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的奥运情缘
本报记者 张丽
“在章华的雕塑作品中,冰雪运动展现出力与美并茂的风姿,充满了速度与激情的交融。体育健儿的奋勇向前、双臂鹰展、转体回旋、腾空跳跃等运动姿态风采各异,迸发出一往无前的生命力量,舒放出蓬勃旺盛的运动生机,也展现出冰雪运动独特的美感,升腾起中国体育健儿的时代精神……”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如是评价。
北京冬奥会期间,“情系冬奥——章华雕塑展”在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展出,好评如潮。此次个人展览集中展示了驻副中心雕塑家章华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创作的近40件主题雕塑。
“这是一个关于花样滑冰的主题雕塑,看运动员修长的双臂和双腿向多个角度延展,好像在尽力感受和支配着属于她的空间,身体特别紧致收缩,健美又不失优雅,我取名‘心在飞翔’。”说起雕塑作品,章华不急不缓,娓娓道来。
单板滑雪《飞翔》、自由式滑雪《翱翔》、冬季两项《弹无虚发》……一件件清新、明快、唯美且充满青春动感的活力雕塑艺术品,生动记录下多姿多彩的冰雪运动,让观者从艺术家的视角再次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
章华的奥运情缘要从他的家乡说起。
“通州宋庄是我的第二故乡,张家口康保县是我的第一故乡。母亲剪的窗花给了我最初的艺术启蒙。”章华说。小时候,一块泥巴、一团莜面就是最好的玩具,经过他一翻鼓捣,就会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物件。对雕塑艺术的热爱,在不知不觉间扎根。1998年,已经34岁的章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读研,他毅然放弃稳定的工作,完全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
章华很快创作出处女作《童年记忆——编花篮》,并入选2000年在王府井大街举办的“新北京新奥运”雕塑展,和奥运的缘分悄然来临。
“体育题材,对每个艺术家而言都是很好的创作源泉。”定居宋庄的章华潜心创作。从构思到泥稿到翻模,到工厂开模、掏泥、翻成玻璃钢,再到铸铜厂翻硅膠模、蜡模、沙模,最后把青铜融化铸入沙模……每一件作品都历经千锤百炼。
2014年,已经颇负盛名的章华接到家乡的邀约,半年后,一款16米高的不锈钢材质的《翱翔》屹立在张家口市崇礼区半月广场上,展示着滑雪健儿超越极限、勇攀高峰的豪迈。
奥运情缘还在继续。去年10月,章华创作的5款铜质雕塑作品被列入“北京2022冬奥会特许商品”,除了《翱翔》,还有《飞翔》《心在飞翔》《腾飞》和《弹无虚发》。这5款铜质雕塑类特许产品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冰雪运动项目为主题,从展现空中跳跃姿态的单板滑雪,到运动感十足的自由式滑雪,再到姿态流畅优美的花样滑冰,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雪上运动项目“冬季两项”,用现代雕塑凝固了冰雪运动的精彩瞬间,用艺术传播冬奥,让更多人了解冬奥。
今年春节,一场名为“魅力宋庄喜迎冬奥”的冰雪主题展在宋庄开幕,展出的30件雕塑作品,有9成出自章华之手。不仅如此,章华的著名雕塑作品《童年记忆——编花篮》《老鹰捉小鸡》《琴语》也在全新改造的小堡文化广场中央展示,成为宋庄艺术区的地标之一。
一个展览结束了,新的展览又要开始了,这次还是在宋庄,“这一次的主题是记录时代发展,我会用雕塑给大家讲中国故事、北京故事、宋庄故事。”章华说。
画笔再现运河古镇风貌
本报记者 田兆玉
徐徐铺开长卷,一幅运河盛景呈现再眼前。画卷中,大运河水蜿蜒流淌,漕运大船风帆高扬,正从远方缓缓驶来。这就是86岁的通州画家景浩老师绘制的古镇张家湾漕运盛景。
景浩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齐白石先生的再传弟子,著名画家和古钱币收藏家。2004年,通州区出版《古韵通州》一书,全面反映了通州区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景浩也参与其中。在参与书籍制作的过程中,他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书固然好,但史料、文字这么多,很少有人能够接触、能够看懂,比如书中描写的古镇张家湾,我就会好奇,张家湾在古时究竟是什么样,可能只有靠想象在脑海中补充画面。”
为什么不干脆画出来呢?这样大家可以更直接地看到通州盛景。经过反复斟酌,他决定先画运河畔的张家湾、马驹桥、永乐店、漷县四个古镇。
主题确定后,他却迟迟没有动笔。为使画作更接近历史,他花了近两年时间做前期准备。除了收集各种书籍、资料,他还多次前往首都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借阅历代通州志和相关资料,翻阅古籍。同时,走访当地老人,记录他们记忆中的家乡。
铁锚寺原来在哪、广福寺是几重院落、荷花庵供奉的究竟是谁……随着走访的深入,他对各个古镇的历史也愈发了解。“就拿漕运古镇张家湾来说吧,这儿是广福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共有大雄宝殿5间,院里有两棵大槐树……这些都不是我凭空想象的,都是根据史料和老人的回忆一次次绘制、修改,再绘制、再修改,反复多次,才最终定稿。”景浩介绍。而且,每次绘制完,他都要把初稿拿给村里的老人们看,确认真实性和准确性。
在漕运古镇张家湾的长卷中,乘风破浪的运粮船,岸上卸货的苦力,挑着担子卖货的小贩,在胡同里玩游戏的孩童,热闹繁华的商业街,鳞次栉比的店铺,还有诸多的庙宇……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耗时六年,景浩完成了四座古镇复原长卷,他也希望后人能通过古镇画作,再次触摸历史。
