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389期 >2022-04-06编印

一对特殊的革命兄弟
刊发日期:2022-04-0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_yht0866.JPG23.JPG清明节期间,潞河中学师生代表在学校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清明祭英烈 哀思悼英魂”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本版图片由潞河中学提供

本报记者 张丽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先烈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今年清明节期间,潞河中学举行了“清明祭英烈 哀思悼英魂”2022年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百年潞河有着光荣的爱国传统,莘莘学子在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伟大进程中用生命谱写了一首首英雄赞歌。

回看过往,寄托哀思,放眼未来,踔厉奋发。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该校组织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学习先烈事迹、传承英烈精神。在告慰先烈的同时,也让活着的人懂得感恩生活,珍惜当下,不负青春韶华!

翻开潞河中学的红色校史,一个个鲜活的名字映入眼帘。您也许听说过沙场豪杰张克侠、革命战士张树棣,但您可能不知道,这看似毫无交集的两位革命者竟是一对亲兄弟,家住原通县新城南街6号。更让人意外的是,兄弟俩都悄悄入党,却又不知对方中共党员的真实身份。个中曲折,写就了一段红色传奇。


弟弟张树棣:通州第一个党支部委员

4-1.jpg4-2.jpg       近年来,通州区政协高度重视文史资料挖掘整理,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三亲”文史资料,编辑出版了《文化通州》《通州文史》《大始通州》等十余部文史资料专辑,不断丰富通州历史文献资料库。

那一个个在文史资料中闪耀着红色光辉的史迹故事,不仅令人动容,也从不同侧面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和可歌可泣的光荣史。其中,就收录有张克侠、张树棣这对特殊的革命兄弟的故事。

张树棣这个名字尘封在潞河中学的校史里。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3年1月,京兆师范附小教师魏颂尧成为通州第一名共产党员。1927年春,通州这块红色热土上的第一个党支部在潞河中学诞生。张树棣入党后,成为这个党支部的委员。

文史专家、负责编纂潞河中学校史的耿宝珍先生记录了革命战士张树棣的故事。

张树棣还有一个名字叫张克义,他的亲哥哥叫张树棠,另外一个名字叫张克侠,就是在淮海大战中起了关键作用的“佩剑将军”张克侠。

张树棣1910年出生,曾名双庆,1923年至1928年在潞河中学读书。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党的教育下,他积极要求进步,参加革命活动。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激起潞河革命学生的义愤,张树棣当年9月在潞河中学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五六月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同学们眼中的他勤奋进取,品格高尚,身体单薄但意志坚定。当时的平民夜校是潞河中学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延续了很多年。以周文彬、张树棣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就利用平民夜校传播革命思想,扩大革命力量。

后经北京地委批准,中共潞河中学支部成立,周文彬任书记,张树棣等五人任委员,这就是通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从此燃起了通州的红色“火种”。

从潞河中学毕业后,张树棣考入了辅仁大学,之后从事学运和工运工作。

校史记载,1931年,张树棣到日本铁路学校学习。1933年被红色谍报大师佐尔格派到苏联伯力(哈巴罗夫斯克)共产国际第四情报科进行情报工作培训,成为佐尔格的助手之一。三年后的春天,张树棣回国,被派到哈尔滨,在日寇占领区做地下工作。期间,他化名闻汉章和另一位同志张永兴通过收买鞋店、水果摊、旅馆、烟草行、养鸡场等大量产业,为情报组织做掩护。发展情报人员,组成代号为“波波夫”的共产国际齐齐哈尔东线情报组并成为两个负责人之一。当时,情报站成立党组织,张永兴任支部书记,闻汉章和许志岚任委员。支部由苏军总参谋部第四情报科领导,在东北活动长达两年有余,获取了大量关东军军队、军工、军事设施等机密情报,包括日本秘密进行的“东方马其诺防线”(虎头要塞等)的情报。4-3.jpg

1936年11月,由于叛徒出卖,“波波夫”情报组被日本侵华最重量级的战犯东条英机破坏,共有19人被捕遭杀害。张树棣和另外两人脱险幸免,转移后继续斗争。但之后于1937年被捕,受尽酷刑,拒绝诱降,牺牲时年仅27岁。


哥哥张克侠:“佩剑将军”实是一名特别党员

在运河文库的《通州名人》一书中,张克侠位列“沙场豪杰”,是秘密潜伏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的一名特殊党员。

1900年,张克侠在河北省献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出生,原名树棠,曾名双印、大伟、慕义、子华。11岁时随父母迁居通州城,即今新城南街6号,成为通州人。

自幼好学的他后考入北京汇文中学。张克侠曾写下:“我决心不再上学而走另一条路:弃文习武,投笔从戎,振兴祖国……”1915年,为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张克侠考入北京清河陆军军官预备学校,1921年升入保定军官学校学习。1923年毕业后被分配至冯玉祥所部,成为一名青年军官。

