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412期 >2022-05-10编印

构建信用通州品牌
全区近三成企业信用达到A级
刊发日期:2022-05-1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赵鹏)通过大力推进信用监管,通州区经信部门正在全力构建信用通州品牌。昨日,通州区经信局介绍,目前全区信用等级A级企业占企业总量的28.4%,B级企业占56.17%,信用良好企业已成为市场主体。

通州区经信局方面表示,目前全区已将构建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新型监管机制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通过创新多项举措,经信部门着力加强事前事中事后信用监管,与有关各方共建信用通州。

据介绍,按照事前经营者准入前诚信教育、信用承诺、自主注册申报;事中信用核查、公共信用评价和行业信用评价、分级分类监管;事后信用公示、信用奖惩、信用修复及异议处理的九宫格模式,充分应用北京市大数据中心推送的信用评价结果,经信部门将信用分级分类划分为“A、A-、B+、B、B-、C+、C、C-、D”四级九等,依据分级分类结果开展信用监管,抓好我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目前,通过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等结合,建立“风险+信用”的分级分类监管制度,通州区已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分类分级指标体系,对全区企业按照信用等级由高到低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眼下,通州区A级企业32063户,占企业总量的28.4%;B级企业63408户,占企业总量的56.17%;C级企业15425户,占企业总量的13.66%;D级企业1996户,占企业总量的1.77%。

事实上,经信部门推行的信用承诺制,使得事前监管得以“有的放矢”。有关部门对于符合信用等级要求的参与工程建设招投标企业,适当减免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或者通过履约保险保函代替保证金,推进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机制创新。

目前信用分级分类评价,也在事中监管环节实现“精准发力”。对于风险低、信用好的A级市场主体,有关部门降低检查比例和频次,精简检查内容;对于风险高、信用差的D级市场主体,提高检查比例和频次,并依法依规实行严管和惩戒。依据《北京市公共信用评价指引》,优化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应用,对列入重点关注对象名单的单位,实施与其失信程度相对应的监管措施。

不仅如此,信用联合奖惩也使得事后监管做到了“赏罚分明”。有关部门对守信企业行政审批时实施“容缺受理”,开辟“绿色通道”等联合激励措施,而对失信企业依法依规开展联合惩戒。不过,通州区也建立健全了各行业各领域的信用修复机制,引导被纳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受到行政处罚和纳入重点关注名单的市场主体参加信用修复工作,做好市场主体和自然人信用信息的异议处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