副中心的变化简直是“和快门比快”
本报记者 郭丽君
在通州区的摄影圈有位家喻户晓的“70后”拍客。从喧嚣热闹的乡村大集到北京城市副中心落地崛起,从大运河两岸的巨变到燃灯佛舍利塔的古今……72岁的武政用手中的相机记录50年来的通州变迁,用30多万张照片描绘对家乡的热爱。
清晨,在大运河畔,武政熟练地将三角架固定好后,便从摄影包中取出相机架在云台上,对着大运河晨曦美景频频按下快门。一个小时后,他又扛起“长枪短炮”再一次登上河畔丽景小区的高层拍摄点位,这已经是他今年第11次来到这儿拍摄大运河两岸变化了。
“我出生在武窑村,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也是共和国同龄人,50年相机就没离过手。”从年轻起,武政便热衷于摄影。在他看来,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就是拿着相机走街串巷地拍摄照片,他的镜头中满满都是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谈起和摄影结缘,武政说:“以前在部队,是领导让我学摄影,让我拍片。如今城市发展太快,是我要学摄影,我要拍片。”1978年复员回到通州后,武政用几个月的工资买来一架海鸥照相机,从此开启了拍客生涯。拍摄、冲印、放大、剪辑、说明……他把部分拍摄的照片制成摄影集,并清楚地标记拍摄信息,让每一张照片都有了自己的“身份”,也让副中心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有了见证。至今,武政已拍摄了30多万张通州风景人物照片。
岁月荏苒,从黑发到银丝,进入古稀之年的武政本应在家安享天伦之乐,但老人手中的快门仍没有停下,依然奔走在大街小巷,端着相机,记录通州的点滴变化。“趁着现在还能拍,就多走走,多看看。”武政对未来还有很多计划。
“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我都会带相机来拍摄。”自从大运河通航,武政更是加快脚步,每天都要拍摄几十张大运河两岸建设的照片,回家后再精选入电脑,数千张母亲河照片被精心留存。
身为一名“拍客”,武政觉得通州的变化实在太快,简直是“和快门比快”。为此,他牵头成立京通乐淘摄影联谊会,号召大家一起来拍城市副中心建设,拍悠悠运河穿城而过,拍和谐宜居的小区环境,拍7号线环球度假区站封顶……记录城市变迁。
去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武政入党50年,“拿相机”50年。他遴选出一百幅拍摄通州巨变的精品力作,无偿捐赠给区档案馆,“这是我作为一名老党员、一位摄影人的夙愿。”
古老运河载入现代“名物”
本报记者 关一文
“去‘三庙一塔’数一数燃灯塔上有多少个风铃儿,您听准了,个个有响儿。”在“网红”图书《北京名物》里,袁小茶用俏皮轻快的文风、地道的北京话将北京古老的特色文化地标与年轻人的现代生活完美融合,描绘了北京104处最流行的打卡地。大运河森林公园、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三庙一塔”被列入其中,将城市副中心的古风今韵娓娓道来。
两股细长麻花辫,中式旗袍,黑框眼镜,“90后”作者袁小茶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让世界听得懂,让年轻人听得下去,让故乡人听得落泪。”袁小茶告诉记者,《北京名物》是一本双语绘本,清新的水粉画、轻快的文字风格、个性化的“小细节”,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将北京故事讲给年轻人、讲给世界听。
“104个打卡地可谓百里挑一,当时打了至少5稿目录,从上千个备选地点中反复确认挑出来的。”谈及最初确认“名物”目录,袁小茶百感交集,“名物”要“大”,有北京特色,有代表性;“生活”要“小”,要年轻,好玩,要Fashion(时尚)。“当时连恭王府、景山公园都被删掉了,我们希望选择那种能让读者有属于自己个人记忆和体验的地方。”袁小茶透露,撰写《北京名物》的时候,她也暗藏“私心”,把家乡的光景一一“收入囊中”。
趣味版“运河一日游”就是不错的选择。袁小茶信手拈来,就给大家排了个经典线路:“早晨去小楼饭店要个螺丝转儿,过马路去‘三庙一塔’数数塔上有多少个风铃,然后全家去大运河森林公园吸氧,晚上就去运河文化广场看灯光秀……”
每个地点都装着她美好的儿时记忆。她解释,“小楼”并非“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小楼,小楼饭店是通州区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通州人习惯称其“小楼儿”。“小时候用5毛钱就可以买一个螺丝转儿,一层层的麻酱红糖,带着记忆中焦糖色的香气。怎么吃螺丝转儿也有讲究,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不能咬,要一圈圈儿撕着吃,才解闷儿。”袁小茶笑着一一道来,像数风铃、吃螺丝转儿这样的细节都被她写进了书里,赋予其生活化、个性化的“亲切感”。
袁小茶说,这些个性化表达都源自浓浓的故乡情。如今副中心的巨大变化更让她欣喜不已。“一枝塔影认通州”,始建于辽代的通州燃灯塔下,京杭大运河流淌千年。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借运河水系,建起了大运河森林公园,成为运河生态天然大氧吧。这些都被她写进了书里。
“小时候因为住得远,跟同学约听戏、看演出都不方便。但现在《古运河图景》的‘船、帆、水’被建成副中心的文化场所。”袁小茶骄傲地说,如今,以船为造型的“运河之舟”成了大运河博物馆,城市副中心图书馆被构建为“森林书苑”,超大号“文化粮仓”的歌剧院更让人期待。和以前她爱去城里“打卡”一样,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副中心“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