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427期 >2022-05-31编印

唐诗中的大运河
刊发日期:2022-05-3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关一文

沿着运河出行是中国古代最为成熟的交通形式,因为运河的便利,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游历其上,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随之产生。或有踏春出行的雀跃,或有背井离乡的彷徨,既有离别好友时的依依不舍,又有心怀家国时的催人泪下……近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学中心副编审顾世宝做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城市副中心广播《运河之上》节目,带领大家畅游诗词的黄金水道,品味唐诗中的大运河。   

离别情

唐诗中的大运河是诗人离情别绪的策源地。大运河“商旅往返,船乘不绝”,数不清的离别天天在渡口码头上演,渡口也就成为人们离情别绪的起航点。天宝三年,贺知章告老还乡,经由大运河回浙东老家,皇太子在长安城东设宴饯行,李白也写诗送行。

顾世宝介绍,著名诗人贺知章是古代浙江地区第一个状元。唐朝时期,浙江属于偏远地区,距离首都长安几千里。当时的关中(陕西中部)一带文化繁荣,贺知章是在武则天时中的状元,学而优则仕,中了状元后就留在长安做官,长达五十年之久。在这五十年当中他稳步发展,状元出身,才华横溢,不仅诗写得好,还擅长书法,官至太子宾客,负责规劝、辅佐太子,德高望重。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贺知章活到八十岁时提出回老家越州,也就是今天的绍兴。回家的路程从长安到洛阳,然后在洛阳坐水路经过大运河的南半部分,到达杭州,再渡过杭州的钱塘江就到了越州。

在他告老还乡时,皇帝亲自写了两首诗送他,并让太子带着满朝文武为其饯别,于是就有了一个诗坛竞技的场合。这样一个场合里,“社交达人”们各显其能,最出风头的当属李白。

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李白用几句话高度概括了贺知章的人生成就,贺知章是李白的老前辈,比他年长40多岁,对李白有知遇之恩。这首诗第一句写“皇恩”,“镜湖流水漾清波”中的镜湖是绍兴的著名景观,唐朝时期,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一,贺知章晚年信道教,皇帝就将他家乡城外的一个湖赐给他做放生池,就是镜湖,可见皇帝对贺知章非常看重,这能够表现皇恩,凸显贺知章的政治地位。第二句写“狂态”,贺知章为人洒脱,别号“四明狂客”。这个名号来源于浙江东部的四明山,位于贺知章的家乡旁边,因此“狂客归舟逸兴多”是对贺知章个人精神面貌的概括。第三句讲“道心”,贺知章家乡越州所在的县叫山阴县,山阴道士讲的是王羲之的故事,指出了贺知章是道教徒。最后一句写“书艺”,“应写黄庭换白鹅”其实是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一段佳话。山阴的道士觉得王羲之字好,想让王羲之帮忙抄写经书,王羲之不太乐意,后来道士打听到王羲之特别喜欢鹅,就养了一群白鹅“引诱”王羲之,王羲之一下就看中了,提出要买,道士说这鹅不能卖,但是如果王羲之给他们抄写经书,这鹅就归他。结果王羲之特别开心,乐呵呵地抄了一卷《黄庭经》。李白写这句将贺知章比喻成王羲之。这首诗从皇恩、狂态、道心、书艺四个方面概括了贺知章光辉的“艺术人生”。

当然,贺知章自己也是大诗人,他离家五十年后重返家乡,难免感慨万千,写下了朗朗上口的《回乡偶书》。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道出了诗人迟暮之年回到家乡的感受。“虽然年纪增长,但当你拿起电话给家中的老父亲老母亲打电话的时候,土语方言就会脱口而出。”顾世宝说,这是一种非常普适性的情感体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者表达了“我哪是客呢?这是我的老家,在没有你们这些小孩子之前,我就在这里生活”。一方面凸显家乡儿童好客,另一方面有笑中带泪的情愫:过了五十年我终于成了家乡的客人,这样的心情“我觉得也是很多漂泊在外的远方游子,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段会偶遇的情感。”顾世宝说。

漂泊感

唐诗中的大运河是漂泊者的心脉律动。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和唐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仕宦、漫游经常往来其上,唐诗中留有诗人们在运河行进中的所感所思。

这其中有一个大家熟悉的诗人孟郊,他的《游子吟》被选入语文课本。这不仅是一首关于母爱的诗,也与大运河有着很深的渊源。孟郊早年丧父,协助母亲抚养弟弟们成家立业,然后专心参加科举,多次来往于江南与长安,年近五十终于考中。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跟韩愈关系很好,被称为韩孟诗派,是中唐著名的诗歌流派。但孟郊比韩愈大17岁,韩愈却是孟郊的“学长”,因为韩愈早他几年考上进士,大龄青年孟郊其实是个高考落榜生,考了三次才中了进士。孟郊是江南人,家乡距离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都很远,古代想去参加考试首先要做“西漂”,即先到长安、洛阳积累声望。孟郊幼年丧父,家在德清,是今天湖州下面的一个县,在江南运河边,父亲去世时他只有10岁,还有两个弟弟,他母亲就非常辛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家中长子,孟郊帮助母亲支撑门户,抚养两个弟弟。等两个弟弟都成家立业,孟郊已经30多岁了,他妈妈就鼓励他去实现理想,孟郊想参加科考,他是一个江南人,本来离文化中心比较远,那怎么才能让大人物知道他的名声?只有西上长安。所以他沿着大运河,从家乡沿着水路,从湖州、苏州、常州、润州(今镇江)到扬州,然后到楚州(今淮安),再顺着通济渠到洛阳,再到长安。在长安,孟郊第一次参加科考时结识了韩愈,可是孟郊落榜了,韩愈考上了。韩愈考上之后,知名度提升,就不停地给孟郊“打广告”,孟郊也因此名声越来越大,第三次终于考上了进士。

