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维静
升级改造后的西塔胡同,极大方便了居民出行。记者 唐建/摄
青砖古塔、竹影婆娑、干净的天际线、传统四合院老砖墙……有着300年历史的西塔胡同,从曾经的低头路面不平、抬头“蛛网满天”,到今天的花红柳绿、一步一景,历经了三次“大手术”。“大手术”都做了什么?让我们一窥究竟。
第一次“大手术”:外画“妆容”
西塔胡同因位于燃灯塔前而得名, 2020年以前,提起这条老胡同,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脏乱差、宽窄不一、抬头就是布满天空的“蜘蛛网”,一副破败衰落的景象。
改变源于2020年初,燃灯塔景点修缮提升工程全面启动,景区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同步开展。环境整治工程中就包括了这条已经300岁的老胡同。
“在环境秩序方面,规范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治理井盖异响噪音;在便民方面,根据民意适时增加休闲座椅、健身器材;在环境问题‘动态清零’方面,补种绿植枯株、清理立面脏污、粉刷设施锈蚀。”提起西塔胡同的第一次“大手术”,区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仍然记忆犹新。
管线入地了,街心花园建起来了,经过整治提升,这条老胡同一下增添了5000多平方米的绿化面积。“有的绿是栽在院墙下,有的绿则顺着搭起来的藤架向上攀长,满眼都是绿色,比改造前养眼太多了。”对于第一次“大手术”的效果,西塔胡同的居民们已经非常满意。
而老胡同的新妆容可不仅仅只是“见缝插绿”这么简单。“胡同的整体色调和设计风格都要与燃灯塔景区相呼应,连廊架上的装饰,都选用了燃灯塔、大运河等通州标志性元素。”当时负责西塔胡同改造的区城市管理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第二次“大手术”:提升“内功”
“脸面”漂亮了,西塔胡同再次迎来了“内功”上的提升。2021年,城市副中心“组团式”连片推进87条“精治类”背街小巷,西塔胡同作为西海子片区里重点精细化项目,开始了第二次“大手术”。
“无论是前期调研、项目规划,还是后续的维护管理,我们对这条老胡同的整治都是细上加细。”区城市管理委工作人员说,胡同周边树木较多,为了避免树池裸露、产生扬尘,整治中,在坑洼的树池填满碎石砾。“这种铺装既可为植物提供可呼吸、透水的保护,其色彩还能美化环境,市民出行不用担心树坑崴脚。我们还给破旧的路面进行‘植皮术’,换上崭新的柏油,拆除利用率并不高的座椅花箱,腾出宽敞的人行步道。”
胡同变美了,维护保持就显得更加重要。在西塔胡同里,小巷管家每天巡视,发现的问题必须记录在案及时解决。“胡同里的一草一木都要保护好,这样才能把最美的胡同留在我们身边。”西塔胡同小巷管家说。
去年,西塔胡同获评首都文明街巷,所在的西海子片区也获得了北京市环境精细化整治示范片区。300岁的西塔胡同绽放出了新的美丽。
第三次“大手术”:疏通“血管”
为了给周边居民提供更好的出行条件,今年4月,西塔胡同迎来了第三次“大手术”——加宽降坡。
“在对西塔胡同提升改造中,我们要统筹考虑景观、通行等功能,整合相关慢行系统,优化市政交通设施,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利用率,并实现与周边环境的良好衔接与有机融合,形成连续历史风貌。”区城市管理委市政道路管护事务中心工作人员说,胡同道路宽度由原来的5米扩宽至9米,极大改善了通行条件。道路坡度也由原来的陡坡降成缓坡,骑车或步行也不像从前那么吃力了。
经历了三次“大手术”,300岁西塔胡同的“蝶变”让周边居民惊喜不已。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看看我们现在的胡同多美啊,生活在这里真的很幸福。”说起家门口的变化,居民们满是骄傲与自豪。
距离西塔胡同不远处,是正在创建国家级5A景区的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随着景区文物修缮基本完工,包括西塔胡同在内的景区周边正在进行区域整体化的挖掘保护开发利用,这里最终将被打造成集古城保护、文化旅游、绿色生态、滨水宜居为一体的城市新地标、文化金名片、发展新高地,辐射带动整个城市副中心建设和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