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观察总第384期 >2022-03-29编印

非遗老手艺走向世界
刊发日期:2022-03-2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郭丽君 王军志

北京绢花、漆雕、绢人、花丝镶嵌……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正有越来越多的“老传统”站上“新舞台”,通过特色鲜明的非遗元素,打造高辨识度非遗文创品牌,让非遗老手艺走向全世界。

4-10.jpg

记者 唐建/摄

漷县小绢花漂洋过海绽放国外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桃花”,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水袖舞“花车”表演,从“飘”进世博会到70年大庆“祖国万岁”彩车用花。如今,漷县镇龙庄村“巧娘”们手中绽放的北京绢花一路漂洋过海飞出国门,受到美国、日本、法国等国际市场青睐。

“新订单到了,这次是为法国加工产品,请大家来领样品,报加工清单。”今年新年刚过,漷县镇龙庄村北京京绢制花厂负责人杨秀芬就在微信群发出消息。十几分钟后,陆续有街坊邻居在线接单。

走进北京京绢制花厂车间,十几名巧娘正围坐在一起,一只手转动铁丝杆,另一只手将花瓣轻轻粘上,鲜红的玫瑰、清新的百合、淡雅的丁香……谈笑间,一块块丝绢变成一朵朵栩栩如生的美丽花朵。“这些都是国外要的订单,和外国客商做生意,网络平台给了我们无限机遇。”杨秀芬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杨大姐带领本村及周边村姐妹办起了手工绢花厂,既解决妇女就业问题,更闯出兴业富民路。“四十多年了,我们这个老厂能坚持到今天真不易。现在规模变大,已吸纳200多名农村妇女就业。”60多岁的杨秀芬说起厂子来滔滔不绝。

绢花,也称“京花”,是以丝、绸、缎等材质制作而成的假花,以造型优美、做工精细、色泽悦目、形象逼真等特点名扬中外,是北京地区知名的非遗手工艺品,也是通州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绢花制作过程复杂,上浆、上色、定型、扎枝,每一步都由手工完成,比如每个花瓣都是用花瓣锥窝出来的,非常考验耐心。”杨秀芬从18岁跟着师父学手艺,一开始并不懂绢花,她就坐着公交车跑遍了京城各大公园琢磨真花。从春天的二月兰开始,玉兰、牡丹、芍药……为保证花瓣形象逼真,每次看到漂亮的花朵,杨秀芬都要带一片花瓣回厂用石蜡制模。

自从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后,杨秀芬的绢花厂订单爆满,不少知名的电视台、艺术团体还专程到厂里定制各种舞台花束。“像新中国成立60周年、70周年大庆时,游行人员手里的花束和部分花车的装饰花中,就有我们厂的绢花,最大直径花束有一米多。”杨秀芬清晰记得当年为赶制国庆订单,大伙儿忙了足足一个多月。

绢花几乎可以乱真的特殊质感还受到世博会设计师的青睐。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就有设计师特意到厂里考察,将百束荷花、牡丹带进了世博会。“世博会开幕式、舞台表演、场馆展览里都用到了我们的绢花。”杨秀芬感慨。

现在,绢花厂主要成员是由各村下岗再就业女工和在家赋闲的妇女组成,每年免费培训相关人员达到1000人次以上。这些农村妇女的做花技术不断提高,收入能稳定在每年五万元左右。

如今,绢花厂不仅在顺义区建起了代加工厂,还有了自己的设计团队。绢花的面料越来越多样,工艺也不断创新。漷县的制花厂已成为名扬海内外的仿真花基地,制作出的数百种精美绢花及工艺美术品走向世界,出口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国际市场,畅销海内外,出口比重达80%。

