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399期 >2022-04-20编印

听民声 解民生
刊发日期:2022-04-2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2.jpg

胡同主事们集思广益,为胡同的大事小情出谋划策。记者 党维婷/摄

本报记者 郭丽君

“您别着急,一会维修师傅就过来修路灯。院内地砖松动的问题,我也马上联系。另外提醒大家,疫情防控不能放松,尤其咱这大杂院,大家进出一定戴好口罩。”一早,赶在居民上班前,中仓街道莲花寺社区胡同主事王玉敏就在蔡老胡同一户居民院内忙活开了,在民情日记本上记下居民反映的各种诉求,并立刻解决。

第一时间发现居民身边的“痛点难点”,全力解决好居民家门口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效减少居民投诉……今年,中仓街道吹响“突破提升”号角,擦亮“四有四服务”党建服务品牌,探索总结接诉即办“中仓经验”。期间,着眼细节小事,通过“抓住每个工单,分析每件小事,化解每个矛盾,温暖每个邻居”,听民声、解民生。

截至目前,中仓街道接诉即办综合平均分99.07分,在全市343个街道乡镇排名中位列第39位;在全区22个乡镇街道中综合成绩位列第3位。相比去年同期,全市排名提升了108位。

胡同主事上门问需

居民难事未诉先办

中仓街道莲花寺社区位于旧城南大街,居民密集、老旧平房多,管理起来不容易。胡同主事成了胡同里的主心骨。兜里揣着民情日记本,每天巡查入户走访,挨家挨户上门问需,主动服务、未诉先办,就是胡同主事的日常。(上接1版)马家胡同位于有百年历史的南大街,小巷狭窄、出租户多、停车密集、往来人流量大,老城区面临的问题这儿几乎集齐了。2017年“胡同主事”制度在此落地生根,一群善于处理问题、受居民认可的退休大爷、大妈,被居民推选为“胡同主事”。高崇艳大妈就是其中的代表。

“别看胡同只有200多米,每天都得来回遛上二十多趟,入户宣传垃圾分类、排查安全隐患,遇到突发情况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就通过手机微信群向社区上报。我们的民情日记上记的都是各家基本情况,平时走访时还要不断补充更新,做到心中有数。”高崇艳每天就扎在胡同里琐碎的民生小事中,事儿再小,也认真办,大伙儿都说“高大妈效率高”。

“前几天,高大妈傍晚走访看见我家门口的井盖破损了,立马帮忙联系,不到一个小时工人就把新井盖换上了。现在晚上出去遛弯也不用担心脚下有陷阱了。”街坊马立新给高大妈的高效率点赞。

胡同主事是社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一条线。莲花寺社区下辖16条胡同,5000多户人口,被划分成若干“小网格”,包括胡同主事、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区党员等统统入网格,织起“党建工作网”“服务群众网”“基层治理网”,串起社区万条线,未诉先办解民难。

“胡同议事厅”也成为“抢答”民众诉求,为民办实事的新渠道。每周一,胡同主事开会,你一言我一语就将近期胡同问题一一反映,能解决的当场就办,麻烦的立刻上报,基层治理效率明显加快。

2021年,莲花寺社区接诉即办接单133件,响应率100%,解决率98.65%,满意率99.46%,综合得分99.24,列居街道排名第一。不久前,还荣获2021年度市级接诉即办先进集体。

社区党建联盟“伸把手”

为民服务解难题

解决社区事儿,需要大家一起“伸把手”。莲花寺社区聚焦辖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依托“双报到”机制,携手供电公司、市政一所、潞河医院等18家共建单位,成立社区党建联盟,通过与共建单位协商社区困难与需求,制定“服务群众需求清单”68项,由“双报到”单位、在职党员根据群众需求领单帮办。

“以前院内地面坑洼不平,下雨积水不说,平时走路都得绕着,晚上不敢出门生怕崴脚。”去年夏天,得知紫竹庵胡同的路面情况,社区立即开展大排查,发现不少大杂院的地面和胡同坡道都有不同程度的塌陷和破损,其中一个3平方米的坡道和一个1平方米的路面大坑最为严重。

社区依托党建联盟,联合市政一所进行路面硬化,并修复两个大杂院的路面,此外还“顺手”处理了树冠修剪、污水口修理等共计300余件大事小情。

路面平整了,胡同环境也不能掉链子。在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胡同议事厅的形式开展“鲜花装点胡同,打造宜居社区环境”活动,推进式改造角落乱堆乱放问题。街道协调资金统一购置木制花箱。同时区城管委市政一所主动与莲花寺社区党总支对接,为社区赠送200盆月季和800盆石竹,扮靓社区11条老胡同。

路好走了,环境美了,居民心气儿顺了,有事第一时间找社区,党建联盟(支部帮手)成为社区12345诉求减量新途径。

家门口“码上说”

闻诉而动跑出加速度

解决居民难题,贵在“快”。

位于上园西路的中上园5号院小区已经建成23年,由于无物业管理导致“脏乱差”成为常态,居民怨声载道,成为12345投诉的重灾区。中仓街道党工委以“先尝后买”的方式引进物业,2019年入驻后,中上园5号院小区旧貌换新颜。

今年,物业又创新推出“码上说”马上办模式,服务到家。小区200多户居民家门口都贴上了二维码——“物业在线,有事您码上说”,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只要掏出手机扫一扫,就可第一时间得到回复。

有问题家门口就能快速解决,让居民住得越来越舒服,小区实现了“接诉即办”热线零投诉。

如此快接快办在中仓街道并非个例。

“水管已经修好了,效率真快,满意!很满意!”辖区居民刘先生在回访电话中连声称赞。几天前,中仓街道市民诉求中心接到一个急件儿,正是刘先生反映家中水管跑水,希望立刻处理。

从接件到转办至街道便民服务队,10分钟内,抢修队员就赶到现场,查找漏水点,维修破裂管线。不到半小时,抢修完成,恢复正常供水。

这样的民生诉求,街道诉求中心平均每天至少受理20多单。城市管理、违法建设、房屋权属、物业服务……事无巨细,只要是群众反映的,该中心都会第一时间积极响应。

服务民生,层层加码、层层保障。如今,中仓街道通过“街道—社区—网格员—胡同主事—楼门长”上下互联、左右互通运行机制,使群众诉求分秒必达,即接即派,打造“党建引领、镇街吹哨、部门报到”的基层社会治理全网络。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中仓街道党工委书记宗飞表示,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要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以更大力度推动资源力量向基层倾斜,夯实“最后一公里”,实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和服务群众效能“双提升”。下一步,中仓街道将继续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巧用中仓街道“四有四服务”党建品牌,进一步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群众反映的小事当成大事来办,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抓住“群众家门口”和“群众身边事”两个关键点,探索推进网格功能、网格管理、网格服务的新举措,把每一个网格建成一个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坚决打通服务“最后一米”,让治理插上翅膀,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街区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