要知道,才子大多自负,如此高的才华,千里万里来到长安,两次落榜让他感觉要放弃了,回家了母亲说你不能一蹶不振,要重新奋发,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在母亲的鼓励下他背上包袱再出发,就有了这首与母亲道别的诗。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两次去长安考试铩羽而归,现在又要去,他都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才能成功,所以他对妈妈说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妈妈也是担心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回来,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饱含了母亲深情的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说的是一个大孝子跟慈母之间灵魂上的共振。

“大运河这条线其实也是孟郊母子之间的一种感情联络。”顾世宝说,唐诗中的大运河是漂泊者的心脉律动。

留恋意

提及唐朝的大诗人,不得不说一说大家非常熟悉的白居易,他曾任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在苏杭两地做过最高长官,可以说饱览江南春色。

白居易到了50岁仍然有少年的热情,他向皇帝上书论述河北三镇、也就是安史之乱遗留的“烂尾工程”,对军事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皇帝非常不开心,就把他给外调到杭州。本来来的时候心情不好,从朝廷重要官职被外调到遥远的南方,难免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感觉,但是到了杭州之后,他就发现自己来晚了,杭州实在太好了。白居易连头带尾做了三年杭州刺史,对于西湖美景恋恋不舍,写下了著名的《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首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

“这首诗包含了一个历史之谜。”顾世宝介绍,湖的东北角有白沙堤,有可能是修这个堤的沙土颜色偏白,所以称为白沙堤。但是由于大家太爱白居易了,就希望这个堤是他修的,所以称其为“白公堤”。白居易从公元822年到824年在杭州待了三年,每天公务之余可以饱览西湖的湖山秀色,最后恋恋不舍,等任期满了回到中央,白居易又写下了《西湖留别》。

白居易《西湖留别》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顾世宝解读,“翠黛”是绿色的头发,指代西湖边的美女,“五马”代表刺史身份,“皇恩只许住三年”体现了惋惜之意。初来之时觉得“半江瑟瑟半江红”,过江赴任的时候心情并不是很愉悦,现在临走的时候却依依不舍。西湖的美、杭州的美征服了白居易,随后他沿着大运河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杭州。

后来,他又被外放到另外一个城市,这个城市同样跟大运河有关——苏州。白居易做了半年苏州刺史,他发现,运河从城外流过,城中也有很多河汊,如果能把内外水网连接起来,肯定是一个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好事。因此,在短短半年的任职期间,白居易发动民夫修成七里山塘,山塘街直到今天仍然是苏州的文化地标。

同样在江南一带工作、生活过的还有杜牧,这就要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城市——扬州。

扬州在大运河跟长江的交汇处,在长江的北岸,是位于江北的江南城市,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带着一种烟水迷离之气。唐朝时期,扬州作为淮南一带的首府,也是淮南节度使的驻地。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府上有位著名诗人杜牧。杜牧出身不凡,祖上出过很多宰相,但是他早年丧父,二十多岁中了进士,考上进士之后,经过了一段冷淡期,他到扬州投奔牛僧孺,被提拔为掌书记,类似于今天的秘书长,杜牧在扬州度过了一生中最风流潇洒的生活,快乐时光、温暖回忆都在扬州。

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从山川物候来写江南风物,诗人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乡的故人。“韩绰判官”是杜牧的前同事,杜牧离开之后,对扬州念念不忘,前同事还在扬州工作,他就给同事写了一首诗,整体表述了对扬州的回忆,可以说那是一种“粉红色的回忆”。“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的人都很亲切,像自己的故乡一样。”顾世宝解读说,诗人回忆扬州时,仿佛思念自己的故乡一般。

功过论

大运河对于唐代诗人的北上南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皮日休是湖北人,顺江而下到苏州来给苏州刺史张博做幕僚,期间结识了陆龟蒙,他们俩成为晚唐著名的诗歌小团队。皮日休被江南美丽风光所吸引,他在被召入朝廷任职后不久,还是选择回到江南,或许是被当地风土人情和运河两岸的无边春色吸引,他把江南当成自己的心灵家园、精神之乡,留下了非常多的诗。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其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第一首诗的“万艘龙舸”代指隋炀帝的船队。全诗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诗中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的历史事实。诗中还表达了皮日休自己的观感,因为他经常在运河上来往。运河可以说是上天赐给华夏民族的资源禀赋。中国的地势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汴州(开封)一直到楚州(淮安)这1000余里都是平原,即今日华北平原的南部,这个平原就给运河开凿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变成水上高速公路,不用穿山越岭,特别方便。

第二首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诗中说很多研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视之为一大祸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影响深远。皮日休在诗中批判隋炀帝的同时,也不抹杀隋朝大运河在客观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唐诗再现了运河航运的繁忙以及沿岸城市的繁荣。唐诗中的大运河是漂泊者的心脉律动,是诗人离情别绪的策源地,不管是对河上漂泊的感慨,渡口送别亲友的伤感,还是对开凿运河功过的反思,这些精美的诗行在大运河里徜徉,幻化成了一幅丰富的唐人情感画卷。这些缤纷多彩的唐诗也把多元的大运河呈现在了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