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热点总第379期 >2022-03-22编印

水美城兴
刊发日期:2022-03-2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近年来,城市副中心统筹推进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促进全域水环境高质量持续改善。本版摄影 记者 唐建


本报记者 冯维静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芦苇荡漾水草依依,野鸭嬉戏鱼鸟云集,大运河北段源头五河交汇处展示出一幅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美丽画卷。

今天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本周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成为今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宣传口号之一。

以水定城,水美城兴,涓涓的流水一边连着人民的幸福生活,一边连着城市的正常运行。位于千年大运河北端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多河富水,但因地处“九河下梢”,一度成为污水的汇聚地。为有一渠清水源头来,近年来副中心改善水环境质量,解决“大城市病”中的水问题,落实国家及北京市“水十条”,统筹推进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促进全域水环境高质量持续改善。


水生态

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

春暖花开正是增殖放流的好时节,每年3月至4月,北运河管理处都会采用增殖放流方式,向河道内投放白鲢、鳙鱼等万余尾鱼苗。这些鱼在各大河流中栖息繁衍,通过滤食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控制藻类的过度繁殖,使水下生态系统得到快速重构,达到了“以鱼净水、以鱼养水、以鱼调水”的目的,促进河道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开展增殖放流的时间窗口很短,我们每年都会结合气温、鱼苗的生长情况等制定当年的工作计划。”北运河管理处水环境科负责人王子龙告诉记者,水温较低的早春是鱼苗生长的黄金时期,此时放流效果最好。生态学上通常将水体分为上、中、下三层,不同鱼种有不同的生态位置,比如鲢、鳙鱼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通常位于水体中层,鲫鱼为杂食性鱼类,位于水体下层,可摄食部分植物碎屑及浮游动物。这些鱼类的投入可改善生物种群结构,维护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未来,水务部门还将研究增添新鱼种,如鲴鱼,这种鱼生活在水体中下层,主要以固着藻类、有机碎屑为食,滤食性极强,对减少河面藻类团聚物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可净化水体,改善水质。

这两年,副中心大大小小的河道里建起“水下森林”,通过构建沉水植被系统、鱼螺贝类等水生动物系统和水体微生物菌群,形成完整稳定的生态系统。

镜河原本只是一个毫无生机的排洪土沟,北运河管理处通过改造、蓄水等一系列举措,搭建出近5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其间营造深潭、浅湾、急流和缓流等复杂环境,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多的生存条件,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水治理

污水治理瞄准再生水

    河道恢复生态,需要大量水源。副中心虽多河富水,但处于“九河下稍”,污水处理任务繁重。因此,打造生态河的水源瞄准了再生水。

在城市副中心中部,玉带河蜿蜒而过,环抱着一片安静的厂区,就是城市副中心最大的再生水厂——碧水再生水厂。目前,北至温榆河、西至朝阳交界、南至万盛南街、东至北运河,方圆46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生活污水,都汇流于碧水再生水厂。这里承担着城市副中心84%的污水处理任务。生活污水到该厂区溜达一圈,不到24小时就变成了18万吨清亮的再生水,是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环球影城、玉带河、市政绿化、道路浇洒,以及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河北三河电厂稳定的补给水源。

碧水再生水厂的主厂区位于地下。从厂区北侧通道沿缓坡来到地下,是长达500米的廊道,虽处于6米深地下,这里却洒满了阳光。抬头望向天花板,一条波光粼粼的河流从头顶流过。廊道两侧分布着污水处理单元,污水经过格栅间、曝气沉砂池、生化池、二沉池、高密沉淀池、膜地,最后经紫外线消毒,出水可达京标B标准。升级改造后,“碧水”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8万吨,峰值处理水量21.2万吨,比原来增加一倍,却节约了三分之二的土地。“碧水”也成为拥有国内最多下沉式技术的再生水厂。如今,当年散发难闻味道的围堰南侧敞开式曝气池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变成由达标水补给的一片静湖。春回大地,水光潋滟,成群的水鸟在此觅食求偶,生机勃勃。

水治理是一个整体。近年来,城市副中心在加强污水处理、提升污水处理标准的同时,加快再生水利用,扩大其用途和用量。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成碧水、河东、张家湾等污水及再生水处理厂(站)170座,年处理生活污水约13798.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741.1万吨,基本实现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污水处理率由2017年的85.17%提升至2021年的92%以上。累计供应再生水约908.18万立方米,主要应用于市政、道路及行政办公区、电厂冷却水、景观补水等领域,河湖水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确保城市副中心水安全。

“治水不可能一蹴而就。”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李垒表示,纵观北运河的治理过程,无论是截污治污、铺设管线,还是水岸同治、建设再生水厂,背后都体现了综合治水的思维。

“十三五”期间,包括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北控水务等在内的18家大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设立了“北京城市副中心高品质水生态建设综合示范”项目,对副中心河道治理、污染源管控、水景观提升等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提出科技治理,并建立和形成了一套健康、持续、水城共融的城市副中心河道水环境动态提升技术体系和河道综合治理模式,为城市副中心以及中国北方地区高品质水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工程示范。

此外,为保障城市副中心水安全,水务部门还构建东南郊生态水网,出台一系列生态治水举措。启动实施了上游流域两个三年治污行动、通州六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北运河综合治理等工程。同时,对沿河不达标排水进行整治督办,干流水质指标逐步提升,年度平均值达到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的考核目标。


