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430期 >2022-06-06编印

魅力廊道的古风今韵
刊发日期:2022-06-0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6.jpg

半壁店村通惠河畔园区中,一株300多岁的菩提古树又到了盛花期。

4-7.jpg这口古井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4-2.png刻满了岁月痕迹的条石,让人忍不住想象平津闸当年的模样。

4-3.jpg高碑店素有“一闸两庙跨三朝”之说,这就是两庙当中的“龙王庙”。

高碑店乡供图


本报记者 曲经纬

从长安街向东,一出四环,一幅梦幻般的江南水乡风情画映入眼帘,清澈的水面波光粼粼,岸边明清式小楼整齐划一,夜晚灯光一亮,愈加显得柔美动人。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坐落在通惠河沿岸的高碑店乡——中心城区通往城市副中心魅力走廊上的“明珠”。

泛舟运河之上,一村一落皆是景,美丽乡村入画来。半壁店村,打造“距离天安门最近的美丽乡村”,通过『腾笼换鸟』产业园区云集,百年菩提古树年年开新花,百岁古井见证新农村建设春晓;高碑店村,古闸回眸,桨声灯影,壮美画卷穿越古今……古村的历史遗迹中,流传着令人羡慕的佳话。


古树新花枝叶茂

叶如佛手,花如白塔,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初夏时节,半壁店村通惠河畔园区中,一株300多岁的菩提古树又到了盛花期。近看,四片淡白色的小花瓣泛起微微的黄色,七颗橘红色花蕊吐露芬芳。远望,参天古树的枝干向天空伸展,枝头上串串乳白色花簇盛放如云,映衬在周围一片仿明清古建中,散发出阵阵幽香。

因地处通往城市副中心的廊道上,通惠河畔园区在建设之初便明确了生态环境定位,即打造低密度的绿色生态商务园区。这座新兴的产业园中有绿植127种,数量达42万余株。其中,属菩提树最为耀眼。

这棵菩提树属于龙脑香科常绿大乔木,每年都会在初夏开花,花朵茂密,颜色清新,因菩提叶共七片,又称七叶菩提。这株七叶菩提,种于清康熙年间,高十余米,于1989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树木,见证了半壁店村的飞跃。

就在菩提广场,东侧一排绿树犹如卫兵夹道欢迎八方来客,比菩提树还高。其中三株因为粗壮的树干脱颖而出,它们是园区另外一种古树桧柏,已经110岁了。

李建从小生活在这里,自有记忆以来,这三株桧柏便随着菩提一起生长。“当时树下还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小孩儿们都围在这里嬉戏打闹。”三十多年过去了,李建成了园区绿化养护人,年复一年“照顾”着这些常青树,也守护着属于自己的那份乡愁。

如今的通惠河畔,文化创意产业生机勃发,沿岸分布着通惠河畔文化创意产业园、西店记忆文化小镇、菁英梦谷、C立方等数个园区,共同组成了通惠河文创文旅科技产业带。经过十余年建设,仅通惠河畔文化创意产业园,就吸纳500余家企业入驻,年产值300亿元,纳税额达25亿元。这条产业带也成为五环内绿化面积最大、绿化植被最多的绿色生态文创园。

沿着运河东行,百年奇树“槐育椿”装点着通往城市副中心的广渠路。一百年前,不知是鸟儿还是风儿,将一棵椿树种子送进了一棵槐树的树洞中,椿树种子用力生根发芽,从树洞中突围,树干如同顽皮的孩子伸出两腿,骑跨在妈妈的膝头,多年来,老槐树为椿树贡献了营养,两棵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起经历寒来暑往。如今这棵合生树已经成为广渠路沿线绿地的图腾和标志。

据半壁店村工作人员介绍,这棵神奇的“槐育椿”,以前在村里的建筑里并未显露真容,直到村民腾退转移后才被发现。

2018年以前,这里还是城中村,老旧民宅聚集、私搭乱建、堆物堆料现象严重,致使胡同狭窄、安全隐患频频,市政基础设施瘫痪且无法修缮,每到汛期雨水倒灌,再加上村庄被污水处理厂、华能电厂、粪便处理厂和搅拌站包围,村民的居住环境可谓是“四面楚歌”,苦不堪言……

2018年,根据朝阳区完善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之间的生态保护带建设要求,这里开始腾退转移。在半壁店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全村上下齐力,仅用了60天就完成了广渠路沿线三个村的周转腾退工作,其中,腾退广渠路沿线绿化景观建设用地738亩。

半壁店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扎根这片土地的古树名木历经寒暑变迁,静静矗立,带来勃勃生机,它们既是当地丰富植物资源的缩影,也是文化传统中的乡愁。


古井工艺有来头

在高碑店路和广渠路交叉口东北角,穿过一片幽深曲折的竹林,眼前是各种植物,碧桃、八棱海棠、玉兰、木槿,一片翠绿。到了黄昏,阳光透过云彩,喷洒出一道道霞光,每片叶片都被勾勒出金黄色。远处则是新落成的村民新区,栋栋白墙灰瓦的江南住宅映衬着水景,闲适怡人。在这美丽乡村的画卷中也藏着悠悠古韵——一口年代久远的古井,据当地老人回忆,这口古井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古井口呈六边形,直径约1.5米,向里面望去,井水水面距井口约5米,水量至今仍然充沛,井直径向下呈放射状,最宽处可达5至6米。

