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392期 >2022-04-11编印

副中心探宝之陶器篇(二)
刊发日期:2022-04-1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张群琛 党维婷

通州区博物馆共有馆藏陶器几百件,其中汉代的藏品占据了大多数。上一期,我们带您了解了战国、两汉时期的通州陶器,这期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唐代至清代的部分馆藏陶器。

做蒸饼的陶模、彰显家居审美品位的绿釉陶瓶、经漕运而来的陶罐、具有品牌意识的红陶范……历史上,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会用到陶器,通州区博物馆的馆藏陶器也各有特点,浓浓的生活气息,发端渊远的漕运文化都可在这些陶器上探寻一二。

实用器具展示古时生活日常

在古代,陶器经常出现在平民百姓的生活中。通过观察它们仿佛可以触摸当年的百姓生活痕迹,一窥千百年前人们的日常生活。

比如1987年11月出土于永顺镇前窑村南砖砌八角墓内的3件清代蒸饼陶模。3件模具都制成了宽大的侈口,方便制好的蒸饼出模。同时,3件模具形状各异,内部还刻有兽面纹、“丁”字纹等花纹,制作印纹蒸饼时更加简单快捷。可以想见,当年蒸饼出炉时,伴随着清甜的麦香,一枚枚形状各异的蒸饼也让人食指大动。蒸饼陶模的出现,也是民间饮食习俗的见证。

辽代的绿釉龙形耳方腹陶瓶也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其造型工艺甚为新颖别致,方侈口,出大扁方平折沿,高方领,方溜肩,正面琵琶形方腹,腹下渐斜收,设高方圈足出折台外撇,又施单色绿釉泥质红陶胎,出双螭龙衔白釉花环耳,方肩、腹、腹下部浮雕铺首衔环、开光花鸟、开光莲池、缠枝花叶以及仰莲瓣纹饰为此最具特色之处。

这种陶瓶最初是日常生活存放食物或者其他物品时的辅助器皿。能使用这种陶器的家庭,一般是有经济能力的大家庭。后来由于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此类陶瓶逐渐变成客厅的装饰陈设,平时也会存放一些生活零碎小物件,既有实用性又可使室内华贵典雅。此器的外观就给人一种吉庆之感,更加突出房屋主人所具有的层次、实力与气派,说明那时人们的审美意识就已经提升到较高水平。

陶器发现与漕运文化息息相关

还有些陶器则与通州漕运文化息息相关。从一件宋代的侈口钵腹平底双系绿釉陶罐上就可见一斑。

该陶罐腹部的上方,从右至左横印刻楷书繁体小字“清河鎮”与“泰聚興”三字铭文款识。“有史料记载‘清河鎮’为古地名,位于海淀区与昌平区界之间;‘泰聚興’应为名号,或是制作这种陶器作坊的昵称,或者是清河镇一处酒馆、商栈、客栈的字号。为商业与地名文化研究提供了可靠信息和线索。”通州区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说。

这件陶罐为何出现在通州也是值得研究的地方。这可能与今梨园镇半壁店村所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陶罐发现处是张家湾奔往京城与古代通州城去往京南重镇马驹桥古道的交错范围,加之古通惠河道流经此村北部区域,商贸过往频繁。当时,这件陶罐可能是通过宋代的商队贸易被驮运至此,同时也被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陶范模刻彰显商业“品牌”意识

作为漕运繁华之地,当年通惠河等地聚集大量民间商业,一件清代的石榴形红陶范就凸显出当年商人的“品牌”意识。

通州区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件红陶范为当时社会民间生产商品或工艺品所使用的模刻子,能够与具有一定商品经营性质的广告和标识联系组合起来。这从侧面反映出明清时期在通州北门外通惠河北岸一定范围内,民间商品以及民间手工艺品生产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手工制造作坊。

此外,身着汉代汉族服饰、面部丰满、风姿婀娜的唐三彩仕女俑;身披战袍、腰系护心镜带的明代灰陶力士雕塑像等都是通州区博物馆馆藏陶器中十分有代表性的。

清代--蒸饼陶模 (2).jpg

清代--蒸饼陶模 (5).jpg

蒸饼陶模

蒸饼陶模是古时烹饪的面食模具。1987年11月出土于永顺镇前窑村南砖砌八角墓内。清代制作,为蒸饼印花陶范,冥器共3件。其一内底刻阴纹反字“同治当十”钱纹,边环刻“丁”字纹;其二为布币形,侈口,直身,平底阴刻兽面纹;其三为侈口折肩瓶形,平底阴刻小花纹。制成侈口,为易出模,制作印纹蒸饼快捷,是民间饮食习俗的见证。