水环境

“水盆”越装越满越干净

自从潮白河北京段158公里河道22年来首次实现全线有水,位于西集镇于辛庄橡胶坝的潮白河河面就比以往宽了许多,不仅吸引市民驻足拍照,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也有所增加。一名村民告诉记者:“小时候这里的水流大,后来就渐渐干了,感觉有十多年了吧,整个河道只有在汛期才会出现长流水。去年上游放水后,河道恢复,而且水质也特别清澈,正是我们小时候看到的样子。”

这说的,就是去年大规模跨流域生态补水。

去年开始,北京市水务局组织实施2021年汛后至2022年汛前全市水资源配置调度工作,调度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南水北调中线等工程水源,重点向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3大水系生态补水。生态补水期间,市水务局计划为北运河流域配置1.38亿立方米生态用水。截至目前,已有11.9亿立方米清水从密云水库源源流出,最终通过小中河补进五河交汇处,再通过北运河、运潮减河等河道向下游流去。

多年来,北运河管理处还实施了“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的生态补水措施,让昔日的干枯河段变得水量充盈。

城市副中心东南的港沟河,曾经主要用于两岸农田灌溉,属季节性河道,除了春灌期间河道有水,平时基本上是死水或干河。为解决“干河”零基流问题,他们将上游凉水河和凤港减河与其连通,从干流大流量集中调水,流入区域水网小流量,构成“水内环”,将水资源“置换”给农业和生态,既缓解农业供水紧缺状况,也使水环境得以修复,“复活”流动。港沟河上游的许各庄闸也每天调蓄,使河道保持常年有水、生态基流的状态。

记者从北京市水务局获悉,通过近年努力,北京市健康水体从60%提升到86%。去年汛期以来,水务部门充分利用现有砂石坑、蓄滞洪区、河道水网回补地下水,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累计回升5.75米、增加储量29.4亿立方米。

副中心的这盆水不仅越来越丰沛,也越来越干净。

萧太后河于辽代开挖,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至今有千年历史。它源出龙潭湖,至西大望路方才展露明渠,横穿朝阳,通往城市副中心,全长24公里。前些年,因为大量生产生活污水直排,萧太后河遭受严重污染,一度被称为“牛奶河”。2016年,萧太后河朝阳段启动治理,沿线排污口全部封堵,同时对河道生态进行系统修复。2020年,萧太后河通州段启动提升修复工程,通过促流增绿、增柔减刚等措施,打造安全的河、生态的河,形成自然修复、有机调节的河流。建设方北京碧通台马水环境治理有限公司袁杰说,在进行水生态修复中,从根本上解决景观水体“水清”“水美”的问题,打造自然生态水景,河道中设置10台太阳能曝气设备,帮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安装监测设备,自动采集水质监测数据,实时掌握水环境的变化。

萧太后河整治提升不但要实现水清、岸绿,还要打造景美、蕴深的生态廊道。为此,萧太后河通州段两侧各建设了30米绿带,打造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多彩水岸。绿带自西向东,主打不同色彩,设置生态治河体验区和漕运文化展示区两大景区。


水惠民

水清岸绿惹人爱

一场场碧水攻坚战,让城市副中心因水而美,更因水而荣。

近年来,水务部门通过重构水生态系统,用生态法让水流起来、活起来,促进了潮白河、北运河、凤港减河、港沟河等6处国考出境断面水质的生态改善,水生态建设成果惠及京津冀沿河3万多市民百姓。

如今,邓家窑桥畔新修建的步道成为河畔一景,步道上散步的市民,发出阵阵感叹:“这里变化太大了,完全换了一副模样!”在通州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吴女士说,原来这里都是土路,现在水面也清了,河岸边有公园,有幼儿园,还有儿童乐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了解,去年建设的温榆河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清淤、生态修复,改善河道水质,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同时,利用温榆河沿线现状地形,设计川上云烟、清波洗秋、温榆流芳等多个景观节点,并改造边坡,增设滨河步道、台阶和亲水平台,使温榆河成为一个与市民共享的开放式河道。治理后的温榆河(通州段)已大大提升了防洪标准,保障城市副中心防洪安全,也为周边市民提供了亮丽的风景。如今的温榆河水质清澈,两岸绿树成荫,伴有花草和鸟类。温榆河每天产生着高于市区20倍的负氧离子。

今后,这样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的滨水空间将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围绕生态惠民工程,我们坚持‘三水统筹’,实施‘六水攻坚’,系统实施水净化、水安全、水文化攻坚等行动,打造幸福河湖副中心案例。”通州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温榆河综合治理工程、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工程、宋庄蓄滞洪区属“通州堰”三大防洪骨干工程,它们既是防洪水利工程,也是开放式水景公园,给市民增添了多处超美休闲水景公园。

去年,北运河管理处在五河交汇处河道混凝土斜坡及垂直护坡的滨水带,成功试栽3500平方米芦苇。这段46万平方米的开阔水域周边种植的水生植物达15种,生态水环境改善后,这里的鱼类繁殖种类达13种、吸引水鸟类15种,作为起源于北京且唯一常年有水的河,北运河已从过去市民躲之不及的臭水沟,变成如今沿河散步的生态河。

河湖不仅要美丽,更要体现幸福。

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让“污水横流”变“水清岸绿”。通州区水务局排水事务中心副主任赵媛介绍,五年间,城市副中心的53条段黑臭水体全部清理、335个美丽乡村实现污水治理大改造,污水处理率由67.2%提升至91.41%,全区实现乡镇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覆盖。五年来,城市副中心坚持打好碧水保卫战,完成两个“三年行动方案”,开展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治污工程,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提升水系景观建设,“以水兴城”增加副中心宜居度,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