儿?我反映反映”。55岁的何文霞连任于家务回族乡第六届人大代表,对于收集民声民意相当敏感,“老百姓聊天提到的小事,在我看来就是关乎民声民意的大事”。

  很快,何文霞将这件事反映到了乡人大。经过一番联系沟通,镇里农村信用社拿出了解决方案。“其实村民们能在乡里信用社取医保钱,只要给医保存折办理一张对应的银行卡就可以了,信用社和各村都有ATM终端机,不出村就能取钱。”

  何文霞赶紧将好消息告诉了几位老人,大家听后说:“赶紧去办个银行卡,就能在家门口取了,真方便。”

  自当选以来,何文霞利用自己会编织的特长,将自家小院改造成了“编织小院”,带出了一支喜爱编织的队伍,姐妹们经常来到她家,一起编织,一起聊天。利用这种促膝常谈的方式,何文霞积极收集民意,同时监督、助力建议意见落地生效,真正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

  “特色小院”三年全覆盖

  在于家务回族乡,像何文霞、陈丙库家一样的人大代表“特色小院”还有不少。崔各庄村李国安家兄弟打造的“和美小院”,通过小院向村民传递兄友弟恭、敬老爱幼的民风民俗。村医王君有丰富的从医经验,她家变成了“健康小院”,经常向村民们传播健康正确的养生知识,疫情防控期间更是发挥了大作用。

  今年,于家务回族乡正式启动人大代表“特色小院”创建活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群众中的示范作用。“我们全乡共有人大代表64名,计划通过3年时间实现代表‘特色小院’全覆盖。”乡人大主席葛静表示,通过前期走访,乡人大对人大代表各家情况逐一了解后,号召大家通过打造“特色小院”,更紧密联系选民,在基层发挥表率作用。

  通过营造“我家庭院人人爱,人人庭院有特色”的良好氛围,也能使人大代表带领更多群众广泛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特色小院”成为美丽乡村一道“高颜值”的独特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