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419期 >2022-05-19编印

“运河之舟”明年扬帆起航
刊发日期:2022-05-1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1.jpg

首博东馆由观众共享大厅和主楼两座相对独立的建筑组成。 记者 常鸣/摄

昨天是国际博物馆日,首都博物馆东馆建设办负责人张宇在做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城市副中心广播《运河之上》节目时表示,大运河博物馆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土建施工,预计2023年完成布展工作,年底对公众开放,届时,“运河之舟”将扬帆起航。

    展陈:凸显大运河与北京城紧密联系

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简称首博东馆)总建筑面积约9.97万平方米,其中地上6.2万平方米,地下3.77万平方米,占地10.24公顷,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西北部,紧邻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运河景观带,是城市绿心核心文化建筑之一。首博东馆以大运河作为国家治理的标志物,从国家首都的视角挖掘大运河文化精髓,建构全国性大运河历史文化展示平台,并纳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之中。

首都博物馆本馆和东馆展陈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紧密配合北京城市战略定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诠释“都”与“城”的关系。本馆展陈以“都”为核心,首博东馆展陈以“城”为核心,两馆展陈既珠联璧合又各具特色。以古鉴今、以史资政,展现北京“首都功能推动城市发展,城市发展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鲜明特色。

张宇介绍,首博东馆展陈空间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展陈由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开放展示构成。基本陈列立足大运河与北京城的密切关系,展示北京的山川形胜、人居历史、城市变迁与发展沿革。专题展览分为若干系列,每个系列围绕专题常换常新,立体、多维呈现北京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辉映城市副中心的定位与规划目标,弘扬北京城市文化的特质与传统。开放展示将观众能到达的开放区域打造为人文、休闲、科技等要素高度融合的体验式开放展示区,烘托城市副中心的开放与创新活力,突显现代化博物馆的人文视野与时尚品位。

布局:70%地上空间用于公众文化休闲

“近年来,公众对博物馆文化需求发生了变化。本着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首博东馆把博物馆最好的空间让渡给观众,博物馆地上面积近70%都是可供观众参观学习和文化休闲的空间。”张宇介绍,首博东馆的馆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以运河为线索,将历史文化融入建筑,使之成为镶嵌在城市森海中的“古韵风帆”“运河之舟”。

首博东馆由观众共享大厅和主楼两座相对独立的建筑组成,主楼位于建筑南侧,屋顶造型取自“帆”。主楼区域主要体现博物馆基本功能,由藏品库房、文物修复、陈列展览、社教活动等区域组成,设置了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及临时展览,并结合社教功能设置儿童展厅、科普展厅。同时结合博物馆业务需求,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设置了培训、文创、文化交流等配套服务功能。另外,为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让观众增强对博物馆、文物的理解,结合博物馆文物保护及修复的职能,设置对观众开放的文保展示区,进一步丰富了观众的参观体验。

观众共享大厅位于建筑北侧,屋顶造型取自“船”。在建筑内部功能布局上,结合博物馆不同功能特点及运营需要,通过声学设计,实现动静分区。为凸显新时期多元化的博物馆服务功能,观众共享大厅集展览陈列、文化交流、数字化动态展示、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观众互动体验功能于一体,满足不同观众参观博物馆的需求。

两座相对独立建筑通过地下一层、半开放式展厅和二层连廊相连。两组建筑之间设计一条水街,游客穿行时,可通过玻璃幕墙看到博物馆内部。博物馆还结合玻璃幕墙空间设计展陈内容,使不进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也能感受博物馆的魅力。同时,水街在夜间也对公众开放,使整个水街区域形成一个“永不落幕的展区”。

文物保护:7000余平方米文保中心全方位展示文物修复

“从博物馆的功能上来说,首博东馆从观众角度出发提供更多元的博物馆服务,创新性地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博物馆服务空间。”张宇介绍,除了观众共享大厅,博物馆还建有专门为儿童设立的历史文化展厅,特色的文创体验空间,具有博物馆特色的文化体验空间,以及文保修复展示空间等。

7000余平方米的文保功能区是首博东馆的一大特色,观众可以在专门设置的空间观看专业人士修复文物的过程,许多数字化修复技术将一一呈现。“通过多学科的跨界引入,增强文物保护的预见性和科学性,从而强化博物馆文物保护,尤其是预防性保护的能力。”张宇介绍,这种文物保护理念早在首博东馆建筑设计之初就已经有所体现,结合自身区位特点,博物馆主楼采用了先进的基础隔震技术,缓解地震动对博物馆建筑的影响,从博物馆建筑层面践行了博物馆对藏品进行预防性保护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