1924年,张克侠妻子的姐姐嫁给了冯玉祥,他和冯玉祥成为连襟。不过张克侠并没有选择背靠冯玉祥这棵大树,而是毅然南下广州,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洪流。在广州期间,张克侠第一次接触到了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国共产党人,被其革命思想深深影响。

之后,张克侠参加东征,随后回到西北军,劝说冯玉祥与广州政府合作。其实冯玉祥已经和苏联有所接触。北伐开始后,冯玉祥立即回国,在国共两党的影响下进行五原誓师,参加北伐。张克侠听闻了许多苏联的情况,对十月革命圣地充满了向往。

1927年,张克侠前往莫斯科学习,在苏联期间,他对共产主义有了更深的了解,坚定了加入共产党的信念。然而国内革命形势急转直下,1927年4月,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国共关系破裂,张克侠在冯玉祥的压力下只能匆匆回国。

国难当头,敌寇猖獗,张克侠日夜渴望亲临沙场,为国雪耻,迫切希望得到党的指示。初心未改的他,一直和在莫斯科相识的地下党党员张存实等人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在1929年只身一人前往上海,找到了党组织,正式提出入党申请。周恩来批准他成为一名特别党员,命令他回到冯玉祥身边秘密潜伏。

“七七事变”前夕,张克侠出任二十九军副参谋。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张克侠劝说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积极抗日。但长期驻守河北的宋哲元对日军抱有幻想,和日军频繁接触。“七七事变”爆发后,驻守北平的宋哲元做好了弃城撤军的打算,日军进城后将对抗日团体进行大规模清剿。张克侠及时将消息传达给北平的地下党组织,数以万计的地下党党员以及抗日团体迅速撤离。

撤离北平后,张克侠先后辗转湖北、山东、河南等地进行抗日,为当地的地下党组织及抗日救亡运动提供了很大帮助。

1942年,张克侠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少将军衔。1943年,蒋介石为笼络张克侠,赠与其中正剑一柄,“佩剑将军”由此得名。

1948年,解放战争形势日趋明朗,国民党败局已定。面对败局,蒋介石试图在徐州一线集结重兵负隅顽抗。11月初,担任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的张克侠与何基沣率领2.3万人起义,给蒋介石沉重一击。蒋介石得知起义的消息后暴跳如雷,不过更令他没想到的是,在他赠剑的多年前,张克侠就已经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秘密战线为革命作出了许多贡献。

之后,结束20年潜伏生涯的张克侠又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直到1950年,张克侠的中共党员身份才对外公布。1955年,张克侠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

新中国成立后,张克侠主动请求参加祖国的建设工作,曾担任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林业部副部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出了全部精力。

198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军事题材影片《佩剑将军》上映,影片讲述的故事就是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取材于徐州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张克侠、何基沣率部起义的事件。


苦寻多年:得知弟弟已牺牲44年

张树棣1910年出生,比哥哥张克侠小10岁,作为弟弟,却比哥哥早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两兄弟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可由于秘密潜伏的需要,兄弟俩谁也不知道对方加入了党组织。

据说,组织上曾有意安排张树棣投奔张克侠,试图策反当时已经官至西北军师长的兄长,却不知,张克侠已经是一位资深的老党员了。

在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佩剑将军张克侠》一书中记载,是张克侠将弟弟张树棣介绍给在北平的共产党员吕一鸣和于生的,并将张树棣送往苏联伯力学习国际情报,从事反对日本法西斯的地下斗争。

据于生回忆,当时他还很诧异,为什么一个国民党的军官要送自己的弟弟从事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才明白张克侠原来是一名潜伏的党员。

战争的残酷环境,让张树棣失去了组织联系。

这也是张克侠的遗憾,自从把弟弟送走,就再也没有了弟弟的消息,多年来一直寻找弟弟下落的他苦于没有线索。直到1981年,于生在一篇文章中披露张树棣牺牲的消息,张克侠才知道,而这时距离张树棣牺牲,已经过去了44年。

张克侠在得知弟弟牺牲后,给于生的信中写到“回忆往事,不胜感慨。我与弟弟甚友爱,在南京一别,竟成永诀,虽然革命必有牺牲,彼此还是心安理得的。与先烈并列,是死得其所……”

三年后,也就是1984年7月7日,张克侠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在通州,像张克侠一样的沙场豪杰还有王芝祥、王治增、杨兆林等人;在潞河中学,像张树棣一样的革命英烈还有蔡德辰、周文彬、刘玉林……他们的事迹,彰显了运河儿女最真实的人性光辉和内心最坚定的爱国情怀。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更要力行。

运河水滋养了一批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革命足迹遍布运河沿线。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各个阶段艰苦卓绝斗争的光辉历程,展示了共产党人为国家独立、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奉献精神,蕴含着党的优良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千年运河文脉的底色和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