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401期 >2022-04-22编印

天津宝坻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十二条”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打造“中关村宝坻模式”
刊发日期:2022-04-2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1.jpg本报记者 张群琛 通讯员 陈振

近期,天津市宝坻区优化营商环境十二条措施正式出台。“十二条”主要包括营造政商关系新生态、制定服务体系新标准、实现数据共享新融合等12个方面60款具体内容。其中,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项目,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将打造承接非首都功能的强力载体,形成研发孵化在北京、生产制造在宝坻的“中关村宝坻模式”,实现产业协作错位承接。


近三年引进京冀项目876个

据统计,截至目前,宝坻全区市场主体总量近7.5万户,同比增长近23%,市场及市场主体充满活力。近3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效应突显,宝坻区引进北京、河北方向项目共876个,总投资543亿元。今年一季度,实现签约项目45个,协议总投资143.4亿元。年内,京唐、京滨城际铁路也将建成通车,津侨国际小镇、华润工业4.0智能创新中心、“京津冀商务会客厅”等项目均将加快建设。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宝坻区多年来持续发力,2021年,宝坻区制定了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宝坻区已累计取消许可事项26个,减少申请材料534件,减少办理环节事项58个,缩减办理时限的事项513个。与北京通州、河北唐山、吉林长春等地实现了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营商服务助企跑出加速度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项目,截至目前,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累计注册企业600家,签约实体项目60个,开工建设19个。此次发布会上,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表示,要通过打造“一中心、三平台”,构建“一站式”产业服务体系等四大措施使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成为承接非首都功能的强力载体。

在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波森商务用车系统产业基地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作业。该项目是宝坻区首批“拿地即开工”的工业项目,自3月15日进厂施工以来,截至4月初已完成场地平整、辅助设备、内部道路硬化等,预计明年4月建成投产。同时,总投资0.7亿元的中冶迈克液压科技生产研发基地项目也已动工建设。

作为宝坻区首批“拿地即开工”的两个重点项目,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管委会从项目签约后,第一时间协同相关部门为企业量身定制专属落地方案,明确审批事项、要件、时限、环节,从立项到拿到施工许可一路绿灯。尤其是在德国波森商用车项目前期落地的过程中,企业因厂房再扩大,审批手续全部推倒重来,科技城管委会建立“21人对1人”的微信服务群,各部门营商服务齐步走,均拿出最优方案,帮助企业跑赢时间。从3月2日摘牌到3月14日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取得施工许可证,两个项目创造了宝坻区工业项目最快的开工速度。


产业协作精准定位、错位承接

在构建京津冀协同合作模式方面,科技城不断创新,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打造形成研发孵化在北京、生产制造在宝坻的“中关村宝坻模式”。

目前,科技城已初步实现产业协作的精准定位、错位承接。比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光环新网落地科技城,缓解了北京的能源结构压力;在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以博宇半导体、合众汇能为代表的细分行业领军企业落户科技城,为京东方等北京龙头企业提供上游配件产品支撑;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瑞科恒业、波森商用车、联恒工业等企业落地,为北京的整车装配提供零部件支撑。

同时,打通京津冀协作关卡,科技城实现国家高新企业资质互认。比如通州区北京天龙钨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体搬迁至科技城后,企业具备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格通过政策改革在天津持续,有效推动区域合作向实质化方向迈进。

此外,这里也不断完善搭建城市配套资源,增强区域软实力,以城聚人、以人聚产、以产兴城。为促进京津通勤便利化,规划设计了从宝坻南站到科技城的快速自动驾驶公交系统,实现无障碍接驳。

据介绍,今年是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进入实质建设的第二个五年的开局之年,这里将依托中关村协同发展大厦、高端医疗器械园等平台,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等主打产业。年内,科技城二期开发建设、科技城联通北京的通讯信息高速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配套设施也将全面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目前,科技城在与一些央企的三级公司、北京方向的产业项目进行对接。预计到今年年底,计划实现科技城入驻的市场主体达到1000家,再新增100家实体企业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