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群琛
近日,北京市京津冀协同办会同各有关部门研究编制了《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22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工作要点》共安排部署了12大类70项重点任务,涉及173条重点事项。
市京津冀协同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继续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本市实施方案,围绕强化科技创新、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四大功能,推进政策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落地,努力创造“城市副中心质量”。
【今年要点】
关键词:重点任务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质量样板
2022年,本市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任务安排上,突出重点,聚焦难点,坚守“一个初心”,狠抓“两个示范区”建设,加快推动“五项突破”。
●坚守“一个初心”
将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一鼓作气抓到底,全力支持雄安新区打造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坚定不移疏解整治促提升。
●狠抓“两个示范区”
聚焦用力抓好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扎实落实支持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质量样板。
●加快“五项突破”
以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为统领,带动协同发展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一是支持环京地区发挥首都发展腹地作用,促进职住协同、要素互补;
二是发挥交通一体化引领作用,促进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互融水平;
三是发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联动”;
四是落实双碳要求,促进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
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延续性任务和新增任务格外引人关注。
市京津冀协同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
在今年的工作要点中,本市安排了一批延续性的任务,比如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深入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抓好支持雄安新区“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建设、继续举办北京与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等任务。这些任务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通过再谋划、再梳理,提出了2022年的目标任务,推动取得新进展。
同时,本市加强主动谋划,统筹布局一批新的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比如学习借鉴长三角等区域一体化发展经验做法,推动出台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相关方案;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本市实施方案,推进政策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落地;发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用,加快构建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充分发挥冬奥会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牵引作用,扎实做好冬奥可持续和遗产工作等。
关键词: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
配合国家层面研究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相关方案
今年,城市副中心仍然保持昂扬发展的态势。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本市实施方案,围绕强化科技创新、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四大功能,推进政策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落地,努力创造“城市副中心质量”。继续保持年度千亿投资强度,加快推进三大文化设施、行政办公区二期、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建设。加快科技创新、金融商务产业聚集,积极推进运河商务区建设发展。用好环球主题公园外溢效应,延伸发展动漫游戏、演艺娱乐等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加快建设张家湾、台湖、宋庄三个特色小镇。推动出台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相关方案,办好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
目前,北京正在配合国家层面研究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相关方案。在交通方面,有序推进厂通路建设,开展姚家园路东延、石小路、通宝路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平谷线建设。产业协同方面,继续举办北京与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争取再签约一批合作项目,服务保障签约项目落地实施。旅游文化方面,协同建设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加快推进北运河、潮白河综合治理。实现杨洼船闸工程完工、大运河京冀段旅游通航。支持提升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
关键词:首都都市圈
与环京周边地区率先构建一体化交通体系
都市圈是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和带动力量,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经阶段。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快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为支撑,按照职住协同、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圈层结构,加快建设定位清晰、梯次布局、协调联动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发挥北京“一核”主动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主干构架。
2022年,本市将加快落实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各项任务。
“通勤圈”主要是深化通州、大兴、房山等区与北三县、固安、武清等环京周边地区密切合作,率先构建一体化交通体系,引导北京适宜产业在环京地区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功能圈”主要是深化雄安新区与城市副中心“两翼”对接协作,形成错位联动发展格局;唱好京津“双城记”,推动科技创新合作园区建设发展,推进北京空港、陆港与天津港的规划衔接融合,用好津冀出海通道。
“产业圈”主要是共同改善区域营商环境,支持重点产业承接平台建设,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共建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完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与配套。
同时,还要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严格执行修订后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2022年版)。深入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引导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一般生产制造环节调整退出,促进具备升级条件的企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提升,推动区域性市场转型发展,巩固疏解成效。
抓好核心区控制性详规实施,提升核心区服务保障功能,持续降低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新建、改造提升一批蔬菜零售类便民商业网点。推进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昌平校区、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二期等高校新校区建设,加快推进北京口腔医院迁建、朝阳医院东院等医疗卫生项目建设。
关键词:雄安新区
全力支持雄安新区提升承接能力
市京津冀协同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把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坚持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就主动支持什么,扎实落实京冀两省市共同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今年,本市将继续全力支持雄安新区提升承接能力,抓好“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后续工作,推动中小学项目陆续竣工交付,加快医院项目建设,协助开展教师、医生、护士等招聘和培训工作。细化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具体措施,深化与雄安新区学校对接支持,持续对口支持雄安新区医疗卫生机构。推动出台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发展规划,支持符合雄安新区功能定位的创新资源集聚发展。实现京雄高速北京段主体工程完工,推进京雄商高铁(北京段)前期工作。
关键词:协同发展
实现京唐(京滨)城际铁路建成通车
