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曲经纬
5月8日,通州区宋庄镇迎来自4月30日以来的第八轮核酸检测。47个自然村和4个小区共51个点位开通了185条核酸通道。在与病毒赛跑的日子,北京市住建委第一批10名下沉干部中有9位支援宋庄。每一轮核酸检测从前一天的物资分拣、第二天的现场扫码维持秩序,再到试剂转运,他们奔赴在不同点位助力各环节稳妥高效衔接。为将本土阳性病例捞干筛净,实现动态清零,他们默默守护着副中心百姓的健康防线。
持续战斗
核酸物资“分拣员” “分发者眼睛就是尺”
5月7日傍晚,风雨欲来冷风习习,忙碌一天,宋庄镇政府一层核酸专班的办公室内仍有十来位同志留守,等待核酸检测物资的到来。
“车来了!”一位同志的话打破了暂时的宁静,张超放下手中的水杯,顺势拉开了夹克衫拉链,和镇政府各科室抽调来的同志们一起向楼外走去,接下来的都是体力活儿。
张超是市住建委下沉干部领队,自4月30日凌晨,六合新村报告一起阳性病例,张超等10人主动请缨下沉。他带领9人加入宋庄防疫队伍,他自己被分配到镇政府核酸专班,负责每轮核酸检测物资的分拣、联络工作。
院子里,一辆金杯车正在风中等候,车上物资需要迅速装卸分拣。十几个人默契上前,来来回回好几趟将物资搬到一楼走廊,试管18箱、棉签36箱、消毒液18箱,还有防护服以及配件20箱……
张超手里拿着两张A4纸,上面是51个采样点预计采样人数等信息,前一天的核酸采样人数,就是下次物资分配的基数。“像小堡这样的‘大户’,有17个通道。按棉签五千个一箱,试管一万个一箱计算,光这一个村就得十几箱物资。”说话功夫,张超也没闲着,弓腰将几个大箱子挪到一边,用记号笔写上“小堡”两个字。
“小村麻烦些,得拆箱打散。”张超说,为保证不重拣少拣,大家流水作业,一人负责一项物资。“分发者眼睛就是尺,大家配合逐步默契,分拣效率非常高。”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张超穿梭在物资中间,走廊里到处都是划箱子、拉胶带的声音。
身处一线,张超才切身感受到防疫者的不易。分拣任务让他有了更多思考,物资的分发不是小事,要将庞大的总量快速细分均匀,离不开充足的人力和持续的战斗力,而基层的琐碎工作需要多些耐心和理解。前两天,他还“牵线”国企为宋庄送来了200顶防疫帐篷。他说:“下沉一线,干就完了,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多给镇里办点事儿!”
随时补位
现场采样“登记员” 一扫就是上千人
5月8日6时30分,大喇叭中循环播放着唤醒村庄的声音:“请大家排好队,保持2米距离。”尹各庄村的核酸采样开始了。按前一日数据,预计采样人数6800人。
市住建委新机场建设协调处下沉干部曾爱文前来支援,这几天他还当过分拣员、搬运工、巡视员和司机……算得上是下沉干部里的“自由人”,随时补位。他今天的工作主要是“扫码”,即核酸采样登记,这是核酸检测的重要一环,需要准确录入被检测人员信息。
曾爱文身穿防护服,手边是上岗必备“三件套”:iPad、试管、贴纸。他先用iPad一一扫描村民的身份证核对信息,无误后才能进行核酸检测。
“身份证不是随便扫扫。”曾爱文说,这项工作粗中带细,比如姓名三个字,只扫出两个字,或者同音不同字,身份证号不正确,都不行,每个细节都得盯着。扫管码、扫身份证,一坐就是一上午,一扫就是上千人,既要“手速全开”,还要有定力有准头,丝毫不能放松。
尹各庄村共开通了3条采样通道,每条通道都井然有序。说起下沉以来的感受,曾爱文感慨道:“所有人都是防疫不可或缺的力量。扫码准备充分点、排队耐心多一点、防疫工作配合一点,最终很多的‘一点点’,就会筑就常态化防疫的坚实城墙。”
稳妥高效
检测样本“转运员” 每天经手15万人次样本
一根试管从采样现场到达实验室,中间需要中转。根据要求,各点位每隔一小时送一趟采样试管,中转站人员清点查收,然后交与转运车辆完成最后的接力。
7时30分,负责核酸样本中转任务的贾渠魁准时到达宋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规定熟练地穿上防护服并双手消杀。
7时40分,第一批送来的35管350人核酸样本经过封箱、消毒、交接、装车送抵中转站。
记者看到,一个个盖着红色小帽的试管被封在黄色袋子中。贾渠魁按要求扒开黄色外袋,用手机软件扫内置密封袋上的条码清点数据,确认无误再将数据分别报给旁边守在纸端和电脑端的另外两位下沉干部处。3分钟,核酸样本中转完成,封箱装车,每小时运送一次,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贾渠魁是市住建委监督总站科员,平时负责协助相关业务科室完成“三类企业”的检查管理工作。此次支援宋庄,他每天经手15万人次的核酸样本,能否安全、精准、高效地将核酸检测标本转运走,对城市副中心核酸检测工作有序开展、圆满完成至关重要。重复的工作、冗杂的数据让他始终提着“十二分精神”。
“早一分送达检测,就少一分传播风险。核酸样本转运时限严格,既要保证速度,更要保证质量,每管样本数量及人员必须核对清楚,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尽快实现动态清零。”贾渠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