4-11.jpg

皇家雕漆“飞入”百姓家

“工笔精刀摹美人,环姿燕色幻如真。晶莹髹漆千层罩,月里嫦娥羡几分。”这首诗描述的就是“燕京八绝”之一——雕漆制作技艺。

雕漆艺术源于古老的漆器髹饰技艺,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明清两朝达到顶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雕漆再次进入发展黄金期,苏启明的北京凌云雕漆厂也在此阶段建厂投产,成为北京工艺品出口集团的定点生产单位和工艺品出口的重点厂家之一。

走进位于漷县镇的北京凌云雕漆厂工作室,雕漆匠人苏启明正忙着手中的活计,调漆、上漆、打磨、雕刻……手法娴熟、技艺精湛。桌上一角,一件木质漆器首饰盒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精致婉约、恰到好处的雕花,是一枝瘦瘦的梅。阳光下仔细端详这方小小的首饰盒,光影拉出悠长的身姿。

雕漆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齐名,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之一。北京雕漆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2006年,雕漆技艺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雕漆技艺又被称为“缓慢的艺术”,每件作品每个细节都严格按照制作流程进行,历经数月甚至数年,设计、制漆、制胎、做漆里、层层髹漆、修整胎型、绘画图样、雕刻浮雕、打磨抛光……繁复细致的过程容不得一丝浮躁,不允许丝毫误差。

经过数十年发展,如今凌云雕漆厂已走上产业化道路,由本土进入国际市场。其创作内容也扩展到国宾礼品、商务礼品、室内装饰、庆典礼品、旅游纪念品等多个系列。

苏启明认为,要让雕漆工艺发展下去,必须在生活中普及。“当代雕漆艺术的创作应该融入现代生活,这也是传承传统技艺最有效的方式。”他表示,近几年,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雕漆厂创新开发新产品种类已经超过150种。尽管产品创新,但传统工艺制作手法没有丢,从选料到加工等各道工序,均采用纯手工工艺,体现出珍贵的艺术价值和民族风韵。

岁月荏苒,雕漆这一曾经的皇家宫廷艺术品门类已“飞入”百姓家居日用领域,成为大众消费品。创新引领传统行业转型,非遗“老树”开出“新花”。今年,雕漆厂又有了新作品,将漆线雕与冬奥元素相结合,把冬奥图标用雕漆工艺生动表现,令人耳目一新。

4-9.jpg

冬奥村里的“中国礼物”唐娃娃

走进位于张家湾镇的唐人坊,古香古色的小院、各色老物件透着一股传统文化的风范。这里“住”着不同年代、不同民族的“丽人”和各种历史著名人物,或妩媚娴雅,或飒爽英姿,或小巧可爱……随便拿起任何一件作品,唐人坊创始人唐燕都能讲出一段美丽的中国故事。

唐人坊创建于2004年,传承了“北京绢人”这一精湛工艺。“北京绢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北京特有的传统民间工艺品,有千年历史。“北京绢人”多为仕女形象,是民间故事和历史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绢人”的头脸、双手都用蚕丝制作,身体、服装都选用上等丝绸、纱绢做成,因此得名“绢人”。

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期间,唐人坊的娃娃还作为特别的“中国礼物”出现在冬奥村里,更作为礼物被赠与小萨马兰奇先生,成就一段佳话。精致的唐娃娃如同一张中国文化名片,作为国礼走向世界。

唐燕以前是位IT女强人,和“北京绢人”结缘属于“跨界合作”。她形容自己与“北京绢人”的偶遇,可谓“惊鸿一瞥”。1998年,她在商场“珍宝馆”橱窗里瞥见一个“北京绢人”,那是京剧《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人偶,一袭白衣,英姿飒爽,一下就把她的心抓住了。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娃娃,美国有芭比,俄罗斯有套娃,为什么我们不能有中国娃娃?”唐燕决定,要将有中国传统、北京特色的“绢人”传承下去。她四处拜师学艺,最终成为“北京绢人”第二代传人杨乃蕙大师的学生,又大胆创新,锐意改良,创立了“唐娃娃”品牌。