今年,京津冀将继续深化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合作。
加快建设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推进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工程建设,实现京唐(京滨)城际铁路建成通车。推动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北京西-良乡段)整体提升工程和东北环线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国道109新线高速、承平高速、西太路等。促进北京空港、陆港与天津港融合发展,开行北京-天津港集装箱铁路班列。
深化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和联防联治。健全完善空气重污染联合预报预警机制,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应对。加快实施永定河山峡段、平原南段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京冀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共同行动,系统推进官厅库区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全面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任务,支持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
提升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协作水平。发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用,加快构建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持续推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中关村科技城、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合作园区建设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建设和管理,推进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等建设。
合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挂职交流、互访互学等活动,发挥职教集团(联盟)作用,促进职业院校服务能力升级。持续推进北京市属医疗卫生资源与张家口、保定、廊坊等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发展,加快门诊直接结算定点扩面,确保年底实现北京市定点医疗机构全覆盖。推动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提高就业社保服务能力。巩固完善京津冀疫情联防联控联动工作机制,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加强生活必需品和防疫应急物资保障。
【八年成就】
■城市副中心
行政办公区二期10个地块全部实现开工
国家出台了支持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本市制定了实施方案和政策、任务、项目三个清单。一系列亮眼成就引人瞩目。
市级机关正式迁入,首批搬迁涉及35个部门、165个单位、约1.5万人。行政办公区二期10个地块全部实现开工,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全部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正式开诊,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投用。环球主题公园盛大开园,截至2021年年底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60万人次,成为北京文化旅游新地标。积极引导优质要素资源向城市副中心集聚,北投集团、华夏银行等一批市属企业落户,运河商务区注册企业约1.6万家,张家湾设计小镇累计注册企业231家。
■通州区与北三县
跨界道路通达性不断提高
在国家协同办指导支持下,京冀两省市共同努力,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其中,跨界道路通达性不断提高。通燕高速燕郊西出口改建工程建成通车,厂通路实现开工建设,姚家园路东延、石小路等均已签订接线协议。轨道交通平谷线加快建设,这是北京首条跨区域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预计2025年年底建成通车后,将成为北京与北三县的重要通勤快速通道。引导适宜产业向北三县转移布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合作共建原则,继续举办北京与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2021年洽谈会签约项目39个,意向投资额约247亿元,2019年以来连续三年累计签约项目120余个、意向投资额约800亿元,涉及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潮白河森林生态景观带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大运河北京段与廊坊段实现同步旅游通航。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延伸布局。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揭牌,中日友好医院、友谊医院等16家央属、市属医院与北三县医疗机构签署协议并持续推进合作。北三县16家定点医疗机构已纳入京津冀异地就医普通门诊直接结算范围。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政务服务“区域通办”正式启动,推出453项高频便民事项和70项政务服务事项。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地区生产总值占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4成
截至目前,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2021年北京企业对“通勤圈”投资次数是2015年的2.4倍,“通勤圈”作为北京产业发展腹地作用显现。2021年北京企业对“功能圈”“产业圈”投资次数分别是2015年的2.2倍、2.1倍。2021年,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万亿元,占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4成。
■雄安新区建设
超千家在京企业机构在雄安注册
截至目前,北京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中已有序推进“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建设,幼儿园项目已于2021年年底竣工并交付雄安新区,中小学项目正在加快收尾工作,医院项目主体结构封顶,正在进行二次结构施工,将于近期实现外立面亮相。同时,制定实施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有关工作意见,北京与29所雄安新区学校加强对接支持,宣武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5所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持雄安新区相关医疗卫生机构。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发展规划加快编制,超千家在京企业机构在雄安注册,其中,中关村高科技企业设立分支机构142家。十余家北京市属国企主动参与支持雄安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和金融服务等。京雄城际铁路运营满一年,京雄高速北京段加快建设,两地直连直通的交通体系加快构建。
■京津冀重点领域
五大主干河流26年来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
多年来,京津冀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取得系列新成效。
一体化交通网络加快建设。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京哈高铁全线贯通。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京唐城际铁路建设有序推进,大兴国际机场北线高速公路全线贯通。
协同推进区域环境生态治理持续改善。2021年北京PM2.5平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首次实现全面达标,较2013年下降63.1%。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主干河流26年来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协同推进京冀两地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京津两地风沙源治理。
产业对接和创新协作不断深化。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已完工投产北京项目达到56个,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累计超过3000家。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9000余家,2021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350.4亿元,累计1760亿元。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稳步推进。推动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天津、河北布局,成立15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联盟),开展教育协同帮扶项目。持续实施京张、京承等重点医疗卫生合作项目。43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485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21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在三省市239家医疗机构试行共享。京津冀48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51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
区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京津冀三地及雄安新区实现互设“跨省通办”窗口,京津冀“一网通办”专区新增区域服务事项55项。三地税务部门联合制定19项跨区域协同便利化举措,共同发布京津冀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