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墙拆除后,新建墙体本着透光透景理念,作了栅栏镂空设计,墙外漪春园的景色尽收眼底。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 曲经纬
曾经的危墙变成精美栅栏,不经意的绿色挑拨眼帘;曾经的实墙被拆除后,变身为一片可进入的微绿地和小广场……城市副中心正在开展“开墙透绿”实践,突破条条框框,“开”出奉献精神和民生情怀,绿化城市也绿化生活。
背街小巷实现透光透景
夏日,漪春园内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鸟儿争鸣,一弯湖水微波荡漾,景色宜人。以前,如此美景只因一墙之隔,即便近在咫尺,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也无缘欣赏。如今“开墙透绿”,一抬眼便是鸟语花香扑面而来。
这堵墙原本是运河西大街北侧粮食局直属库平房一巷胡同生活区的围墙,年久失修成为危墙并最终得以拆除。新建墙体本着透光透景理念,作了栅栏镂空设计,让墙外漪春园的“湖光春色”透过栅栏,兴致勃勃地“钻”进这个有着40多年历史的胡同生活区。
危墙改栅栏只是“开窗透绿”理念融入城市更新中的一个缩影,随着城市副中心老城双修和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的延伸,城市转角、社区内外都在经历“精雕细琢”,经过巧思改造,社区与相邻小广场、微绿地串联起来,美成一片。
新芽项目“挤”出城市风景
通马路路东,东郎、弘祥两个产业园已成为城市副中心新消费圈。园区在原有工业大院基础上,利用社会资本“腾笼换鸟”,聚集了书店、餐吧、酒吧和各色文化小店。东郎通州电影产业园还登上了“2021北京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为城市副中心百姓提供“白+黑”的新消费场景和体验。然而,围墙之外的环境却与里面繁华热闹的商业氛围格格不入。社会车辆凌乱散放,入口空间局促拥挤,管理上,围墙分割了人行步道和内部小广场,空间封闭,与城市互动较差。
责任规划师团队在对属地做更新体检时便发现了这个问题。能不能打破围墙,把园区内的景观透出来,甚至经过设计改造,将入口空间让给城市,既为园区引流,又在人口密集的街区为居民“挤”出公共空间?责任规划师董国升在白纸上打了个问号。
今年年初,新一批新芽项目征集启动,新鲜的设计稿摆上了规自委通州分局相关科室的桌面,这个想法,有望借助今年的新芽项目得以实现。届时,公共空间将与东朗、弘祥园区内部功能互动,形成“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开敞空间,与城市环境相融合,成为城市风景的有机部分。
“‘开墙透绿’并不只是拆除一堵墙,而是要突破思想藩篱,打破各种条条框框,实现功能性和美化环境的统一,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服务于民的民生理念。”董国升说。
城市空间展现蓝绿交织
“规划上,有城市尺度、街区尺度、建筑尺度等多个维度。在城市空间尺度上,高楼就犹如围墙,规划不好,容易挡住城市形象展示的窗口。那么如何规划建设?副中心控规给出了答案。”10组团责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副中心分院副院长于润东说。
副中心控规确定了“一带、一轴、多组团”城市空间结构,其中“一带”为依托大运河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一轴”则是依托六环路建设功能融合活力地区,形成清新明亮的创新发展轴,都是副中心城市级别的大尺度公共开放空间。大运河城市段两岸开放空间平均宽度400到500米,六环高线公园平均宽度200到300米,一横17公里长,一纵14公里长,形成了副中心绵长连续的城市展开面,这是城市形象整体展示的绝佳窗口。
副中心控规在已有城市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丰富空间层次、天际线起伏变化、控制收放节奏、蓝脉绿楔“鱼骨状”渗透等方面优化提升,形成了城市界面上的“开窗透绿”。
比如,丰富空间层次方面,新规划建筑布局按前低后高的方式丰富前景、中景和背景,避免出现高楼耸立连续成墙的情况;天际线起伏变化方面,在现有城市建设基础上,结合用地功能和开发强度,通过控制高、中、低新建建筑高度,织补起伏变化的城市天际线;控制收放节奏方面,避免城市大尺度公共开放界面过于连续和封闭,整体把握城市公共界面的收放和开合节奏,使公共开放界面有进退;蓝脉绿楔“鱼骨状”渗透方面,注重引导大尺度开放空间通过副中心绿楔或通惠河、运潮减河、玉带河、萧太后河等河道“蓝脉”,向组团内部延展渗透,使得蓝绿空间能从“一带一轴”的主脉向城市腹地“鱼骨状”渗透,最终形成蓝绿交织的公共开放空间网络和体系。
于润东认为,“开墙透绿”可以通过三个层次理解,一是空间格局上,实现各类公共空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融合统一;二是产权上,打破“画地为牢”思维,变私有为公共,将封闭空间共享利用整合起来;三是体验上,观者视觉可以得到延伸。“这三个层次其实都在强调共享,还街于民,还水于民,还绿于民。”于润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