这口古井可大有来头,整个井体不利用任何粘合剂,仅依靠传统工匠通过自身经验堆砌而成。“古井砌造中运用的澄浆砖,和北京天坛回音壁以及紫禁城外城墙砌造中应用的是一种砖。该烧制工艺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村委会副主任田柔说。

澄浆砖的烧制工艺比之传统砖在烧制前多一道工序,将土用水冲泡,去除水中较轻杂质和沉到水最下层的杂质,只取过滤后中间层极细腻的泥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除去土中的不良杂质以及酸碱类成分。经过“水洗”的土质更加密实,粘性更大。

这口古井曾养育了半壁店村村民四代人,2018年,半壁店村民进行了周转腾退,留下来的古井如今已变成了一景,周围是遍地花海和各式绿化造景。“它见证了半壁店村的发展,并继续滋养着这片‘绿水青山’。”田柔说。


一闸两庙跨三朝

夏日的高碑店漕运码头遗址公园,清风细柳,水面游船荡漾,元代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的雕像就立于岸边面向通惠河守望着古今。当年,他主持开挖疏浚这条已流淌700多年的河道,解决了大运河通往京城的漕运问题,如今奔涌的运河仍在滋养着两岸文明。

高碑店素有“一闸两庙跨三朝”之说。一闸是平津闸,两庙是龙王庙和将军庙,三朝自然指的是元明清三代几百年的历史了。

平津闸位于高碑店村北口桥西,现遗址公园平津闸广场内,被如镜如茵的一片碧水默默守护着。隔河相望,残存的挑闸无言伫立,透过挑闸板的圆孔望去,看得见的是划过水面的垂柳,看不见的是尘封的历史沧桑。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平津闸是为数不多的遗存,也是打开高碑店文化底蕴的一把钥匙。

最初的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京东张家湾。但若要真正到达京城,从张家湾开始还要再走四十里旱路。郭守敬完成的自张家湾到京城这一段的水运工程,因为既方便了运河漕运,又惠及国计民生,所以被皇帝亲自命名为“通惠河”,顾名思义,这是一条让所有人都能得到实惠的河。

通惠河最初修建了广源、会川、庆丰、平津、博济等水闸。明代修建北京城后,部分通惠河圈入皇城,城内不再通航,东便门外的大通桥成为新起点,从东便门到北运河21公里的通惠河上改建了五座船闸,分别有大通闸、庆丰闸,平津上闸(现高碑店闸)、平津下闸(现花园闸)和普济闸。位于高碑店村北的平津闸是目前大运河通惠河段上唯一保存下来的元代漕运码头遗址,2013年作为大运河沿线文物,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看着刻满了岁月痕迹的条石,让人忍不住想象平津闸当年的模样。史料记载,元代时,原闸由椿木制成,但因年久易朽烂,后改用石闸。平津闸本来有上下两闸,相间七里,上闸与庆丰闸距离十五里,打开上闸,庆丰闸连闸底都能露出来,可见平津上闸对这一段十五里长水道的重要性。平津上下两闸关闭,之间的水全被拦住,七里长的河面形成稳定的水流,平静如带,河面商船往来,舳舻蔽水,《清代北京竹枝词》中“最是望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描述的就是此地商贾云集的景象。现如今,平津闸只留有上闸,保存完好,而且闸槽、绞关石模样依旧。

平津闸不仅远涉元明清正史,还见证着高碑店的乡土民俗。平津闸被当地居民俗称为“老闸口”。宋淑清是居住在高碑店的老居民了,她说,老闸口曾经是鱼多虾密的“老闸窝”,先前不少高碑店人凭借老闸窝的鱼虾维持生计,甚至发家致富。当地老话儿说:“金窝银窝,不如我们的老闸窝。”

平津闸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高碑店人的生活,这里环境的变迁也是一部城市更新史的缩影。新中国刚成立时,这里建成了高碑店水库,福泽一方;2006年,水库周围建成漕运码头遗址公园,美丽乡村多了一处公共空间;2011年,在平津闸上闸的南北两侧,分别复建了龙王庙和将军庙。虽然龙王庙是明代建筑,将军庙是清代风格,但如今三者同框共同恢复了高碑店“一闸两庙”的宜人景观。

2018年,半壁店村号召党员、干部带头,村民、驻村驻园企业募捐,在通惠河上建了一座新桥,新桥通体白色,如同碧波上的一弯新月,名曰同心桥,连接通惠河南北两岸。经过多年孕育和积淀,两岸产业云集,逐渐成为北京朝阳的经济门户。

作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重要节点,这里又将迎来新的改造。“大运河保护带通惠河高碑店段景观提升概念性设计方案”显示,西起东四环,东至高碑店桥,通惠河5.7公里范围沿岸将分段形成生态、都市、古典与时尚并存的滨水观景风光,全域实现步行、骑行、车行三线贯通。按照高碑店乡“一带四区”规划建设,“一带”即大运河文化带——通惠河文创旅游科技带,“四区”即百姓宜居的社区、文旅科创的园区、风景美丽的景区、人间烟火的商区,这里将成为首都核心区与城市副中心的魅力廊道。

如今,环高碑店湖夜景照明一期工程“御水金环”已经完工,夏日傍晚,微风习习、荧光点点、古色古香,如若从江南水乡穿越而来。根据最新的“通惠新川提升工程设计方案、长安街东延长线亮化工程方案”,这里还将开展环高碑店湖建筑夜景照明提升工程,推进“通惠灌渠”改造提升,打造文旅科创相融合的特色小镇。

经历千年风雨的“一闸两庙”仍将在高碑店湖一隅,静观岁月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