但当时,却正是“北京绢人”没落之时。一个“绢人”要经过雕塑、彩绘、服装、道具和头饰等几十道工序的精细手工制作,收益慢又少,能够静下心来学做绢人的人寥寥无几。

唐燕一方面继续制作传统绢人,完全按照传统工艺、用料制作,产品价格较高,可以供爱好者收藏;另一方面在传统技艺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制作改良,既改善了传统绢人制作周期长、成本高的短板,又保留了如捻丝编花、立体丹青等传统工艺,将绢人的特征与韵味都较好地“遗传”给了新版“唐娃娃”。脱胎于“北京绢人”的“唐娃娃”销路一路叫好。

如今,唐人坊拥有20多个产品系列、500多个品种,Q版萌偶系列、Air呼吸系列、清宫系列等,都成为市场的热销产品。“唐娃娃”也作为国礼,在G20峰会、一带一路、东盟论坛、中非论坛、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国事场合中,被赠与国际友人,将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到了海外,销往美国、法国、泰国等十余个国家。

同时,唐人坊还在贵州、四川阿坝等地区分别开办扶贫就业、助残培训、失业妇女再就业等非遗手工技能培训,带领越来越多的家庭摆脱贫困。

下一步,唐人坊还要打造“非遗传承+电商新媒体+家庭手工坊”就业创业模式,继续帮扶残疾人就业、帮助更多家庭脱贫,让非遗手工技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4-12.jpg

花丝镶嵌有了传承基地

走进张家湾文化艺术博览苑,花丝镶嵌工艺品《金翼善冠》让每位参观者都惊叹不已。其原件于1958年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由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的大师1比1复制并完善而成。此冠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以518根0.2毫米细的金丝编成“灯笼空儿”花纹,很多部件采用传统的掐丝、垒丝、码丝工艺制作,图案装饰之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花丝镶嵌工艺是“燕京八绝”之一,又叫细金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古时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要说通州这里的花丝镶嵌,就不能不提一个人——常留海。

常留海年近七旬,精神抖擞。他是山西人,曾是一位军人。转业后,他一直保持着雷厉风行的军人风范,2003年起自主择业,承包经营北京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从此致力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花丝镶嵌技艺”的保护传承事业。

自打公司迁到张家湾后,他更是专心打造品牌,自己也扎进工厂车间,重点放在人才培养。“传承不容易,我们培养一名技术骨干很难,技术娴熟、操作熟练、技艺复杂的工匠得培养六七年以上才能成。”常留海说。为让这门老手艺闯出新天地,他没少琢磨。

常留海采用合作的方式促进花丝镶嵌工艺产业化,为以前厂里的老工艺大师成立工作室。同时,推动成立设计创意部门,研发新产品。随后,他又在工厂基础上创建了东方艺珍花丝镶嵌传承基地,并成立了花丝镶嵌传承人集聚中心、花丝镶嵌产品制作展销中心等,通过办活动、办展览,努力推广老手艺人和花丝镶嵌技艺,保护传承老字号产品。

如今,常留海还将张家湾文化艺术博览苑内5500多平方米的旧厂区升级改造为展示体验厅。这里分为体验空间、燕京八绝精品馆、花丝镶嵌精品馆、大运河非遗文创传习所等,展示藏品及文创产品等6000余件。

展厅里,花丝《天坛祈年殿》、色彩斑斓的《子孙万代葫芦》等精美工艺品常让参观者久久凝望。为推广花丝镶嵌技艺,这里还开设了中小学生交流、亲子活动体验等50余种非遗课程,聘请20多位国家级、省部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大师和工匠为传承基地客座讲师,在现场表演、教学、带徒学艺,让感兴趣的市民上手体验手工拉丝等技艺,感受“燕京八绝”非遗文化的魅力。

目前,这里的花丝镶嵌产品已销往中东地区,欧洲及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去年环球影城开业后,常留海特别高兴,“未来我们有更多机会,让来城市副中心旅游的游客了解花丝镶嵌,让如此美妙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