唐代--灰陶六扳锅.jpg

唐代灰陶六扳锅

此陶锅高8.4厘米、口径8.5厘米、宽(腹径)13.5厘米,侈口,棱角沿,丰肩,钵腹,平底。从外口沿至扳手水平线之间显有轧道环弦纹三道,扳手以下壁面较为平整。胎色青灰,细密坚硬,腹与肩相交处设有制作凸出且相互对称的三组扁长条形扳手,便于持握端拿。整体造型工艺较为细巧,纹饰简洁,布设合理,层次分明,典雅美观,又专设三对扳手,为此器最具特色之处,体现了唐代时此范围内制陶工艺已有较高的水平与发展或传承。

辽代--绿釉方形陶瓶.jpg

辽代绿釉龙形耳方腹陶瓶

陶瓶高34.5厘米、宽(腹径)10厘米。造型工艺甚为新颖别致,方侈口,出大扁方平折沿,高方领,方溜肩,正面琵琶形方腹,腹下渐斜收,设高方圈足出折台外撇,又施单色绿釉泥质红陶胎,出双螭龙衔白釉花环耳。方肩、腹、腹下部浮雕蒲首衔环、开光花鸟、开光莲池、缠枝花叶以及仰莲瓣纹饰为此器最具特色之处。

唐代--釉陶三节罐.jpg

绿釉陶三节罐

该罐盘口,瓜棱腹,大喇叭口足,环底,鼓腹,短颈,卷口,大沿覆钵束颈盖。其绿釉脱剥严重,品相低劣,但在通州出土十分稀少,则使此标本更显珍贵。具有较好的历史、艺术与文物研究价值。

宋代--侈口钵腹平底双系绿釉陶罐.jpg

宋侈口钵腹平底双系绿釉陶罐

该陶罐高15厘米、宽(腹径)17厘米、重量1.059公斤。其从上至下为侈口,唇沿,束颈,圆肩,钵腹下略渐收,内微凸底,平足,罐身施翠绿釉,为泥质红陶胎材质,内施一层轻薄绿釉,外壁腹下施釉不到底。釉面较为均匀莹润清透稳实,但见外肩部釉面显有少许晕散,似垂流的感觉,但并没真正显有垂釉。罐腹部上方从右至左横印刻楷书繁体小字“清河鎮”与其“┰”字顶格式纵印刻较大繁体楷书为“泰聚興”三字铭文款识,这是它最值得研究之处。

清代石榴形红陶范1.jpg

清代石榴形红陶范

此件红陶范高0.8厘米、宽(腹径)5.9厘米、长6.1厘米。此红陶范胎质细腻坚固,胎体均匀规整。石榴形红陶范造型工艺甚为精致,似扁葫芦瓶形,内侈口平沿平底,又内底平面阴刻小朵花图案红陶胎为其最具特色之处,体现了清代陶窑工匠高超的制陶工艺技术水平。

唐代--三彩仕女俑.jpg

唐三彩仕女俑

唐三彩仕女身着汉代汉族服饰。其立于方座上,身施褐、绿、白三彩釉,面部露胎。短发,额上小髻,黑发似涂漆;面丰满,头微右侧垂视,右手持镜,肘上屈,左手自然下垂,双脚八字立。身服宽沿交领水袖衫,胸系多褶长裙覆足。塑造神态、线条自然流畅,风姿婀娜,品相较好,整体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以及文物研究价值。

灰陶力士塑像(收集自燃灯塔).jpg

明代灰陶力士雕塑像

此雕塑像被发现于燃灯塔上,高43厘米,宽(腹径)27厘米,厚13厘米,重15.6公斤,先泥雕塑,后入窑烧制而成。力士挺胸昂首,身披战袍,腰系护心镜带,足穿马靴。陶质较为细腻,造型工艺精巧,雕塑工艺精良,将此设置于燃灯塔身之上,给塔的外观增添整体华丽、传统大气、美观坚固、协调一致的效果和色彩。惜此灰陶力士雕塑像的头与一足残缺,但仍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以及文物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